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新闻报道员,需要经常下基层采访。然而,有的报道员到基层去,不仅采访不到好新闻,逮不住“活鱼”,而且还经常会发生“高高兴兴下基层,两手空空回机关”的现象。这固然与一些新闻报道员的个人素质、新闻敏感性和写作能力有关,但也有部分报道员是因为方式方法不当造成的。结合工作实践,笔认为,作为基层报道员下基层采访,应该注意“八忌”:  相似文献   

2.
几年前,因几分之差被无情的上帝拒之高等学府门外的我,带着一分美好的撞憬,投笔从戎,成为绿色方阵中的一员。新训过后,竟被一位“伯乐”相中,一声令下,把我推上了报道员的岗位。我坐在肃静的办公桌旁时,却是满脑空白,无从下手。看到同事们下基层采访,夜晚写作的忙活劲,特别是稿件见报时的喜悦,我的写稿激情油然而生。半年时光弹指而过,放飞百余只带有希望的信鸽,杏无音讯。面对一探厚厚的底稿,当初那股写稿激情顿然消失,深感自己才疏学浅,恨自己不是那块料,更恨当初不应该踏入这个门槛。正当进退两难的时候,报道员出身的…  相似文献   

3.
“我成长路上的每一步,都有副政委张耀荣辛勤的汗水”。这是报道员小膝在师报道工作会上介绍自己成才经验时的一句感激之刍。由此,我便萌发了要采访这位副政委的念头,可一直无缘得见,直到他当政委两年后的今天,才如愿以偿。5月初,我围绕“热心”二字采访了张政委。张政委说:报道工作要想出成绩,必须让报道人员有一个好的工作、生活的环境。只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那是不行的。张政委所言不虚。这个团是1990年才从一个山沟搬进市区的,住房、经济都很紧张,报道员只能与机关公勤人员住在一个房间里。白天下连队采访,收集素材,…  相似文献   

4.
(1)学员张铁国、薛海荣问:初次采访,最感挠头的是不好意思提问,特别是采访干部,就更不知所措。自己也深知,初学乍练,能不能见报心里没底,因此老担心稿子登不了报无法向人家交代。请问,我应当怎样面对被采访者? 答:一个从来没搞过采访的人,初次采访多半都会感到胆怯,这不奇怪。然而,采访主要是通过向被采访者提问来完成的,不提问就完不成采访任务。因此,在采访之前必须有这个“豁出去”的思想准备。“万事开头难”,只要开口提问有了“第一次”,以后就会逐渐丢掉胆怯,树立自信。 另外,一个业余报道员,特别是战士报道员…  相似文献   

5.
要一名新闻报道员,平时电话、通信联系最多的就是与报社的编辑,无非是询问投过去的稿件是否合乎要求,请求编辑“笔”下留情,以免自己的稿件被“枪毙”。涉足新闻报道 有些“豆腐块”见诸报端。新闻干事和报道员人人渴望的编辑“约稿”笔者也遇到过,经历之后,才重新认识到了编辑约的稿件,并非是简而略之地写完投过去就可以见报的。每次写稿子,我是改了一遍又一遍,总觉得写得差些火候,直到让新闻干事修改之后,才放心地投到编辑那儿去。一次新闻干事下基层采访,笔者一人留守报道组,突然接到《前卫报》社一位…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报刊种类多,涨价幅度大,经费调整跟不上,各部门的订报数量都在压缩。去年年底订阅报刊时有人提出:报道组有5种报刊,应该减少几份。由主任说:“报刊是了解上面报道动态的重要渠道,经费再紧,也不能紧报道组。”政治处给报道组除保留了《新闻与成才》、《解放军报》等去年订的报刊外,还增订了《应用写作》等3种报刊。申主任经常鼓励机关干部结合本职写稿,大力支持报道骨干到一线去采访,写连队事,写身边人;引导督促报道员开展读报、讲稿、评稿活动;常常跟报道员研究报道动向,帮助报道员修改稿件。每次下基层,他都带回几条…  相似文献   

7.
武警青海总队五支队近两年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500余篇,被上级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他们主要做法是:勤动腿,多留心,常联系。勤动腿。“新闻是跑出来的。”支队根据这一共识,要求报道员每周下基层采访3天,剩余时间用来读报、整理材料、写稿。实行这一办法大大提高了报道员下基层采访写稿的积极性。今年5月,支队政治处两位报道员主动深入到200多公里外的执勤中队采访,采访中当他们了解到该中队一个班长打骂体罚战士被劳教和火炮中队一战士违章参与经济活动被处分等素材后,便采写了《五支队严惩违纪现象不手软》一文,恨快被《人…  相似文献   

8.
当了几年驻站记者,对“下基层”一词感受颇深。下基层有很大的相对性。从省会到地市,从地市到各县,都可谓“下去了”。即使到了最基层的厂矿、乡村一级采访,也还有个深入问题。如果只是听听介绍,点上看看,拿上材料回去写稿,而对于普通群众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他们对我们要反映的事情究竟怎么看,自己心里没底,写稿时就难免要犯嘀咕:不知群众买不买这个账?其实,这样的“下基层”很难说是真正下去了。今年春节前,报社布置抓一些节日稿件,我有  相似文献   

9.
庄电一 《今传媒》2006,(4X):50-51
当记20年,我有过多次异地采访的经历。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我珍惜每一次异地采访的机会。每次出去,我都如饥似渴地捕捉新闻。因此,几乎每次异地采访,我都有大量收获。当事后检阅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都会高兴地在心中感叹一句:不虚此行!而采访中的艰难困苦,都不值一提了。  相似文献   

10.
1983年10月,我高中毕业不久,从豫东平原入伍来到东海前哨的一个小岛上。两年多来,我利用业余时间写稿,先后被新闻单位采用七十八篇,连续被评为优秀报道员。1984年初春,上级把我从连队抽到团机关搞报道。一个月写了几十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有去无回。一次师里一位报道员到我们单位采访的稿件,不久就在报上登出来了。我想,发生在自己单位的事,我怎么没发现呢?这就是差距。“别人写的能见报,我也一定要见报!”于是,我从新华书店买来《新闻采访与写作》、  相似文献   

11.
记得我刚当报道员那阵子,一连发稿百余篇,都石沉大海、咨无音讯。正在我感叹“自己不是那块料”时,一位老报道员给我提供了一条线索。说六连有个战士被团里树为“学雷锋标兵”。可当我抓住这条线索去采访他时,他却不大愿意讲自己的事。怎么办呢?第一步,我先与他交朋友,从闲谈中索取报道所需的素材。后来随着友情日益加深,我又展开了第二步,通过深入谈心,他终于向我道出了对谁也没讲的心里话。原来,他父亲早逝,哥哥先天性聋哑,家中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他之所以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工作中,与他母亲的那一封封“教子…  相似文献   

12.
为报道员长知识、强素质尽心尽力。报道员每天不仅要忙于采访收集信息,琢磨新闻稿件,还必须及时掌握部队各项工作动态,抽空读书看报,不断对本职专业进行强化深造。为此,部里给报道员一道“金牌”:报道员专职专干,不充当打杂角色或承担随机摊派任务。对报道员采、写、寄稿件实行全程服务。报道人员下基层采访时,派车辆接送。还破例腾出一间办公室,购买书刊、资料等,作为报道员的工作室。并明确机关的打印机、传真机等设备必须大力保障报道人员。部里举办英语、微机培训时,在有限名额中,报道员总是排在战士的最前列。为了让报道员…  相似文献   

13.
常言道,百步之内有芳草,处处留心皆文章。在新闻写作中,一些基层报道员总是抱怨基层“庙”小面窄,写不出有分量的稿件,或没有什么素材可写。笔者则认为,基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基层大有“活鱼”可抓。要善于发现基层报道员要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记得一个傍晚,我路过四营时,发现有几名战士在弹吉它,便和他们攀谈起来,了解到这个营有30多人会弹吉它、连队的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第二天,我专程来到这个营采访,得知这个营自己创作的营歌《迷人的夜》准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防之声”节目里播出;30多人能弹会唱,有两…  相似文献   

14.
当了几年驻站记者,对“下基层”一词感受颇深。下基层有很大的相对性。从省会到地市,从地市到各县,都可谓“下去了”。即使到了最基层的厂矿、乡村一级采访,也还有个深入问题。如果只是听听介绍,点上看看,拿上材料回去写稿,而对于普通群众心里究竟在想什么,他们对我们要反映的事情究竟怎么看,自己心里没底,写稿时就难免要犯嘀咕:不知群众买不买这个账?其实,这样的“下基层”很难说是真正下去了。  相似文献   

15.
喻华刚 《军事记者》2010,(12):60-60
基层是新闻的富矿,许多基层报道员在这个富矿里开采出了不少好新闻。但是,也有一些基层报道员却抱怨,基层新闻太少。其实不然,基层不是没有新闻,而是一些报道员缺少发现新闻的眼光。这“眼光”除了要储备相应的知识、有基本的采访技巧外,还要勤练“浮上来”、“沉下去”和“稳得住”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6.
孙静 《记者摇篮》2010,(1):59-59
工作十几年来,经常看到这样的记者:他们对采访不感兴趣,每次下基层采访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将现成的材料一修一改就完事大吉。久而久之,不仅养成了惰性,而且局限了自己的想象空间,使采写的新闻缺乏灵性,让人提不起精神。其实,记者要在采访中有敬业精神,真正与被采访者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实现真正的对话,这样才能采写出精彩的富有感染力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17.
鼠标轻点,画面切换,所需资料数据几秒钟内被操作者下载快速打印出来;采访对象与作者远隔千里,通过网上进行“面对面”对话,这是日前笔者在成都军区某部“新闻采访中心”与报道员共同进行采访撰稿的情景。   该部把报道员下基层采写难,邮寄慢、新闻信息传递速度不及时等困难纳入议事日程。他们从改善新闻报道环境入手,先后拿出十余万元为各级新闻报道组购置了一台微机、打印机、传真机,安装了直拨电话,并在师局域网上开通新闻报道网站,与上级新闻单位、各团营连联网,及时互通新闻线索信息,使采访、撰稿、投寄等形成“一条龙”…  相似文献   

18.
搞报道通常要求领会上情,了解下情。这就需要报道员采访上级领导。可许多报道员不愿采访领导,或见了领导就发慌。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存有“怕稿子写了发不出来不好意思面对领导”、“因领导工作忙采访怕打扰”、“领导平时管理严不敢近距离接触”等思想。久而久之,采访领导就成了部分报道员最挠头的事。从一名报道员成长为一名副营级报道干事,我既采访过列兵也采访过师以上领导,回顾起来体会有三:  相似文献   

19.
张凤坡 《记者摇篮》2004,(12):62-62
平时经常听基层报道员说,工作平平常常.没什么可写的,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仔细一琢磨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基层那么多报道员每天都在写稿,也都闲不着,怎么能说基层没有东西可写。有位老报人说过,基层报道员的新闻线索是受一定范围的约束,但并不是没有什么可写.关键是报道员要学会做个有心人。回顾几年来自己从事报道工作的一幕幕情景,如果算是取得了一点点成绩的话,还真是得益于自己处处做生活和工作中的有心人得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抓特点     
我搞业余报道快三年了,记得刚搞报道时,自己热情很高,经常下基层采访。情况了解到不少,但由于抓不住特点,西瓜芝麻一把抓,用稿率很低。印象最深的是采访一位报道员叫方斌,他曾三次立功,1986年分别获南京军区和浙江省新闻质量奖,并被几家报刊电台聘为特约通讯员和特约记者,事迹很感人。可我在写稿时将采访的材料主次不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