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伯纳德·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湖畔女郎》围绕两个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展开,探讨了犹太后裔如何认识自己民族身份的严肃问题。本文试图结合身体理论、记忆理论、镜像理论,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小说中人物身份问题的形成和解构,发掘作家对列文背弃民族行为的反思和对伊莎贝拉铭记犹太苦难历史的赞扬,揭示作家对犹太民族共同体的呼唤与坚守。  相似文献   

2.
记忆与身份认同的交互作用,是当前文学“记忆话语”研究和讨论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扬·阿斯曼指出,借助文化记忆,一个集体的成员建立并培养共同的身份和归属感。主动记忆与主动遗忘推动“交流记忆”和“文化记忆”之间的动态流动。通过交流记忆中积极的记忆与遗忘,《美国牧歌》中的犹太家庭希望将美国身份镌刻在集体的文化记忆,以此重塑后代的身份认同。第四代梅丽强有力的反抗,则揭示了该犹太家庭中交流记忆与文化记忆转换的失败以及所面临的身份困境。借由对该犹太家庭代际记忆危机的刻画,菲利普·罗斯表达了他对于美国少数族裔“同化”潮流的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代丽春 《考试周刊》2010,(26):34-35
《银冠》是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本文旨在通过阐释阿尔伯特和拉比的犹太身份和独特的犹太式的精神变化历程进一步分析小说中隐含的犹太主题和犹太身份的特点,并揭示了新时期的犹太移民在回归民族精神时所面临的怀疑和困惑。  相似文献   

4.
"背叛"主题存在于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一系列作品中,该主题一方面是社会现实的写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犹太人在双重文化的夹击下身份认同的困惑。就"背叛"的具体内容而言,小说《美国牧歌》的背叛主要体现为对家庭的背叛,对主流文化和权威的背叛,以及对身份的背叛。区别于前期作品的叛逆姿态,罗斯在这部小说中开始直面自身的犹太传统,甚至以同情的基调正面描述犹太人的生存困境,表现出犹太传统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兼具犹太教拉比和犹太教法典评论学者身份的哈依姆·波托克是一位深受西方大众读者欢迎和赞誉的"犹太味"最浓、最独特的犹太作家,他以传统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表现了相对封闭的美国犹太社区生活。他的作品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文学批评界所忽视,却能够在美国主流文化语境中赢得大量读者,这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历史等文化语境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湖畔女郎》塑造了具有犹太母性的少女伊莎贝拉和对自己身份困惑的犹太青年弗里曼形象,小说超出爱情悲剧的囿限而突出了犹太文化品性。犹太女性的民族身份对男性有着特殊意义:犹太女性促使男性道德意识成长、寻求新生活的文化含义,是男性精神追寻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美国犹太作家辛西亚奥齐克的短篇《披肩》与华裔美国华文文学家严歌苓的《白蛇》。分别从宗教与神话两个角度表达了两个族裔在美国主流文化背景下,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身份认同。通过在女性主义框架下,对这两篇作品作对比性分析,两部作品象征着两个民族的两种不同文化的并同,不同的民族经历,对不同民族身份的认同,共性的相似就生动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从叙事时间的三个方面,时序、时距和频率对菲利普·罗斯的小说《反美阴谋》进行分析。独特的叙事技巧凸显出隐含的主题意义:反犹主义给美国犹太人民造成的心理恐惧和深刻创伤以及犹太人民在艰难的社会环境里对家庭观价值观的坚守。  相似文献   

9.
2008年1月乔国强教授所著的《美国犹太文学》一书由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文化的视角出发研究美国犹太文学,探讨了美国犹太文学的发生、发展情况,并阐述了其与犹太文化、宗教和美国现实的关系。全书紧密结合文本,注重对文学内在规律的揭示,蕴含了作者的文化批判精神。乔国强教授在书中对"犹太性"的界定提出了创新性的见解,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该书的出版在帮助中国读者了解美国犹太文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也为中国学者研究美国犹太文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范本。  相似文献   

10.
索尔·贝娄是美国犹太作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基于他的犹太身份,"犹太性"是其艺术创作的根基。索尔·贝娄塑造了众多的犹太知识分子形象。这些犹太主人公在以家族关系为基础、自我优越感为核心的犹太文化和以适者生存、个人利益最大化为表现的美国文化之间艰难困苦地生存着。他们一度感到内心的焦虑与彷徨,在现实生活中精神常常处于崩溃的边缘,游离于社会的各个角落。小说中的犹太主人公为找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曾做出很多尝试和努力,最终认识到爱的力量和作用,心态逐步得到调整变得积极乐观,并与他人和解,与社会融合,从而找到了生命的真正价值,人性得以回归。本文以贝娄早期小说《赫索格》为对象,从作品中人物及作品主题来解读其犹太性,最后揭示贝娄小说超越民族概念,在关注美国犹太人命运的同时把民族的命运上升为整个人类命运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是菲利普·罗斯的成名之作,作品中男主人公尼尔作为众多没有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犹太后裔青年的典型代表,在面对美国文化的冲击时,背离了犹太传统身份,开始了一段身份建构之旅。小说表明了罗斯对整个犹太民族寻求身份建构的深刻关切和反思。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它具有文化建构和民族认同的双重功能。亨利·詹姆斯对于美国身份的构建表现在他的"国际主题小说"中,《使节》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揭示斯特瑞塞所带有的美国人根深蒂固的民族特性。在基于文化身份的理论下,分析斯特瑞塞在欧洲文化面前产生的身份危机,再重构本国身份的过程,反映出亨利·詹姆斯对美国身份的观点以及对理想的美国身份的追求。  相似文献   

13.
在《微光世界的继承人》《大披肩》和《普特梅瑟档案》中,辛西娅·欧芝克通过美国犹太人面临的英语、德语、波兰语、意第绪语、希伯来语等诸多语言选择来洗涤人们的身份意识,勾勒了20世纪美国犹太人的生存史。欧芝克采用语言身份政治,以语言共同体的实施想象民族共同体,强调语言意识在能动的文化表演中产生自我信仰的身份。欧芝克在共享民族语言、文化、历史、情感的疆域中进行美国犹太共同体的想象,这些想象满足了散居美国犹太人的认同感,并且规划了一个希伯来语言景观,以实现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构筑。  相似文献   

14.
伯纳德·马拉默德,二战后蜚声美国文坛的著名犹太作家之一,其作品风格独特,内容平实,读来恬淡、自然。作为一个身居美国的俄国犹太移民后裔,他的特殊身份和深厚的犹太文化素养使他自觉地将犹太民族的历史和生存现状,纳入自己作品的考察范围之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促使他在一系列小说中塑造了诸多受苦受难者形象,真实记录了犹太民族在不同阶段的苦难生活。谈及马拉默德在美国犹太文学中的作用,笔者认为用当代瑞典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论“艺术家”角色的一段话来描绘最恰当不过了:“他从集体精神中召唤出治疗和拯救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犹太文化在新一代美国犹太作家笔下复兴,以色列成为当代犹太美国文学的书写热点。作为引发母性联想的犹太人家园,作为父权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冲突前沿,作为在与四邻纷争中艰难求存的主权国家,以色列尤其为美国犹太女作家们的文学想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她们的以色列书写往往以女主人公离开美国前往以色列寻求自我身份认同为叙事模型,是较为典型的成长小说,本文以此为视角,结合女性身份构建、女性本真生存、姐妹情谊等女性文学要素,探索《慈爱》、《来自一个封锁的房间》、《七次福佑》三部作品的女性人物在以色列完成主体性构建的成长历程,讨论其在主题探索与叙事审美维度呈现出的特性与共性,并分析以色列在美国犹太女性身份建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牧歌》中罗斯解析了父子冲突这一犹太文化母题。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冲突的焦点从对犹太传统的反叛转向了对美国价值观的背离。母题的内核超越了种族和身份,由狭隘走向普遍。  相似文献   

17.
菲利浦·罗思是美国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犹太作家.在其早期小说中流露出对犹太身份看似背叛和回避的困惑,通过对<再见,哥伦布>进行文本分析,揭示主人公尼尔·克勒门面对美国文化冲击和同化时的困惑和对自己身份的探寻,而这种困惑和探寻过程也是罗思对自我身份的寻求之路.  相似文献   

18.
从十七世纪中期直至二十世纪初,大量欧洲犹太人移民至美国。恪守传统的犹太人怀着美好的幢憬来到美国后,经历了很多他们始料未及的文化上,信仰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一些敏感的犹太作家开始用小说、诗歌等形式来表达犹太人期望在美国找到精神家园的梦想,刻画犹太人移民至美国后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现犹太移民在美国化道路上举步维艰的两难境地,早期美国犹太文学也就应运而生了。本文阐述了早期美国犹太文学的产生及其代表作家,早期美国犹太作家关注的主题以及他们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19.
《再见,哥伦布》是犹太裔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第一部作品。罗斯通过犹太裔情侣尼尔和布伦达的失败恋情揭露了20世纪50年代美国犹太居民生活中存在“矛盾的共鸣之音”,两人分手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伦理必然:尼尔所代表的年轻一代犹太知识分子阶层,虽然对犹太传统道德存在诸多看法,但仍认为秉持道德传统是在美国安身立命的基础;布伦达所代表的犹太富裕阶层,则选择完全放弃犹太身份及其相应的道德传统。罗斯通过尼尔与布伦达在恋爱过程中各自做出的伦理选择,表达了自己对保持少数族裔身份问题的伦理思考。  相似文献   

20.
《集宁师专学报》2016,(1):23-25
《普特梅塞档案》为当今美国著名犹太裔女作家辛西娅·奥齐克经典长篇。作品中主人公普特梅塞在追溯犹太身份及女性权益过程中,其三重人格出现颠倒、失衡状态,以致她误入歧途、追寻无果。体现了美国主流文化侵袭下,犹太人建构自我身份及犹太女性摆脱种族和性别歧视的艰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