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教育伦理学源于教育与道德关系的思考,形成于杜威的开创性工作。作为一种"教育的伦理探究",它主要是从伦理的视角对作为人类生活形式的教育进行经验的分析和价值的辩护。根据这种取向,教育伦理学需要选择和发展适合教育问题探讨的伦理概念和理论、伦理思维和方法,厘清和分析自身的基本范畴和问题,建构和完善自身的基本框架和体系。教育伦理学主要由教育的道德前提、道德要求和道德功能三部分构成。  相似文献   

2.
艺术价值与精神笔谈——论艺术作品的价值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作品的价值结构主要可区分为三种层次,即艺术的认识价值、艺术的伦理价值与艺术的审美价值。艺术的认识价值,是以主体的认识能力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客观性质的艺术价值属性。它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艺术帮助人们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本质内涵。艺术的伦理价值,是以主体的意志能力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艺术价值属性。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人们充分体验到人类伦理主体的伟大与崇高。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以主体的想象力为根源而产生的一种属于艺术自身的价值属性。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作品所展示的精神境界,可以帮助人们充分体验到人类艺术创造的精神魅力。这三种价值属性是人类生命活动方式的必然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3.
艺术作品的价值结构主要可区分为三种层次,即艺术的认识价值、艺术的伦理价值与艺术的审美价值.艺术的认识价值,是以主体的认识能力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客观性质的艺术价值属性.它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艺术帮助人们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本质内涵.艺术的伦理价值,是以主体的意志能力为基础而产生的一种具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艺术价值属性.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人们充分体验到人类伦理主体的伟大与崇高.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以主体的想象力为根源而产生的一种属于艺术自身的价值属性.它的意义在于通过艺术作品所展示的精神境界,可以帮助人们充分体验到人类艺术创造的精神魅力.这三种价值属性是人类生命活动方式的必然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要求促进了环境伦理学的发展。环境伦理也从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的分野走向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的鼎足局面。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是合理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和非人类中心环境伦理并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它要求人们在对待环境的行为中必须遵循善待自然、关注未来和规范行为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除了人类社会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还必须以稳定和平衡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基础.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存在双重关系,即社会与自然的对立和社会与自然的统一.作为现代性道德所唯一信奉的伦理价值原则即人类中心主义,为了满足人自身无限膨胀的物欲而片面强调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控制和奴役,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内在伦理关系的断裂.生态伦理就是要超越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主导价值的人际伦理,克服社会与自然的对立,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方式,它所蕴含的价值意义是对其秉承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伦理要义的彰显.无论从逻辑意义还是历史意义上看,"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都是围绕志愿服务的伦理要义而衍生出的理性选择.它们构成了志愿服务丰富的价值意蕴.价值理性决定了志愿服务的性质与方向,工具理性对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起着保障与促进作用,只有二者形成全力,发挥"价值--工具"共在、互促作用,才能使志愿服务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下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存在着重教学有效性、轻教学伦理性的现象.考量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现,教学的有效性和伦理性是互动与共生、有机统一的.教学的伦理性包含着有效性并在本质上追求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伦理性价值而且符合伦理性原则.教学的有效性和伦理性共同旨归于人的幸福生活.教学越要追求有效性,就越要凸显其伦理性.教学实践要保证有效性与伦理性的兼得.  相似文献   

8.
自然作为人类的无机身体,是从属于人性和实践的历史范畴的。自然观的道德意蕴是对将自然置于道德理性之外的传统自然观的反思超越,主张把社会的道德关怀连接到自然界。它强调在"主客统一"和"解放自然"的理论立场上,追求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其实践启示是,行为主体在改造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中,应确立以人类利益为最高价值原则的正义取向,从"以人为本"的生存论出发寻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制度公正和科技伦理为主导规则制约狭隘的功利主义欲求。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演进中渐趋形成了富含自身体征的思想伦理传统,它稳固地植根于华夏民族的气质、性格、品行中,并体认、积淀、传承在炎黄子民的生命血脉中.即使在当下,历经批判、扬弃、创造、演进的道家文化的道德伦理智慧,依然对于人类社会的素质提升蕴藉着重要的普世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洋务教育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价值原则,"中体西用"确保了西学知识在体制内的合法身份,客观上开启并推动了中国早期教育现代化进程,而"中学"伦理本位的坚守必然使清末学堂的德育课程设置、教科书编写和教学实践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从价值深层探讨和反思清末学堂德育变革,考察分析其利弊得失,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社会转型期中国学校德育发展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1.
人的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中永恒不变的主题,西方哲学家们探求人性的内涵,不断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摇摆。梳理从古希腊哲学中的“灵魂说”到康德的“理性人”的人性论的种种观点,将西方哲学中的人类理性按其发展的线索重新综合,探究人性新的内涵,为人性的解说提供一个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12.
考试是测度、甄别和评价人的活动,是人的理性构建方式和人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尺度。作为竞争性选拔的方式和手段,考试在注重测评结果客观真实性的同时还要统筹测评的选拔性特征,实现考试的工具理性。作为社会活动,考试还需要注意善的取向,通过考试的设计安排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考试的价值理性。作为联结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同机制,考试在对"真"的探求、"善"的诉求过程中,实现了必然与自由、共同性与差异性、物与我的逐步统一,推动了人的价值的升华,力图达到"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自然科学对于自然界的理性建构,不仅表现了"人为自然界立法"的伟大创举,而且蕴涵着"人为自己立法"的本体价值。试图突破工具理性的视角束缚,着眼于对自然科学进行形而上的价值透视,通过分析和揭示"为知识而知识"所蕴涵的真理、自由和平等的本体价值,以说明自然科学在为人类价值世界的构建中所体现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4.
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反对人的片面发展;反对物的统治,确立人的价值;自我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内容,它为人们提供了普遍的人文价值的标准和尺度.中国体育的发展需要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确立了现实人的主体地位,摆脱"金牌主义"对人的异化,自觉地以全面发展这一人类崇高理想为最高目标,重建体育制度,保持人性的尊严,保持体育文化的独立,树立崇高的体育理想,为中国体育寻找回自己的理想家园.  相似文献   

15.
亚当·斯密的理性人假设从逻辑起点上将“利己心理”作为人类的最根本品质与特征,从而回答了人类合作与协调的困境的起因.契约论作为人类社会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础,充分阐明了从“自然状态”过度到“社会状态”的演化过程.道德的形成,也正是因为有了“社会”的概念才变为现实的.道德契约旨在解释道德本身的形成及作为社会规范得以广为接受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博弈论的视角,透析人类社会中伦理困境的起因及解决办法,并建构人类道德生成的博弈模型,从而确立道德契约的理论基础,对于伦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卢梭的思想饱受争议,正确认识和评价卢梭的人性观和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来说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卢梭认为,人的真正本性不在于启蒙思想家所说的理性,而在于与生俱来的自然情感,人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自然人”。与自然人性观相一致,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人塑造成“公民”,而是培养“自然人”。为了培养“自然人”,教育要顺应天性,给儿童自由。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思想所揭示的作为社会主体的历史人与自然人的统一,以及作为目的而非手段存在的人的思想,在历史的发展中越来越展示出其理论价值与时代魅力。代表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与发展目标正是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的时代回应,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朽生命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修身文化的和谐意蕴主要包括“知耻近勇”的道德底线、“正己尚仁”的价值追求、“重节养气”的精神动力、“慎独尊行”的心灵守护、“贵和倡中”的实践方法和“博学多思”的知识积累等。个体身心如果经过上述多向修炼,人对自身的把握便具有了现实的本质特性,那么儒家设计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人的发展就必然会演奏出社会大和谐、人际大和谐、天人大和谐的美妙乐章。把握这种和谐意蕴对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教育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哈耶克基于经验主义哲学的立场,在"唯理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两种对立的理性观中坚持"理性不及",否定法律是人理性的产物。在批判"自然的"和"人为的"二分观的基础上,提出"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三分观,确立了进化论法学方法论,法律不是"建构的",而是"发现的"。自生的私法优于人为的公法,在私法之治里,法律和自由是统一的;在公法之治里,法律和自由是对立的。  相似文献   

20.
亚里士多德关于"人天生是政治动物"的思想着重强调共同生活才符合人的本性,而近代启蒙哲学指出:政治共同体生活必须基于人类的理性和契约,这种观念对亚里士多德的观念构成了严重挑战。事实上,国家的政治合法性基于促进或调和所有人利益的理性契约。无论是契约还是国家,都根源于人的理性本质,国家不是目的性的价值存在,而是理性人实现其目标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