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1 毫秒
1.
"香港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永不言败’。这个精神,香港会继续保持下去"近日,本刊记者随"中央媒体赴港采访团",采访了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自称"饮的是香港水,流的是香港血"的他,向记者细数了回归十年来香港的大事小情。中国新闻周刊:你怎么看香港这十年?曾荫权:现在的香港,比九七以前更坚固,更成熟,更了解自己将来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相似文献   

2.
香港记者与法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报道中国青基会诉香港《壹周刊》诽谤案,我在香港多次旁听庭审。我对香港法庭有关新闻记者采访审判活动的管理制度非常关注,如记者旁听需要什么手续?要不要证件?是否需要报名?是否准许记录?可否使用录音、录像设备?如果记者发表了不当报道影响  相似文献   

3.
82岁的蔡衎盎老人是蔡元培的第5个孩子。在华山路的住所,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蔡元培一生清廉简朴,没有置业,常常搬迁。在上海,他最早住在凤阳路,后来搬到万航渡路、愚园路、华山路。1937年,举家迁往香港。1940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两年后,他的妻子周峻带着儿女回到了现在的住所。  相似文献   

4.
中央某大报一名记者在参与报道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过程中,仅一天一夜的时间,就发了45条消息、多张照片。原来他凭的是10多年与航天打交道的学习与积累。由此想到了两则名人轶事:著名剧作家曹禺1980年访美归来后说,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采访他只是有目的地提了几个问题,在报上发表了3篇文章。文章里谈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而且事实没有出入,材料准确无误。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上世纪80年代初到香港演出。当地一名年轻记者到后台采访他,他们见缝插针谈了不到一小时。在香港的15天里,马季见到了这位记者关于这次采访他的5篇文章。这些记者…  相似文献   

5.
多少年来的等待,多少年来的心愿,终于盼来了香港回归祖国的这一天!此时此刻,对于香港,对于香港朋友们的思念之情也更为热切。 去年8月,我率浙江小记者团赴香港采访。这件事引起香港新闻界的关注,许多报纸的记者跟踪小记者采访。在接触中,我感到香港新闻界朋友对工作十分投入。有一天,小记者们采访完浙江籍前辈邵逸夫,十多位香港记者就围着小记者们进行了采访,提  相似文献   

6.
1928年,23岁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来到中国旅游和采访。1936年6月,他冒着生命危险,越过国民党的重重封锁,进入陕北苏区,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个外国记者。他将这里的所见所闻,真实生动地写进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1937年10月,该书在伦敦出版,轰动了中国和整个西方,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一次采访中,一位采访对象感叹地说,你们有些记者不像记者,像导演.他告诉我,一家电视台记者来采访时,要什么镜头,该做什么,从头到尾都是记者在提要求,作为被采访对象,只是按照记者的要求去做.一次采访下来,感觉就像在拍戏.  相似文献   

8.
我曾经采访过许多人,但是采访同行还是第一次。坐在我面前的这位年轻人已经不是第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了。十二年前,当他还只有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写了一部反映小学生生活的十五万字的小说,引起了天津新闻界的注意。现在,他又由于在一九八三年全国新闻测试中,以总平均九十二点三分的优异成绩取得第一名,又一次受到了同行  相似文献   

9.
八十八岁的红学家俞平伯今天乘飞机赴香港作《红楼梦》研究演讲。在首都机场,记者为他送行。他说,早晨五点钟就起来了,六十五年前去香港,香港还象个村落,如今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了。记者看到他衣着单薄,问他冷不冷,他说他不怕冷。谈到这次乘飞机,老人的童心再现,说“一九三五年我乘飞机,由上海来北京,还瞒着母亲,自那以后没乘过飞机。”因飞机晚点,到民航宾馆小憩.他高兴地说:“真有趣,想不到跑到这里过了半天。”  相似文献   

10.
记者要“跑”起来郑剑一位记者朋友,半年前被派驻香港。在一次通话中,我问他感受如何,同在内地报社相比,香港的记者有什么特点。他说,不大一样。两地情况不同,自然各有特点,不能简单类比,但差别也是明显的。这从对记者的不同谑称——内地的记者像“新闻官”,香港...  相似文献   

11.
凡是注意看中国青年报的人,对张建伟这个名字不会感到陌生。别看他距不惑之年还有数载,可他已是有18个年头“新闻龄”的主任记者了。说起张建伟的记者生涯,那是从1975年至8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时开始的。那时,他刚刚18岁。除了一腔热情外,一点不懂新闻该如何写。初到电台,在工业组闲了两个月。人们发现,这个小伙子性格内向,不善言谈交往。当他终于明白如此下去将意味着什么时,他坐不住了,逼着自己走向社会。第一次采访,是他独自到天津东方红拖拉机厂。去前,他苦想了半日,在采访本上记下了三个要问的问题,但走进坐了半屋子领导同志的会议室,他竟冒了一头汗。三个问题没几分钟提完了,他卡了壳。今天,“过五关斩六将”的张建伟,竟然忘不了  相似文献   

12.
推荐读一读《我所走过的道路》冯英子,江苏昆山人,今年76岁。少时家贫,12岁当学徒,因此投有显赫的学历,而是自学出身。1932年在昆山开始投身新闻界,便矢志以此为终身职业。抗战军兴,他辗转到了大后方,担任好多家报纸的编辑、记者、负责人,曾深入到战地采访,写过不少激励抗日斗志的报道。全国解放前,他在香港,主持过一段时期香港文汇报的编辑大政,又办过《周末报》。后来到上  相似文献   

13.
我急于向大陆的同行介绍一位香港摄影记者。他叫张景宁,30岁。几年前我从香港《文汇报》和《摄影艺术》上看到他的作品。四月,他作为《文汇报》摄影记者,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影展,一个休息日,我采访了他。△香港新闻有什么特点? 竞争激烈。香港传播媒介发达,电台半小时播一次新闻,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报道,”很多都是现场报道,普通报纸20多份,其它专业报纸五,六十份。新闻摄影要  相似文献   

14.
卜金宝  祁林 《湖北档案》2006,(11):44-45
2006年7月12日,记者在无锡干休所见到了87岁的老红军丁德山.下面是记者对他的采访实录.  相似文献   

15.
采访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记者里,有183名港澳台记者,约占记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强。其中来自31家新闻机构的香港记者139名,他们是“两会”搭起的新闻大舞台上一支活跃的力量。 在香港,600多万人口可以选择的是近60份报纸、15家广播电台,加上98%的家庭电视普及率、发达的卫星直播电视和发展中的有线电视,已近饱和的各种媒体之间竞争激烈。对记者来说,总部不会分配具体的采访题目和要求,但他  相似文献   

16.
弹丸香港之地,报纸60多家,杂志400有余,我赴香港两月,对其竞争之激烈,感触颇多。监听警察署当一名记者在香港是辛苦的。首先要具备一身硬功夫:驾车、照相、普通话、英语,广东话更不必说了,他们称这叫“一脚蹬”。 8月12日晚7点多,我们乘香港《天天日报》的采访车到街市上搜寻新闻。年轻记者梁先生驾车。只见他左边挂着照相机,右边揣着呼叫机,飞速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好不神气。他说,报社有6部小汽车,都供记者采访之用,总编辑上下班要自己去挤公共汽车。  相似文献   

17.
据香港有关媒体报道,在对待第一批获准驻台采访的祖国大陆记者的问题上,台湾新闻当局和“陆委会”为防止祖国大陆记者窃取其“高度机密”,特地召集其各方新闻处及属下的新闻联络人,要求他们监视祖国大陆记者采访时的一举一动,并将监视情况制作成监视记录送主管单位备案;台湾“法务部”下令接待单位,密切注意祖国大陆记者在采访时有无“异常行动”,如有发现,应及时向上级反映或即时停止采访。  相似文献   

18.
胡健 《传媒观察》2007,(2):25-26
他同一位记者约定,当天下午2时一起去采访一位画家。结果,在约定好的地点,他从下午1时50分一直等到2时40分,始终不见记者的踪影,多次打记者的手机联系,回答均是“对方已关机”。由于同这位记者素未谋面,担心在路上擦肩而过,错过见面机会,他立即赶往这家新闻单位,一直找到记者的办公室。谁料,办公室同志告诉他,这位记者家在外地,已经回家去过年了。约好了去采访,怎么能这样不守信?办公室有人劝他,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人物采访新闻性不强,过了年去也不迟。一直对记者、对新闻十分敬重的他,根本没想到有的记者会这么不讲信用,简直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相似文献   

19.
从香港赶来采访“两会”的记者群中,我已注意到她了——曾慧燕,举着照相机, 匆匆的脚步,款款的微笑。邓大姐会见港澳记者时,通过记协的同志介绍,我才知道她是香港《快报》的记者,在香港报业公会主办1983年度的比赛(注)中,她获得了中文组最佳记者、最佳特写作者,最佳一般性新闻写作三项嘉奖。她没有大专学历,半路出家,一个28岁的女性,在香港56家报纸的激烈竞争中奋斗,赢得胜利,有多么不易!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见到林间同志是在一次会议上。天津日报副总编辑范瑾指着他,向我们全体外勤记者介绍说:“这就是你们采访科的科长。”社长王亢之在旁补充介绍说:“林间同志经验丰富,是老记者了。”其实,当时他最多也不过30岁。后来知道:从1942年起,林间就在延安《解放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