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基于GeoDA-GIS平台,以县为研究单元,对2010年川东北县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研究,揭示了川东北地区人口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县域人口密度分布差异较大,且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Moran’sI=0.41,表明县域人口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moran散点图、moran聚集图和LISA聚集图更加具体地展示了人口空间聚集的局部特征。通过关联分析,发现高程、交通条件、人均GDP等是影响川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差异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时空一体化角度出发,采用ESDA的全局和局部自相关分析方法以及nich指数,在ArcGIS9.3和GeoDA空间软件的支持下,利用陕西省1993-2008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陕西省县域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其空间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陕西省1993-2008年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的计算,可以得出:陕西省高水平的县域人均GDP比率经济空间格局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增加的态势,各个县域Moran’s I指数存在着正的空间相关性,说明其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增强。研究结论对于揭示陕西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政府决策部门在统筹经济发展上提供一些理论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ESDA的福建省县域经济差异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福建省各县域1995—2005年的人均GDP为背景数据,采用空间数据探索分析方法(ESDA)对福建省经济发展差异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福建省县域人均GDP的空间自相关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县域经济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并且表现为起伏变化形式.最后对福建省县域经济进行局域自相关分析,揭示了闽西和闽北地区经济低增长县域的空间集聚数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人均GDP为主要指标,通过运用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模型和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模块,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对珠江三角洲1994-2010年间的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整体上呈扩大趋势,其中县域经济空间集聚差异较大;(2)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空间集聚性日趋显著;(3)区域经济差异呈现显著的圈层结构,区域中心城市的涓滴效应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重庆粮食生产时空演变特征,采用ESDA方法与GIS技术,以人均粮食产量为测度指标,对重庆2003-2011年县域粮食产量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人均粮食产量的总体特征表现为: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均在增大,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均大于0.55,表明空间聚集特征十分显著,并有不断增强的趋势;Moran散点图中落入HH象限和LL象限的县明显多于HL和LH象限的数量,三个典型年份分别占县域总数的78.95%、81.58%、84.21%,表明有很强的空间聚集格局;LISA聚集图显示重庆人均粮食产量形成以华蓥山以西和渝东南翼为中心的高产聚集区以及以主城区为中心的低产聚集区.  相似文献   

6.
基于云南省2000、2005、2010、2015年的人口与经济指标和云南125个县(市)的空间矢量数据,借助空间分析技术(GeoDa和ArcGIS),运用Moran I指数、Moran I散点图及LISA集聚图,揭示云南各县(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形态、集聚特征以及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云南各县(市)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分布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人口空间格局的演变总体上变化不大,滇中地区、滇东北部分地区为高-高型,滇西北、滇西南地区为低-低型;经济空间格局与人口分布大致吻合。基于人口、经济的双变量分析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最终以人口、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把云南省划分为高-高型、低-低型、低-高型、高-低型4类,并提出了不同类型区域人口—经济结构形态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7.
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分析是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本文以成绵乐高铁以及成绵乐高速公路为纽带,将高铁和高速公路辐射的川西经济带中的47个县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衡量经济发展水平9项指标,运用PCA和Moran’s I空间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川西经济带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川西经济带呈现单极核模式和"点-轴结构"的空间特征,川西经济带上成都为极核点,成绵乐高铁为轴线,空间差异十分显著,在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性,辐射带动周边县区经济发展。基于川西经济带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现状,其转型发展政策是构建"点-轴结构"中次级点,加强带内县域合作,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相似文献   

8.
基于关中—天水经济区2000-2010年相关数据,使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了其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经济区县域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以西安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日益显著且稳定,但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并不明显.物质资本、产业结构、城镇化和政府支出等影响因素在极化效应和地理空间关联效应作用下,持续扩大了经济区内县域间的经济增长差异.  相似文献   

9.
《商洛学院学报》2019,(2):54-63
人类发展指数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健康长寿、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范围内较为流行的用于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基于《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公布的中国人类发展指数数据,分析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现状,并利用全局Moran's I指数、Moran散点图、LISA集聚图方法研究中国人类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研究发现中国各省份人类发展指数最高的是北京(0.869),最低的是西藏(0.600);中等人类发展水平地区占全国的16.3%,高水平人类发展地区占74.19%,极高人类发展水平地区占9.68%,高水平人类发展指数占绝对主导地位;全国人类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东部地区是显著的高值集聚区,西部地区为显著的低值集聚区,地区间人类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总体上东部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最后为促进地区间人类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使用中国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为来源的2002—2015年面板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了中国各省份人口健康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2002年至2015年间,我国人口健康状况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空间集聚性,以省际为单位计算的全局自相关Moran’s I指数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湖北等中部地区,与全国相比,这些地区人口健康状况处于劣势,且呈现出集聚趋势,相似度也较高。空间回归结果显示,人均GDP、医疗设施状况、环境污染状况以及相关人口学特征都对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应用偏离-份额分析空间模型来研究2004—2008年海西经济区20个地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空间产业结构因素和空间竞争力因素将海西经济区20个地市的经济增长状况进行分类。考虑了空间影响因素的模型分析表明,海西经济区各地市产业结构因素比竞争力因素更能推动各地市的经济增长。进而从三大产业角度对海西经济区20个地市的经济增长水平进行分类。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福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稳居海峡西岸经济区前列,福清应把握这一历史机遇积极融入海西经济建设。本文首先概述福清经济发展现状,并进一步分析福清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所具有的优势,最后对加快福清融入海西经济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山西省107个县域为基本的研究单元。首先,利用泰尔指数分解了2000-2010年山西县域人均GDP的总体差异。结果显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地市间发展水平的差异显著大于多数地市内部县域间的差异。其次,对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进一步分析了导致山西县域经济发展在空间上存在巨大差异的深层原因,模型结果显示:城镇化进程、工业化程度、农民生活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水平是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最后,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通过设置湖北省县域职业教育人均教育经费、职业教育生均教师投入数量作为投入指标,县域经济发展人均GDP作为产出指标,建立DEA分析模型,对湖北省40个县域职业教育投入和各县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研究县域职业教育投入和当地经济发展关系。结果表明2005年—2015年湖北省县域职业教育投入对县域经济发展相关性较弱,整体投入效率偏低。根据模型分析结果,提出县域职业教育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熵值法从城镇人口、经济、空间和社会方面测度20世纪90年以来江苏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运用ESDA空间测度模型对江苏省县域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县域城镇化水平差异显著,但南北差异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县域尺度城镇化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特征,城镇化相似县域单元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态势,并且空间集聚的程度总体不断增强;县域城镇化热点区空间结构主要以苏州一无锡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并且不断向宁镇扬地区演化。  相似文献   

16.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技术与GIS技术的结合为区域经济研究提供了灵活方便、交互式可视化工具.文章以福建省66个县市1999—2008年的GDP值作为分析数据,利用同比计算法算出福建省2000—2007年各县市的GDP增长速度,并用Matlab分析计算全局Moran系数、局部Getis统计及Z检验值,并结合GIS技术确定福建省县域不同年度的空间经济模式和空间关联度,揭示福建省GDP增长速率的空间关联的结构,认识其内在规律及其动态演变过程,从时空角度对GDP增长速率进行分析,为寻找区域差异的对策及构建区域经济的空间模型、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决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13-2019年全国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构建了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电子商务支持度、空间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中西部地区贯彻互联网经济发展战略效果好,电商经济薄弱中心正在向中部地区转移;(2)电子商务支持度出现明显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同时电子商务支持度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空间溢出效应;(3)电子商务支持度会因各省经济发展的差异而继续拉大经济发展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电子商务支持度对本省经济增长的边际效应正在向负向效应转变,特大级城市正在减缓电子商务支持度增速与经济占比增速。  相似文献   

18.
基于全要素生产率对海西经济区增长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对海西经济区1991至2008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劳动、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对海西经济增长的贡献。此外,还对海西经济区各省份区域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资本投入仍然是海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要素生产率相比之下较为逊色;海西各个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有一定的共性,但也分别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海西经济区建设和闽台经济合作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分析我国普遍存在的县域金融抑制,以漳州市县域经济为样本,说明当前海西县域经济发展仍需强有力的金融支持,提出了在非完全竞争条件下深化海西县域金融改革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利用空间模型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市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相关指标进行空间计量分析,使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进行测算分析和相关检验。并且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构建二元邻接空间权重矩阵,对人口流动、工资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章采用Moran’s I(莫兰指数)对经济增长变量进行空间自相关检验,计算2013—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6个城市的经济增长空间依赖性,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并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通过空间模型分析发现,人口流动率(m)与经济增长(lny)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人口的空间流动并未明显地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反而起到了抑制作用。基于此,提出了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工资收入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