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许霆案,诱惑是行为人的犯罪动机外在激起机制,特定条件促成了犯罪,而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许霆经受不住诱惑的内在个体因素是其人格存在缺陷.其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并且在犯罪过程中,通过中和技术,使犯罪行为合理化,降低了犯罪的罪恶感,使犯罪心理得以保持和强化.许霆案的启示在于:加强管理,增强被害预防的意识,通过控制犯罪条件预防犯罪;通过加强白身修养,培养德性,增强抵御诱惑的能力,塑造健全人格预防犯罪.  相似文献   

2.
被害预防是从被害人角度研究防止犯罪的自我防范举措,是根据犯罪诱发因素与制约因素的互动关系,调动和协调有关各方力量制定并实施的对策。面对日益严重的大学生犯罪问题,在继续强化传统侵害预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和落实大学生被害预防措施,是有效遏制和减少大学生被害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当“青少年”与“犯罪”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则是一个深重的社会问题.将青少年可能的犯罪行为扼杀在将要发生而未发生的的阶段,是预防犯罪工作最理想的状态.论文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结合青少年所处社会环境,系统的分析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为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课题组成员对海南省未成年人犯罪状况进行了充分调研。文章以调研为基础,从犯罪主体、犯罪类型等方面分析了海南省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特点,从身心发展矛盾等方面探讨了引发海南省未成年人犯罪行为形成的心理基础,并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层面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城校互动"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职教学生犯罪给城市社会治安增加了不安定因素。职教学生犯罪有其自身特点和原因,预防职教学生犯罪可以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立学校主体地位、强化社会综合治理、明确政府管理职责等方面着手,并在立法上明确学校进行法制教育、预防犯罪的义务,明确政府在预防犯罪的职责和考核目标,完善立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在不断加大,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与解决当代大学生的犯罪问题,是全社会的职责,它不仅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兴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何减少大学生犯罪,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着手,分别论述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的犯罪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被害预防作为减少犯罪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犯罪学研究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凶杀及伤害、被害预防进行论述。同时被害预防的实现也有赖于科学的指导,只有在科学基础上的被害预防才是更可靠更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智育忽视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的缺陷,因而不能很好地发挥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预防作用。只有加强对未成年人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构建起预防犯罪行为的主观条件,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9.
日趋严重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犯罪加害人与犯罪被害人同时为在校大学生的案件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借鉴现代被害人学的理论成果,深入研究当今大学生作为潜在犯罪被害人自身存在的被害条件,全面揭示大学生的州事犯罪被害性,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时大学生的犯罪被害预防教育,是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传统犯罪预防理论包括社会预防、心理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四种模式,这些预防模式存在着诸多瑕疵,最主要的问题是全部试图从加害一被害过程的外围视角来避免该过程的发生,而对加害与被害的互动关系却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犯罪预防如果从被害人视角来分析可以转化为被害预防,而事实上,只要能够切断被害与加害的互动关系,就能阻却商业犯罪场的形成、减少被害的发生,最终会达到犯罪预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传统刑事法把视角仅落在犯罪人身上,易忽略犯罪被害人的过错从而加重犯罪人的责任。然而,被害人也存在责任问题,认清被害人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犯罪被害人责任制度,意义重大。这有利于回归社会正义、也有利于犯罪预防路径的开拓。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根据学龄期青少年的年龄特点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学龄期青少年犯罪的基础预防和重点预防的设想。青少年犯罪预防从学龄期抓起 ,把青少年犯罪预防与学校教育工作相结合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主渠道的作用 ,还必须得到司法、公安、街道、家庭及有关社会团体的积极配合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范围内非犯罪化运动的发展,“无被害人犯罪”的研究也相伴而生,而目前国内外刑法学界对无被害人犯罪的概念并没有统一且准确的界定。对“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界定的价值主要是从刑事立法政策层面谈及的。而在刑事立法政策视野中探讨“无被害人犯罪”概念,它一定是在犯罪学意义上而言的,而不是刑法规范中的“犯罪”概念。那么为什么冠以“无被害人”称谓呢?笔者认为,应结合“无被害人犯罪”概念首次出现的背景和特别指代的行为对象对“无被害人”作限制性的理解,而不能仅就“无被害人犯罪”概念的字面表述作绝对逻辑性的解释,事实上这里的“被害人”并没有深入到国家被害和社会被害的认识程度,仅仅是指没有直接的个人被害人而已。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白领犯罪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造成的社会危害也愈发严重。预防与控制白领犯罪不仅要用法律对策,还要运用其他相关的社会手段。因此,建立"打防结合,惩防并重"的综合治理模式,构造体系化的法律防范格局,是我国目前针对白领犯罪所必须确立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5.
绑架罪的实行行为是单一行为,应当以行为人实施的绑架行为是否达到以实力支配、控制被害人的程度作为认定该罪既遂的标准。绑架罪属于继续犯,在整个绑架过程中可能存在继承共同正犯或继承帮助犯。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实施绑架行为之时可能伴随有其他犯罪行为,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或者以一罪论处,或者实行数罪并罚。  相似文献   

16.
童工问题的解决需要作为社会防卫最后一道屏障的刑法,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正是刑事立法在这一问题上的反映。然而,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的实然与应然的差距使得其不足以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为此,从应然的视角,犯罪对象应扩大至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将雇用未成年人从事非法劳动犯罪化。同时,将雇用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劳动以强迫职工劳动罪论。  相似文献   

17.
刑法的谦抑性指的是只有在立法机关认为某一规范必不可少,确实没有其他更好的可以替代刑罚的方法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将某种违反法律秩序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从刑法的谦抑性原理分析,醉驾入罪不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从刑法追求的效益和公正价值分析,其不能满足效益和公正价值的内在要求。因此,醉驾行为不应当被规定为犯罪。  相似文献   

18.
风险社会与转型时期的不期而遇,我国重实害的传统危险犯立法无法反映风险社会某些危害行为的特征,因为其不注重个体安全的预防,进而不能有效抑制犯罪。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危险犯立法应当肩负维护社会道德底线、唤起民众的规范意识、加强犯罪预防的重要责任。新时期,我国危险犯立法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加大立法的拟制性,扩张危险犯的范围,通过转化危险犯的立法范式以预防犯罪。刑事立法应设置新的危险犯类型,并将一些具体危险犯转化为抽象危险犯。  相似文献   

19.
绑架罪是极其严重的犯罪,其典型是行为人无故非法绑架无辜人质,以杀伤人质相要挟向其家属或相关人勒索钱财或达到其他目的。对于某些事出有因、被害人确有过错的绑架行为不宜定绑架罪。《刑法》第238条第3款及相关司法解释秉持了上述理念,司法实践中应积极适用。但该解释中“法律不予保护的债务”范围太窄,行为人为索取单方面主张的合理债权而绑架他人的,也不应定绑架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