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绘画的先驱者,他提出"中西调和"的理论发展中国的现代绘画,目的是通过吸收东西方文化艺术的精髓使中国的现代艺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实现中国艺术向现代转型。他选择的方法是以西方艺术作为参照系,但又立足于中国的传统,从而促进民族艺术的发展。林风眠的"中西调和"理论由民族艺术的现代化、东西方艺术的融会、情感与理智的相互平衡及个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等命题的组成,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西调和"理论的框架,开创了中国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  相似文献   

2.
"文人画"与"院体画"体现了中国绘画史中两种最为重要的绘画审美思想与艺术创作形态,对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也各自体现出不同的时代审美内涵。"文人画"观在明代社会文化形态中的意义转变以及近现代绘画史研究中的涵义拓展,体现了其审美内涵的时代发展特征。"院体画"则是伴随着封建社会宫廷画院的产生出现的,有其鲜明的绘画风格特征与时代审美内涵,但是"院体画"的说法在当代已经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3.
当今,随着现代绘画艺术创作的快速发展,材料资源已成为绘画创作艺术语言元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关于对纸质材料艺术的探索,引发了我们对纸质材料艺术语言如何在绘画创作中增强时代感表达的深入思考。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优秀艺术家们及作品的分析,论证了纸质材料艺术语言在绘画创作中的时代感表达,并对今后的艺术创作中纸质材料艺术语言的发展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4.
赵无极绘画中"书写性"语言出现在其转折期的作品中,他绘画中的"书写性"表达形成了他独特的抒情抽象画风。与此同时,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也兴起了一场"书写热"。但是赵无极的"书写式"语言更加东方化。本文试图通过阐述赵无极绘画语言中所表达出的东方气质的"书写性",与西方绘画在视觉上的书写形式和书写意境上的差异,从而探讨了"书写性"语言在现当代艺术中的体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曾贵斌 《教师》2013,(11):128-128
本文对中西绘画艺术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通过中西方绘画艺术史上不同时代的画家、传世作品、传世绘画理论、现代批判理论等方面的分析,总结了中西绘画艺术追求的绘画境界的相似之处,试图寻找绘画艺术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6.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现代艺术传统的发轫时期.在这一时期,"艺术"和"艺术家"概念开始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文艺复兴时期的"比较论"(paragone)既见证又极大促进了这一重要发展."比较论",即关于绘画与诗歌以及绘画与雕塑之相似性和相异性的热烈探讨,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当时吸引了众多学者和艺术家的热情和关注.因此,通过考察文艺复兴时期"比较论"兴起的原因、内容及其对当时艺术实践以及视觉艺术和艺术家地位的影响,可以揭示西方现代艺术传统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7.
胡小静 《语文天地》2011,(15):33-34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评论唐代王维的作品中指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由此看来,诗歌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绘画的艺术,更是"立体"的艺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由于诗歌语言的简  相似文献   

8.
洪娟 《文教资料》2009,(26):86-88
浩瀚的黄海赋予勤劳智慧的如东人民无尽的宝藏,如东人民对黄海有着近乎崇拜的赞美和感恩,如东现代民间绘画有着浓郁的黄海情结.如东的文化以盐文化历史最为悠久.在如东现代民间绘画中可以看到隐藏在如东人民心中的深厚"盐"情结.本文从如东现代民间绘画背后隐藏的"海"情结和"盐"情结两方面阐述如东现代民间绘画的深厚的艺术情结.  相似文献   

9.
德国当代著名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的"摄影绘画"对我国众多从事架上绘画的当代艺术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然而人们对里希特的研究大多仅停留在了作品外在的形式语言上,而缺乏对其艺术观念的深入解读.里希特的"摄影绘画"是通过吸收转换摄影艺术语言,将自身艺术观念的相对中立与表现形式的客观冷漠完美结合的.  相似文献   

10.
"后印象主义"以塞尚、凡高、高更三人而著称。后印象主义绘画的表现对象、形式以及艺术哲学思想对现代艺术美术思潮的立体主义有一定的影响,也可以说是立体主义对后印象主义思想和表现的继承。塞尚对毕加索的绘画语言影响,不仅局限于外在形式上影响,更是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上的升华。塞尚和毕加索绘画作品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对现代美术流派和现代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趣"是中国绘画理论批评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中国画论视野中的画"趣"论,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作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概念,它在魏晋南北朝被引入画学批评中;唐宋时期,它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逐渐升格为一个绘画审美批评范畴;明清时期,论家对"趣"作为绘画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来源、生成等予以了进一步的深化论述,"尚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体现为一种时代艺术精神和一股艺术审美思潮相别于前朝。  相似文献   

12.
“画中有诗”是研究诗画关系时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话题,然而与之相关的论述实在罕见。“画中有诗”的具体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人物故事画犹如叙事诗,画面可以再现历史内容;二是山水画犹如山水诗,山水诗、画的意境是十分相近的;三是寓意画犹如寓意诗,画中寓意增强了绘画的审美功能,这种画风已经成了绘画的主流。“画中有诗”是没有争议的,然而画中之诗是否能被观画者品出来,这与个人的艺术修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点”都是构成绘画的最基本的元素。在绘画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绘画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而又相对稳定的艺术风格,绘画技法也各具特色。尽管中西方绘画中的“点”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不断地发生交叉和融合,但由于地域、文化、审美习惯的差异和对绘画功用的不同理解,中西方绘画中的“点”始终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气韵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批评领域的最高美学标准,它为传统绘画思想观念的变迁提供了丰腴的理论胚胎。从表现人物到表现万物,从表现客观事物到表现主题情思意蕴,成为中国画从创作到品鉴的囊括万端的带有根本性质的审美总则。“气韵生动”说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被不断的赋予新意,展示了中国绘画自身的演变规律及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5.
倪瓒一生虽无关于画学的理论专著问世,但偶见于其诗文、画跋中那只言片语"逸"的言说,加之萧疏简淡、独创性灵的"高逸"画风,却在中国绘画史上确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艺术风范.文章梳理倪瓒绘画中"逸气""逸笔""逸格"之间的关系脉络,蠡测其"逸"诸因素之间的内蕴关联.  相似文献   

16.
"空白"在中国古典艺术中是一个很重要的范畴,以无形写有形,中国画家强调"无笔墨处是最佳笔墨处".所谓"无笔墨处"就是一幅画的整个构图中的虚空处,而虚空并不是没有,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画艺术表现力,构成了中国画艺术的一种独特风格,它是创造"空纳万境"的中国绘画审美意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戾家”的“戾”的含义由乖张、暴戾而引申为违反。按照启功等前辈的考证,“戾家”意指外行的、无师承的、非专门的、不精通的人,“戾家画”可指为脱略常法、无师承、有违绘画法则的画作,是一种业余水平的绘画;钱选和赵孟颓将“戾家画”与“士夫画”想对应,“士夫”应指在位的文人官僚。从钱、赵有关“戾家画”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钱选在某种程度上是自觉地游离于“士夫”之外的一位士人,其说蕴含了“道”、“艺”关系的历史内涵,表明了钱选对“道”的超越,其价值格趣由传统的“重道”而转向艺术。钱选以这样的士人格趣并通过多方面的艺术实践启迪了后来的文人画家,从而体现了他在艺术发展史中承前启后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美学以“审美无区分”去对立于主体美学的“审美区分”,旨在使全部精神科学的真理性得到本体论上的证明.“审美区分”将作品与现实世界割裂开来,容易陷入“诠释学虚无主义”的理论困境,“审美无区分”则确立了艺术以“表现”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悲剧、绘画、文学等艺术门类的作品都是与其世界不可分的,并以“非审美”为背景展开的审美体验,这种关系即“偶缘性”.  相似文献   

19.
传统沥粉壁画是一种工艺材料相对繁锁的艺术表现形式,本文简化了传统沥粉壁画的材料和工艺流程,以适合高职教学的环境和特点并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目识心记"是中国画在艺术造型上,对客观自然观察认识的一种特殊方法,它在中国画教学的基础训练中作用不可忽视,要通过速写、默写等有意识的教学训练,使学生对中国画的传统有深入的认识和领会,使中国画在兼容西画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