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新移民不断进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使得华侨华人文化呈现中国的新文化精神,由大众文化向精英文化变迁,具有开放性、兼容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华裔小说家Ang Chin Geok的小说《风与水的传说》,是一部刻画移民生活以及移民心态的小说。小说中流散的华人经过艰难的移置过程,经历对本土和异域文化的选择,最终接受一种文化复数的形态。在这部小说中,中国人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而且对不同文化有着极强的适应和包容能力。不同文化可以并存,它们通过冲突和契合,可以达到新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中,菲华社会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社团社会",社团数量多,参加社团的人数也多,社团在菲律宾华侨华人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随着菲华确定了"融合于主流社会"的新方向以及新移民的大量涌入,菲华社团也出现了新的特点:以往缘于政治分歧的冲突缓解,而名利之争凸显出来;新移民在社团中的影响力增强。但目前菲华社团依然面临不团结及后继无人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华侨华人会馆和社团是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形成和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支柱。早期客家华侨华人在海外谋生的过程中,依据地缘、血缘、方言等组建会馆,帮助客家新侨安顿、共同祭祀神明和先人、安葬同乡,以此在异国他乡互助团结和维系传统文化秩序。随着时代变迁,海外客家会馆和社团不仅传承原有功能,还开办新式学校培育新民、开办医疗机构、开展救国事业、服务行业发展等。这反映出客家华侨华人会馆与社团坚守文化传承的本心,赓续客家文化和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段中,勇担时代要务,为华侨华人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和文化服务,积极推动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华侨华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此通过总结印尼的华侨华人政策在中国与印尼交流中的影响,从经济层面,包括华商网络、华人社团;文化层面,包括华文媒体、华文教育及挖掘两国共同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来论述华侨华人在中国与印尼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华侨华人是中印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相似文献   

6.
由于经济竞争、种族偏见、文化传统及生活习俗等的差异,从19世纪中叶华侨华人踏上澳大利亚土地开始,当地的种族主义者就不断掀起袭击华侨华人的排华事件,各州政府先后制订排华条例,逐步发展成为臭名昭著的白澳政策,1901年联邦政府通过的《语言测验法》,标志着白澳政策的系统化和完善化。在华侨华人等亚洲移民及当地进步人士的强烈反对下,在世界人民的愤怒谴责声中,一直到1966年澳大利亚政府才逐步废除白澳政策,1974年实行新的移民法,宣告白澳政策的终结。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的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同问题是学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社会问题乃至社会冲突都与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侨华人处在明显的差异语境中,因此他们必定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认同问题的存在。提出研究华侨华人文化认同问题的设想:首先必须自觉地将它放在全球化的视野当中;其次要探讨华侨华人的"多重文化认同",包括生物族群的身份认同、社区和国家政治身份的认同、语言的和生活方式的认同以及价值和文化取向的认同;在此基础上展开华侨华人文化认同的发生、文化认同的构成要素等相关基本问题的研究,并辅之以具体分析和实证性考察。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中医药业的发展与闽粤等地海洋移民南洋的大潮相仿佛,其最初便具有的慈善色彩,彰显了中华文化中慈悲为怀的内在精神,中医药业最初的服务对象往往也局限于华侨华人。但随着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的文化交流加深,中医药业的慈善服务对象也日益扩展到当地居民之中,显示出中华文化传统日益为当地国居民所接受,并成为建构当地国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中医药业而形成的人心相同将成为新时期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人文学对于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异"视野的拓展和"异"美学形态的丰富,华人新生代作家和新移民作家的创作继承发展了"和而不同"的传统,在走出"异"歧视、"异"痴迷心理中关注多元种族题材的开掘和异族形象的塑造,在东西方文化的距离观照中互见"异"处而表现出自觉的跨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0.
关帝是在华侨华人中很受欢迎、影响很大的一尊神祗。关帝信仰为什么会在华侨华人中广泛传播呢?这是由于他们为了从关帝身上求得心理慰藉的需要、生存发展的需要以及商业发展的需要。关帝信仰在促进华侨在侨居地进行经济开发,推动华侨社会发展,以及密切华侨华人与祖籍国联系方面都发挥过巨大作用。华侨在关帝身上寄托着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关帝信仰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进化论尤其是社会进化论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发展历程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1900年以来中国艺术很大程度上是在"文化自卑情结"主导下进行现代转换的,缺乏"文化自觉"的意识,缺乏对艺术自律和自觉的关照。如果想迎来中国的文艺复兴,艺术界首先要树立起"文化自觉"的意识,重视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发掘和保护,使更多隐匿在民间艺术中的精品呈现在大众媒体中,丰富当代国民的精神世界。其次,艺术界要更多地从传统中汲取滋养,推陈出新,实现艺术传统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2.
中国武术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融摄了儒家、道家、哲学、医学、艺术学等文化内涵,而艺术与中国武术的融合造就了其独特的外在表现形象以及内在的精神内涵。中国武术从"技击术"到"技击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武术中独特的艺术审美内涵。研究表明:中国武术是艺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情感精神的共同体验;中国武术具有艺术的肢体形象表现性;中国武术是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技击艺术。  相似文献   

13.
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沉积了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民俗载体,蕴涵着民族文化和艺术的精华,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代表之一。将其纳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可补高等教育之不足,可以传承和保护民族艺术,弘扬爱国情怀;加强民间文化艺术教育,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可抑制不良文化侵蚀,塑造大学生身心健康;感悟民间艺术创作精粹,提升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4.
探析旗袍元素符号化语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旗袍特有的艺术形式成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发展史中重要的一页。从符号学的角度综合视觉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将旗袍服饰艺术作为一种视觉符号进行研究,有利于拓展旗袍文化理论研究的领域,也有利于把传统旗袍服饰艺术中优秀的设计艺术符号抽象出来,结合现代元素更好地为现代人服务。对旗袍视觉符号语义的研究能为设计界带来新的灵感和元素,有利于推动多元化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通识教育的功能研究存在着严重的偏差,更多地关注通识教育的创新功能,忽略了其文化精神传承功能,而在人文精神发生集体性危机的中国当下和全球化语境下,通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更多的是文化精神的传承。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精神传承途径,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应该把“文化自觉”理念贯注到每个大学生心中,促进对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关怀,铸就主体精神的文化自觉,这是当前高校戏剧艺术通识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6.
城中村文化成分复杂,原住民在城市化过程中通过家族纽带和土地崇拜传承农耕文化精神,以民俗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本土文化得到坚持与弘扬。原居民的文化自觉开始形成,并与由外来流动人口形成的移民文化汇流,通过网络建构的城中村虚拟文化空间也发挥出独特的文化功能。城中村已经成为深圳人集体的文化记忆和城市记忆,城中村文化的多元、包容、和谐、先锋和创新特征和平等性正散发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方绘画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而逐渐形成的艺术形式,它们和各自民族的审美意识紧密相关,其不同的历史渊源、表现特点正是它们的差异之所在。作为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代表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语言,彼此遥相辉映,在世界绘画艺术宝库成为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结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展示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性。通过把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加以比较,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西绘画的内在特质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对两种伟大艺术的交流和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闽东地域性美术资源丰富多彩,形式独特。从美学意识上分析,闽东美术内容上追求通俗易懂;情感上追求象征寓意;形式上追求乡土味和装饰意象,表现出"拙"与"真"的特点,意象所创造的审美感受具有多样性。将这些美术资源引入课堂,既有利于民间文化的传承,还将使闽东的美术教育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觉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和理性自觉,是一个国家、民族乃至政党对自身文化发展演变的自觉理性,既对其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与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胡锦涛同志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把握,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方向有着明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20.
“于丹现象”是一个新起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议。文章着重从它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根基、争议焦点、与主流意识的关系等方面,用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加以阐述,以期对新时期如何看待新起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如何更有效地传承和普及中华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