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感觉派小说家施蛰存二三十年代创作了大量的小说中,通过对其主要小说作品的分析,可以说明施蛰存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是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创作心理小说。  相似文献   

2.
20世纪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并在中期鼎盛的现代派,属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因施蛰存于1932年出版《现代》而得名,实际上包括现代诗派和新感觉派。新感觉派在当时中国发展是有其发展背景的。20世纪初的中国,现代都市迅速崛起,物质层面的繁华为中国现代作家发掘、拓展其感觉提供了基础。再次,西方现代主义的陆续引入为中国作家的文学实验提供了必要的参照。新感觉派受到了显尼志勒的心理现实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蔼里斯的性心理学以及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家,在接受外来影响之时立足本身传统文化创造的新感觉派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文学与心理学在本世纪初开始迅速靠扰并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无疑是弗洛伊德的贡献。他以其称誉天下的心理分析学说(也称“精神分析学”)打破了以往人论中关于“人的绝对理性”的观念,对人的心理机能和行动渊源,做出了令人瞋目的解释,为小说的人物描写开辟了更加宽广的活动天地,对世界文学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百科全书》评论说: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几乎没有哪个著名的作家逃脱了与精神分析某些思想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早在二十年代,它就与中国作家发生了联系。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杨振声等都不同程度地接受并自觉地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中运用心理分析。他们取心理分析之精神,对封建假学道的虚伪,对违反人性的封建礼教及其对人的虐待,进行了辛辣而严厉的讽刺和批判,从而张扬了人性。但五四时期的作家有些在描写性心理和变态性心理时,有时忽视了小说的反封建色彩专门为性爱而写性爱,将小说引入了歧途。到了三十年代,新感觉派小说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用跳动的文字,揭示了快节奏中都市人的灵肉冲突,环境对人性欲的压抑及自然对生命的抑制。他们把心理分析学说充斥在小说创作里。那种充斥的自觉,不能不让人作出热衷弗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文学心理分析小说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以后,随着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也在我国出现了。周作人最运用心理分析理论来阐释学现象。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作家首开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先河。 但真正专心致于心理分析小说创作的,是活跃于三十年代坛的施蛰存和穆时英两位作家。四十年代可说是我国心理分析小说的鼎盛, 涌现了一大批象路翎和张爱玲这样卓有成就的心理分析小说作家,最后发展到作家无名氏,则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史上的心理分析小说的创作达到了高潮。  相似文献   

5.
自精神分析学说五四时期被广泛引入中国起就开始应用于文学创作之中。精神分析学说在30年代与都市文化、人性思考更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一股表现都市心理病态的新感觉派创作潮流。发展到四十年代,张爱玲在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正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将文学创作看成是作家深层心理活动的产物,从而对其进行批评,这就是文学批评中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是这个学派的创立者,他的著名理论是"三部人格结构",即"本我""自我"与"超我"。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的精神活动的原动力,它的作用就是满足人的原始本能的欲望,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力图帮助"本我"实现要求,既防止因过度压抑而造成危害,又避免与  相似文献   

8.
正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在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从符号学、原型分析、主题学等各个方面对它进行阐释,形成了一门"呼学"。其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的深层心理亦可以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阐释。人格心理学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各种学说中比较重要的分支,根据人格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不断汲取文学领域内的营养来填充自己;另一方面又对文学领域内的诸多问题作出了独到的解释,从而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不断吸收西方思潮,弗洛伊德理论被引进以后,就对中国心理学、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产生影响.本文旨在论述弗洛伊德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从文学理论、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三个方面考察了弗洛伊德理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内的接受和运用状况.  相似文献   

10.
新感觉派小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反传统倾向。本分析了新感觉派小说表现出的特异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以及它对都市变态生活的独特观照和对个体人物畸形心理的深层揭示;阐述了新感觉派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借鉴和对现代派小说技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主义成分的小说流派是前期创造社以郁达夫、郭沫若等为代表的自我派小说,那么真正在小说创作领域把现代主义方法向前推进并且构成了独立的小说流派的,是二十年代末期到三十年代初期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为代表的新感觉派。新感觉派首先崛起于二十年代的日本,属于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范畴。所谓新感觉派,这是日本文艺评论家千叶龟雄给日本《文艺时代》杂志周围的横光利一、川瑞康成、中河与一、片冈铁兵等一批作家起的名称。这些作家不愿意单纯地描写外部现实,而是强调直觉,强调主观感…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理论流派之一,以奥地利学者西路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提出了别具一格的见解,丰富和拓展了文学理论的研究领域。文章旨在通过对弗洛伊德文学理论的分析,探讨其对现当代美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仅极大影响了世界心理学界,还为文学创作与研究打开了一扇别开生面的窗。本文旨在使用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人格系统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对全世界最流行最著名的童话故事之一《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进行试探性的主题阐释。  相似文献   

14.
茹艺 《海外英语》2012,(19):196-19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在新感觉派作家中,拖蛰存是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影响较大的一位作家,在他的创作中,他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来剖析他的人物,他笔下的人物,尤其是他笔下的男性,多呈现为变态人格特征,通过这些变态人格特征的解剖来完成他对既有文化的间接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6.
谈郭沫若与郁达夫的友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同志在《望远镜中看敌人》中,是这样评价郁达夫一生的:他不仅是“一位有才华、有学识、有良心的作家”,而且“一直在反抗旧社会,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毕竟是一位倔强的战士。”在《再谈郁达夫》一文中,郭沫若同志以赞颂的口吻说:“达夫是完成了一个有光辉的特异的人格的。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500页)  相似文献   

17.
施蛰存写于上世纪30年代的一批心理分析小说,被楼适夷误批为新感觉主义,又被严家炎错划为新感觉派,应该彻底纠正。严著中的中国新感觉派的概念不能成立,既违反基本的逻辑常识,又不符合事实,犯了虚假论据等错误。施蛰存所根据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是探索人性的伟大科学假说。不懂心理分析,袭用划成分式的左翼文学批评法,正是严著所反对的"异元批评"。  相似文献   

18.
英国小说家戴维·洛奇在小说《治疗》中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主要理论基石——神经症、性与潜意识以及三重心理人格——化为文本故事层面和叙事层面的关学构成,成功把一种心理学学说转化为一则文学叙事。  相似文献   

19.
施蛰存的历史佛教题材小说《鸠摩罗什》展现了主人公从自我欺骗到自我暴露再到自我掩饰的过程.作者在传统的历史佛教这样的“旧题材”中运用了西方弗洛伊德理论、“内视角”的心理分析、象征手法等创作手法,形成了新颖的感觉模式,创作了“新感觉”派下的“旧题材”中的“新小说”,为历史佛教题材小说的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20.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性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主要思想支柱.因此,如何评价弗洛伊德的性理论,无疑这对他的整个精神分析学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什么是弗洛伊德的性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