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婚姻是人类异性之间通过社会认同的方式而结成的一种夫妻关系。中国传统婚姻的目的主要是广家庭、繁子孙、求内助、别男女、定人道。中国封建传统婚姻观念主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良贱不婚、门当户对、压抑女性、倡导贞节等。中国传统婚姻观念从精神和肉体上摧残着广大的妇女。在中国近代,伴随着封建传统文化观念的动摇,出现了背叛传统婚姻的新式婚姻,这种新式婚姻与传统婚姻并存于中国近代社会中,从而形成了新旧并存,由旧式婚姻向新式婚姻过渡的形态。  相似文献   

2.
潘金莲是《金瓶梅》中塑造得最成功的女性之一.婢女、妻子和侍妾是中国古代女子担当的三种重要角色,而此三种角色恰恰贯穿潘金莲的一生.婢女阶段的潘金莲形象,折射出不合理的封建婢女制度和人口买卖现实;作为妻子的潘金莲,是封建婚姻制度的殉葬品,体现了女性在封建婚姻生活中的不幸和对自主婚姻的企盼;侍妾身份的潘金莲,昭示了一夫多妻制的不合理和身为人妾的不幸.这一形象的塑造深刻反映了明代社会的世相、世情和世态.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十分关心旧中国女性的生活与命运,她的作品描写了一批被封建婚姻摧残而变得畸形的女子形象.揭示了中国封建礼教与封建婚姻吃人的本质,由此体现了张爱玲小说深邃的文化性与冷峻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发展的客观看,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三种不同的性爱:一是古代的性爱,二是现代的性爱,三是共产主义的未来性爱。古代的性爱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和婚姻制度的产物,它是由父母主宰的婚姻,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所作的考察那样,对于统治阶级来说,“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因此“在整个古代,婚姻的缔结都是由父母包办,当事人则安心顺从。”“古代所仅有的那一点夫妇之爱,并不是主观的爱好,而是客观的义务;不是婚姻的基础,而是婚姻的附加物”。这样的婚姻是绝无爱情可言的。历史上,爱情与婚姻的分离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5.
《西厢记》是元代爱情剧的佳作。在这部戏中张生的地住有个由低到高的变迁,也由此带来了崔张两人爱情地位的颠倒变化。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封建婚姻与等级制度是造成变迁的重要原因;第二,还和中国古代的儒家诗教传统与观众的接受心理有关:第三是元代作家心理因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笔者认为几十年来评论界对《上海屋檐下》等三剧的评价是违背马列主义家庭婚姻观念的,必须重新评价。三部剧作的主题都是双重的,即反帝与反封建的主题同时并存,其中反对封建婚姻观念的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作者在处理《水乡吟》、《芳草天涯》的结局时,无意识地陷入封建婚姻观念的泥潭,封建意识在正确的口号原则之下,得以保留。究其根源,是作者的潜意识深处还存在封建的伦理观念。许多评论者亦无法超越封建观念的束缚。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玲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4):123-125
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创立于隋,确立于唐,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本文从特权等级、婚姻门第、现代教育三方面,来探讨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诞生前后,华北地区由于长期受封建婚姻制度的严重阻碍,包办买卖等封建婚姻陋俗在许多地方都严重地存在着.致使各地婚姻家庭案件不断涌现,其问并有大量妇女因婚姻关系而自杀和被杀的不幸案件发生.1950年婚姻法颁布施行后,华北地区有组织地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宣传和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彻底摧毁了封建婚姻制度的堡垒,清除了各种各样的封建婚姻陋俗,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的新型婚姻制度,形成了男女平等、民主和睦的社会新风气,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相似文献   

9.
鱼玄机是唐代著名女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地位.她由于笞杀女婢获罪而颇不见容于封建正统观念.文章揭示了鱼玄机的悲剧的根源是由封建门第婚姻、妻妾制度以及她所处的道观畸形的环境共同造成的,不幸的爱情婚姻遭遇,使她在心理上积聚了诸多的消极因素,终于酿成悲剧.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 ,人们逐渐享有“现代”婚姻 ,从婚内的重情到重性再到婚外恋 ,这似乎是一种进步。与此相反 ,底层的部分人们却仍然进行着换亲、买卖婚姻之类的“封建”婚姻 ,他们似乎是“落后”的和不“道德”的。但是 ,从底层的生存状态来看 ,他们常常只能领有“封建”婚姻 ,他们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生存”。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社会及少数民族中曾经流行姊亡妹续婚俗.直至宋代,这种婚姻形式在宋代士人阶层中仍然普遍存在,对此墓志不乏记载.其原因是多元的,尤为重要的是封建婚姻等级性的残留.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婚姻家庭观念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末民初是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时期 ,社会的变动引起了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婚姻主权的变动、婚姻礼仪的删繁趋简、封建家庭及其伦理道德观念的淡化 ,则是这一时期婚姻家庭观念变迁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3.
传统说法是把《孔雀东南飞》中焦刘二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归结为封建家长专制,是焦母这个封建家长活活拆散了二人的幸福婚姻,把青年男女逼上了死路。这是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对作品进行架空分析,以偏概全,进行抽象政治观念的说教,往往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僵化在一种固定的模式里。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虽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和人物活动的文化背景,但决定命运、  相似文献   

14.
从《唐律》的“十恶”罪条可以看出中国封建法律的三个特征:一、封建法律规定了专制皇权的霸道地位;二、封建法律公开维护社会等级的等差地位;三、封建法律的立法和司法都表现出实用主义功利性。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古代许多诗文中故事的结局大多是女主人公受尽不公正待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氓》中的女主人公,她们的悲剧命运是中国古代女性的共同命运:向往幸福美满的婚姻却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透过这些悲剧,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悲惨命运是封建时代妇女社会地位、封建家长制、封建夫权造成的。研读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其中有揭示女主人公被遗弃的《氓》,还有揭露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  相似文献   

16.
晚清婚姻与家庭观念的演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晚清时期,由于传统、西力和政治变革三个要素的互动作用,沿袭了数千年之久的封建婚姻与家庭观念发生了脱旧开新的历史性嬗变。它们的前后衔接、汇通与超越,实际上展现了婚姻家庭变革和推动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共同趋向,构成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一个基本环节  相似文献   

17.
唐晓琴 《文教资料》2010,(12):10-11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悲剧性。在所表现的各种各样的悲剧中,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宝黛的爱情悲剧。宝黛的爱情悲剧是由封建的婚姻观所造成的,封建婚姻观否定了黛玉,同时也就从本质上否定了宝玉,从而否定了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本文将从封建婚姻观的角度出发,对宝黛的爱情悲剧进行一些探索,在封建传统婚姻观念下,宝黛之间超越现实世俗的爱情必然为社会现实所不容,必然遭到封建家长的残酷扼杀,必然会有悲剧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鲁迅郭沫若爱情婚姻对其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婚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它受着一定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制约。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形态中,人们通向婚姻的道路是“父母之俞,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实质就是包办婚姻,男女婚姻不能自主,只能依父母意志,而男女双方的感情、个人的选择是不必考虑的。鲁迅、郭沫若恋爱婚姻的青年时代,中国正处于的晚清社会,人们仍奉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传统。在不具备现代婚姻的历史条件下,鲁迅与郭沫若都与家庭包办的婚姻对象成婚。1906年,留学日本的25岁的鲁迅被“母命速归”一纸电文,诳其回到绍兴,奉母命与一个旧式的小脚女…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叶以后,随着经济领域中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市民文化日益壮大。同时。反映市民阶层要求的理论逐步形成。在明代掀起了一股追求人性解放的文化思潮。受此影响,“三言”在婚姻爱情方面敢于打破封建传统婚姻“思无邪”、“耻于言情”观念的束缚,大胆讴歌爱情追求,对人正常情欲追求寄予理解和同情。但另一方面。传统儒家思想在当时仍占绝对支配地位,受封建正统教育的作者冯梦龙又免不了要维护传统婚姻道德观念,从而使作品陷入了道德羞涩和肯定爱情追求的两难选择之中。  相似文献   

20.
把握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把握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的封建社会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西周时期的领主制封建社会;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过渡性封建社会;三是秦汉至明清的地主制封建社会。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来看,科学把握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本文首先剖析了西周时期的封建领主私有制,批判了封建土地国有制,研究了西周宣王时期的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嬗变;其次考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土地兼并和双层土地所有制关系;然后考证了井田制的产生、发展和衰落;最后辨析了封建领主私有制和封建地主私有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