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库全书》电子出版工程与中文信息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工程背景与目标(1)《四库全书》盛世修典,清朝纂修《四库全书》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文献整理活动。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开始征书,三十八年(1773)二月四库馆开馆,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第一份《四库全书》抄成,这次由朝廷倡导的规模空前的修书活动,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全书》广泛网罗和搜集了从上古流传至清初的所有著作,用“经”、“史”“子”“集”四大部分类,共收书约3,461种,总计约79,337卷,约SO,000万字或97,7O0万字[1]。它全面总结和系统整理了三千年来中国封建文化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2.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现藏清抄本《浙江解进书目》一部,结合《纂修四库全书档案》可以考知,其原本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浙江巡抚三宝编辑的浙籍藏书家进呈图书清单。三宝编辑该清单是为了给四库馆提供一份核对浙籍藏书家献书的细目,方便后期整理归还。再结合《四库采进书目》《四库馆进呈书籍底簿》等文献,《浙江解进书目》可以用来核对浙籍藏书家的献书数量,并订正各本献书目录著录的图书题名疏误。书中另有清末北京书估谭笃生批校,今知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藏《乾隆浙江呈进书目》均为谭氏据此抄录之副本,借以售卖盈利。  相似文献   

3.
游帅  周静婷 《兰台世界》2016,(9):103-105
乾隆时期《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在"稽古右文"的幌子下,清廷推行文化专制的产物,而四库馆臣则是"寓禁于征"政策直接的贯彻执行者。关于其禁书标准,司马朝军先生曾有《乾隆时期禁书实录——从翁方纲〈四库提要稿〉看禁书标准》一文,刊于《出版科学》2008年第6期。今在整理研究吕留良著述过程中发现四库馆臣对禁书标准之解读或犹有可发之处,即需就著述来源、书籍类型、受众对象、影响范围进行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4.
四库辑本《直斋书录解题》是清修《四库全书》时,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并详加考核,纠缪补阙,胪列异同而辑修成的,对保存和传播《直斋书录解题》起了极大的作用。但囿于所见,亦存在辑佚未尽,考订未尽允当之缺陷。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又称《四库》,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也是世界上罕见的一部文化巨著。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纂修。经10年后,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编成。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0册,分装6752函,9.97  相似文献   

6.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朝廷开馆修《四库全书》。《四库》馆纂修官对经办之书均需拟定提要,交总纂官核定。我们目前普遍见到的提要收于《四库全书总目》或是各阁本《四库全书》的书前提要。但是,这些提要是经总纂官修订过的,与各纂修官初拟的提要稿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通过比较提要草稿与定本,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四库全书》编修情况。可惜的是,目前存世的提要稿不多(主要是余集、邵晋涵、翁方纲、姚鼐四人的提要稿),尤其是大典本提要稿就更少。近日获读陈昌图《南屏山房集》,发现其卷21保存有12篇大典本提要,是目前所知个人拟就的数量最多的大典本提要  相似文献   

7.
《直斋书录解题》是一部目录学名著,但在清代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时,该书已亡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及《文献通考.经籍考》中辑出佚文,编为二十二卷。为目前通行之本。本文对其中“文史类”排列顺序的错乱,根据《吟窗杂录》、《文献通考》,以及《直斋书录解题》残卷,提出校正意见。  相似文献   

8.
郑际唐,字大章,一作子竟,号云门、须庵,室名传研斋,福建侯官人,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宫内阁学上兼礼部侍郎,乾隆五十二年官山西学政。乾隆三十七年下诏求书,纂修《四库全书》,际唐时为翰林院编修。四库馆开,任“校办各省送到遗书纂修官”,献书若干种。《四库全书总目》易类存目《六爻原意》一卷、礼类存目《周礼述注》六卷,均注“编修郑际唐家藏本”,即际唐所献。又《四库采进书目》内有《编修郑交出书目》,计有惆礼述注》五本、《栗斋文集》四本、《六交原意》一本,亦即郑际唐进呈书。际唐著有(传研斋诗稿》,未见。际唐在四…  相似文献   

9.
《四库大辞典》杨家骆著,南京《中国图书大辞典》编辑馆1932年版。著者杨家骆,民国人,1928年春,他在教育部图书馆任职时,曾浏览过《四库全书》,感到《四库提要》虽为清代群书学问门径,然而能遍读全书者甚少。此外,四库书以四部分门别类,如不明某书属何性质就很难查到,况且,总目以书名立条,不知书名,只知人名,要查到所找之书就更难了。于是杨氏  相似文献   

10.
张升 《历史档案》2020,(1):113-119
国家图书馆藏明弘治年间碧云馆活字印本《鹖冠子》三卷,是编修《四库全书》本及聚珍本《鹖冠子》所用之底本,该书前附有馆臣所拟的一则提要稿。这则提要稿比较特殊,以往从未被学者视为《四库》提要稿,因此,本文拟对该提要稿之写作过程及作用作初步考述。一《四库》底本《鹖冠子》《鹖冠子》三卷,三册,宋陆佃(1042—1102)撰解,故又称《鹖冠子解》,明碧云馆活字印本,每半页10行,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注大字低一格。板心上刊"宁"字,下刊"活字板""弘治年"或"碧云馆"。共计133叶。书中有较多朱笔在原书上的校改痕迹,也有一些朱笔签条,偶有墨笔签条。这些校改与签条均应出自四库馆臣之手。  相似文献   

11.
张升 《图书情报工作》2008,52(11):143-146
《四库》底本,即《四库》馆臣据以校办并抄入《四库全书》的《四库》馆书。《四库》稿本,即从《四库》底本到定本这一编纂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修改本。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根本性的区别,如它们在范围、特点及来源等方面的区别。《四库》底本与稿本在《四库》馆闭馆后流散严重。不过,现幸存于世的《四库》底本、稿本仍有不少,是我们研究《四库全书》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2.
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皇帝下诏征集天下藏书,后又接受朱筠建议从《永乐大典》中搜辑遗书,最终发展为开馆纂修《四库全书》。天下藏书辐辏于翰林院与武英殿,许多埋没已久的遗籍展现于学者面前。尽管《四库》纂修工程巨大,日程紧迫,但在公务之馀,馆臣中的一些嗜古绩学之士乘职务之便,纷纷私下据馆书录副、校勘,乃至利用馆书私为撰著,乾嘉学风之养成及兴盛,于此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13.
读新见姚鼐一篇四库提要拟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乾隆间修《四库全书》,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凡一万余篇,二百年来被誉为治学的“良师”,影响一直很大。粮要》具有明显的表扬汉学、贬抑宋学倾向,已被学界公认。但作为官修书,从《提要》经部总叙来看,仍是摆出在汉末之间不偏不倚的姿态。这种倾向是当时学术风气的必然反映,同时也取决于四库馆内以纪陶为首的纂修官的学术主张。纪购是汉学的提倡者,低毁宋儒,形诸文字,馆内一时俊彦亦以汉学家为主,因此四库馆中汉学占绝对主导地位。但姚鼐与纪购等学术主张相左,在馆中独树一帜。姚鼐所撰四库提要稿,曾保存一部分,卒…  相似文献   

14.
学界对袁枚的研究,历来偏重于诗论,于其生平实多未深入.故随园藏书虽达数万卷,其具体情况却始终乏人关注.本文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不仅对随园书籍的聚散经过、收藏数量、内容分类等基本情况作了全面考述,同时亦发现乾隆三十八年(1773)随园散书一事所饱含的袁枚曲折隐晦的复杂心境.以此为切入点,或可一探乾隆四库馆征书对江南私人藏书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官修书中最伟大的一部。现将关于四库全书馆开馆时间、《四库全书》第一份钞本成书时间、各阁抄本情况等问题有代表性的提法辑录,并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一、四库全书馆开馆时间,提法有二: 1、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开始成。”(1) “爱新觉罗弘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借‘稽古右文’之名,设立四库全书馆,广征古今图书,进行严密审查。”(2) “清乾隆三十七年设立四库全书馆  相似文献   

16.
《四库全书》是我国著名的一部大型丛书。每当谈到这部丛书时,少不了要提及它的编纂时间。编纂此丛书的时间,有多至四种说法: 一、清乾隆三十年“清乾隆三十年救辑。”(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1)》P962) 二、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73年) “……到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73年)编《四库全书》的时候,更加确定了。”(杜定友《〈图书分类法〉史略》) “到清代乾隆三十二年即公元1773年编《四库全书》也是采用这四部的分法。”(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分类学》) “到清乾隆三十二年(公元1773年)编《四库全书》时,进一步确定了‘四部’分类法,使其完备。”(白国应《图书分类  相似文献   

17.
宋木文 《图书馆》2002,(3):91-93
《续修四库全书》作为我国迄今为止最大型丛书《四库全书》的续编 ,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批准的国家重点出版工程。《续修四库全书》从 1 994年开始启动 ,历时 8年 ,到 2 0 0 2年 4月完成了全部 1 80 0册的编纂出版工作。《四库全书》的重大贡献与历史局限性清乾隆三十七年正月初四 (1 772年 2月 7日 ) ,乾隆皇帝弘历诏令各省征集历代及本朝图书。翌年二月 ,《四库全书》馆在京城设立 ,纪晓岚等任总纂官 ,各学科领域的学者约三百余人参加 ,历时 1 0年 ,至乾隆四十六年 (1 781 )第一套《全书》缮竣 ,贮藏于北京紫禁…  相似文献   

18.
吴育良 《兰台世界》2013,(4):112-113
<正>《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时编纂,始于1772年,经10年编成,因此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又因此书囊括了古代诸多图书,故称"全书"。《四库全书》从编纂、献书,到补书、护书浙江士人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功至伟。一、编纂《四库全书》的编纂浙江士人起了重要  相似文献   

19.
乾隆年间,四库馆开。《四库全书》的编纂刺激了清代考据学的发展,使我国古代学术从此步人对传统学术进行全面总结和整理的阶段;同时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使清代目录学的发展呈现空前的繁荣,激发了私人编纂目录著作的热情。乾隆五十二年(1787),毕沅及其幕府编纂《史籍考》,就是一种反  相似文献   

20.
《隋书·经籍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按照经史子集名称顺序排列的正史艺文志,正式确立了四库体系。《隋书·经籍志》对四库体系的贡献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经史子集顺序的确立开四库体系先河,二是集以往目录学之大成而为四库体系的表率,三是开四库体系以三统一化为绳尺的机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