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神”与“人”的关系是一切宗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宗教的根本在于如何实现“人”向“神”的升华与超越。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宗教关于人神问题,如神人的地位、神人的品格、神对人的超越方式等方面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以西方宗教的代表基督教与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中的“人”与“神”为例,二者在神人概念及神人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方面又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神与人的关系是一切宗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宗教的根本在于如何实现人向神的升华与超越.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宗教关于人神问题,如神人的地位、神人的品格、神对人的超越方式等方面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以西方宗教的代表基督教与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中的人与神为例,二者在神人概念及神人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方面又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大凉山美姑县彝族神话与宗教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翔实的史实,缜密严谨的考证,对美姑县的彝族神话和宗教民俗(祖先崇拜)进行了分析,指出:此类神话当是神话发展之滥觞期特有一种文化现象;而大凡与祖先崇拜有联系的神话中的神,乃是信仰中的神,若与祖先崇拜没有联系的宗教,神话中的神,则形成了与人无干系而不再被崇拜的神。  相似文献   

4.
人文科学课题中的应有之义──重视开展宗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科学课题中的应有之义──重视开展宗教学研究方立天宗教是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种普遍现象。据考古发现,原始宗教约产生于公元前三万年至前一万年间的中石器时代,此后便是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至今宗教仍在持续发展,在某些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翔实的史实,缜密严谨的考证,对美姑县的彝族神话和宗教民俗(祖先崇拜)进行了分析,指出:此类神话当是神话发展之滥觞期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而大凡与祖先崇拜有联系的神话中的神,乃是信仰中的神,若与祖先崇拜没有联系的宗教,神话中的神,则形成了与人无于系而不再被崇拜的神.  相似文献   

6.
今天,本刊第三次以专栏的形式发表宗教学研究的文章。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事物,宗教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现象、文化现象、政治现象和历史现象,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宗教现象的复杂性告诉我们,应当提倡用开阔的眼光看待其知识面。所谓宗教的知识面,是指有关宗教的全部知识和社会经验所构成的完整界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教育重人性 西方教育重神性 中国文化以人为本、是一种人本文化。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中国文化是重人而轻神。这就势必在教育上重视人性,发扬人性,轻视神性。这与西方文化教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教会控制,灌输宗教意识,大异其趣。这也是“东西方教育思想从起源性即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上的第一个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厉鬼·瘟鬼·财神——论赵公明神格演变的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人即认为春秋时晋景公所梦大厉是赵公明之鬼,晋时其神格由厉鬼演变为瘟鬼,蒙元时则一分为二,并以赵元帅之职强调其善神神格。至有明中期,由于宗教进一步世俗化、三教融合、宗教徒成为职业宗教者及与之相关通俗文学的盛行,赵元帅公明最终定位于财神而广为人们信奉。  相似文献   

9.
中西宗教精神的不同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文化角度对中西方宗教进行比较,指出西方宗教中的神是由超人类的终极之神所赋予,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罪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单向的皈依,其宗教态度是膜拜,其价值张力是远离世俗;中国宗教中的神则是由现实中的杰出人物经过修炼而成的,其宗教的原始动力是“畏感“,故而其人神关系是双向的交换,其宗教态度是恭敬,其价值张力是固着世俗。文中还以此解释了中西宗教中其他一些方面(如对异教的态度、宗教的地位、屋顶选型以及不朽观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比较的宗教学研究为宗教间合理解决彼此矛盾、冲突,有效地进行宗教对话,提供了理论前提。开展宗教对话,有利于各宗教文化和平相处,以期达到一种宗教和谐,同时也给民族和平、世界和平提供了一种理论导向。反之,宗教现实问题一再为宗教研究提出了方向和任务,促使宗教研究切实为社会现实服务。这条规律的提出有助于我们有意识地去把握宗教研究方向,切实为宗教和平乃至世界和平做出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宗教”、“哲学”具有多元丰富的内涵。在西方文化语境中,“宗教”既表述了神人关系,亦说明了人的敬神态度;在中国文化儒释道格局中,宗教具有更为复杂的多维意蕴;同时,哲学作为一种理性思维和推断,反映出人类的认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历史发展来看,“宗教”与“哲学”两者呈现出交融互渗、彼此共构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说,宗教曾是哲学的温床,而现在也仍可被视为哲学的继续,由此,展示出“宗教”与“哲学”在不同历史境遇中的价值与功能。  相似文献   

12.
艾萨克·辛格的短篇小说以描绘人与上帝的关系为中心,从笃信上帝到背弃上帝,再到重塑上帝.反映出犹太民族的信仰伴随着分裂性与不稳定性。通过梳理人类与上帝关系的演变历程.揭示出犹太民族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传统宗教的重新认识,表现了辛格对人类心灵世界的终极关照。  相似文献   

13.
宗教旅游是一个具有自身逻辑和关系结构的、相对自主性的场域。该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如旅游者、经营者、宗教团体、政府机构、当地居民,从各自占据的位置和附着其上的资本出发,以各自的行动逻辑和策略,展开博弈、合作、竞争,追逐各自的利益需求,形成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神、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宗教、宗教与社会等微观、中观、宏观层面错综复杂的多种交互关系,并连同行动者及其行动策略本身,作为整体镶嵌在以人神互构为根本过程、圣俗交织为主要特色的社会空间中。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思想史上,托克维尔、西美尔、舍勒就上帝存在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哲学论证的社会学论证。托克维尔认为上帝是个体自由的保证。在西美尔那里,上帝是社会整合的代名词。舍勒认为上帝是个体对集体的精神意向。上帝存在的社会学论证触及到宗教与现代社会的意义共契这一现代性的重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思想的关系,内涵丰富,值得花精力加以清理探讨。宗教文学和受宗教影响的文学,都是"宗教与古代文学"这一专题的研究对象。二者在内涵和外延上虽不一致,但都面对同样的问题,即,在宗教与古代文学发生关系时,我们的研究是聚焦于与文学有关的"宗教"还是聚焦于文学中的"宗教"。从"《红楼梦》与宗教"的角度切入《红楼梦》研究,不难发现,在《红楼梦》与宗教的衔接处,最富魅力的是想象力的世界,一个令人神往的世界。关于"《红楼梦》与宗教",根亮的思考是达到了相当深度的。根亮指出,曹雪芹所说的"色"不仅仅是指男女之间的情色之好,应该是就整个现实人生而言,既包括物质世界又包括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书籍对于博尔赫斯这样一个学者型作家、失明的作家而言,就是知识的象征。作家的书籍崇拜即对于知识——这种神圣的令人尊敬的东西的崇拜。对“书、知识、智慧”的崇拜散落在小说中,显现为“书”、“图书馆”、“迷宫”三重意象。博尔赫斯并不信仰上帝,他的上帝就是知识。作为学者型的作家,一个智者、知识分子,博尔赫斯笔下充满这种对于“知识”的迷恋与恐惧。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在中日关系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周恩来的信念、思想、性格、人格等,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一个方面都与中日邦交正常化有着多重的关连。作为总理的周恩来有着极强的原则性,而作为个人的周恩来又充满着独特的人格魅力。中日关系史中的周恩来是个人与总理的“混合体”。这种“混合体”的形象,才是深刻在日本许许多多友好人士心中的周恩来。同时,也正是这样一个有着独特魅力的周恩来,使得日本的各个阶层的众多人士,为了中日关系的改善同中国政府一起构筑了一道别无他例的中日之间的“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8.
解放被理性压制和放逐的情感是劳伦斯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劳伦斯尝试建构以生命本体为核心的新宗教来唤醒肉体,建立和谐的两性关系,开启重生之门。但在其前期作品中,他的新神——“健康的两性关系”一直是以缺席者的身份存在。在接触印第安人宗教特别是阿兹特克宗教后,劳伦斯才找到他的“黑暗之神”,完善对“血肉信仰”的建构,并藉此最终解放情感,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9.
儒家不是宗教,但却有着类似宗教的功能,除了敬天法祖的宗法性宗教,儒家还为其信从者提供了一个具有永恒色彩、可以赖以实现不朽的价值之源,那就是生活世界。对于一般宗教讨论的神鬼、生死等无形世界的问题,儒家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将其悬置,而专致于生活世界的家国天下。儒家视界中的生活世界是永恒的,个体生命与永恒之生活世界的关系乃是"一生"与"万世"的关系。个体通过践行道义原则,在有限的一生中为家国天下做出积极贡献,从而实现"三不朽"。  相似文献   

20.
威廉·詹姆士为美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他非宗教学家,但他以独特的实用主义方式对宗教的理解,建构了一种新的宗教哲学体系。他的宗教哲学从经验的角度对宗教展开了分析,把以往宗教史上超世的上帝引入到俗世的生活中来,以此揭示了内蕴于其中的上帝(精神)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