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张振学先生是一位人品学养极高的学者型画家,他少年时代在秦巴山涧成长,得自然灵动之心性,十四岁被学校保送到陕西省立艺术师范、学习美术。从此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发而不可收,毕业后,几经周折考入了西安美术学院,开始他的艺术生涯。“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为了艺术,他饱经人世间生活的磨难,产生了一种抗挣精神,他的足迹踏遍了晋陕甘北部的沟沟坎坎,村村寨寨,接受着大自然的洗礼,他深知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故此,他博览古今中外史论,对它们进行了大量分析和研究后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他的画是胸中山水、人文情思。呈现给我们的不尽是雄厚、苍茫的意象,更是世间鲜活生命的跳动。回到艺术的本体,放弃对时尚的追求,堂堂正正的用艺术自身的方式,思考艺术的各种问题,回到中华文化的立场,这是张振学先生一贯的认知态度。这里选登的作品便是他艺术思想的表诉。  相似文献   

2.
《今传媒》2008,(10)
编者按:张振学先生是一位人品学养极高的学者型画家,他少年时代在秦巴山涧成长,得自然灵动之心性,十四岁被学校保送到陕西省立艺术师范、学习美术.从此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发而不可收,毕业后,几经周折考入了西安美术学院,开始他的艺术生涯. "孔子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为了艺术,他饱经人世间生活的磨难,产生了一种抗挣精神,他的足迹踏遍了晋陕甘北部的沟沟坎坎,村村寨寨,接受着大自然的洗礼,他深知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故此,他博览古今中外史论,对它们进行了大量分析和研究后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他的画是胸中山水、人文情思.呈现给我们的不尽是雄厚、苍茫的意象,更是世间鲜活生命的跳动.回到艺术的本体,放弃对时尚的追求,堂堂正正的用艺术自身的方式,思考艺术的各种问题,回到中华文化的立场,这是张振学先生一贯的认知态度.这里选登的作品便是他艺术思想的表诉. 主持:薛满堂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笔者和齐藤康一先生有过一次促膝相谈,临别时,他赠送给笔者一本写真集《中华万花镜》。回到家里,急忙打开《中华万花镜》,认真地读了起来,笔者发现,齐藤先生的摄影语言有一种美。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历史进程的渴望。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摄影艺术的理想,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纪实摄影的感悟,有时候这种美来自他对自我感觉的传达。  相似文献   

4.
张振学同志现任铁岭铁法市委副书记.自1992年起分管档案工作以来,他十分关心和支持档案工作,为我市档案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赢得了档案人员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5.
白艳华 《大观周刊》2012,(47):290-290
《白杨礼赞》是一篇优美的形神兼备的抒情散文。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文艺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茅盾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这篇文章创作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一九四零年,茅盾先生由新疆来到令人心驰神往的革命圣地——延安。在这里,他呼吸到了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向上的景象,激起了对解放区的热爱,他心灵的琴弦被延安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所拨动,回到重庆后写下了热情赞美解放区军民战斗风貌的作品——《白杨礼赞》。  相似文献   

6.
李赞周1920年农历6月出生于辽阳市。他从小喜欢画画,中学毕业后,李赞周读了2年师范,后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入学初期,他随郭百川先生学习西画、素描和色彩。听了齐白石先生讲的中国画课后,对国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二年便改学国画,受教于溥心念等先生。  相似文献   

7.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8.
艺术大师丰子恺先生与京剧之间,有过一段曲折的渊源.他对京剧经历了从不喜欢到逐渐热爱的转变过程.这在他所写的<谈梅兰芳>、<访梅兰芳>、<再访梅兰芳>、<梅兰芳不朽>等文章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而在认同的背后,则是京剧的魅力、艺术的融通、艺术观念的契合,以及梅兰芳先生人格的感动.这一过程典型地凸现出中国现代文人对京剧艺术观念的转变,意味隽永.  相似文献   

9.
菲华著名的诗人、文学家、翻译家和优秀的企业家林健民先生在海外为宏扬中华文化,促进中菲文化交流而呕心沥血,贡献非凡。他具有精湛高超的翻译艺术,他的“整齐美”的文学翻译风格是一种可贵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据榆林报讯 9月2日,前来榆林参加张季鸾先生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和张季鸾的亲属及榆林各界人士隆重集会,纪念“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逝世50周年。会议指出,张季鸾先生(1888——1941)是著名爱国主义人士;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重要开拓人之一。他对中国民主革命特别是抗战事业所做的显著贡献,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都曾给予高度评价。他青年时期为探求救国之路,东渡日本留学,积极投身推翻满清王朝的斗争。武昌起义时回到祖国,一度担任总统府秘书,参加起草孙中山先生的《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宣言》。辛亥革命流产后,他主要以报纸为武器,同北洋军阀祸国殃民行径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往来京沪,6次办报,2次被捕,屡停屡办,愈挫愈坚。日本帝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法国生理学家克洛德.贝尔纳说过“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他的九字金言强调了艺术的个性“我”是艺术的主心骨 作为介于文学与绘画之间的一种艺术一漫画,更要突出一个“我”字“漫画要有我”,窃以为须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要有自己的思想。丰子恺先生说过:“漫画是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一种绘画”这个“意义”就是要具有一种思想:漫画家华君武更是直言不讳:“漫画的思想性就是一种政治倾向,中国是这样,外国也是这样。“华老还指出:“齐白石的作品,大家为什么喜欢?因为他有思想。”德国的威廉 布什所以能成为漫画大家,他就是一个“善于捕捉瞬间表情,展示性  相似文献   

12.
邱陵先生长期从事书籍装帧艺术的教学工作,同时也在不断地进行着书籍装帧艺术方面的实践,封四刊出的即是他的部分作品,同时,本期还配发了他的一篇艺术随笔——《装帧艺术是书籍的美学灵魂》。  相似文献   

13.
摄影与美术 2001年年终岁末,中国美术馆迎来了第五次韩美林艺术展,这是21世纪我国首次规模最大的个人艺术展,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家个人展览之最。用韩美林先生的话讲,这次展出的全部作品凝聚了他的智慧、他的博爱、他的大漠广原、他的马蹄踏踏…… 韩美林先生的绘画以动物和人体为主。他以独特的方式,以一种颇富人情和人性的手段表达了一个艺术家对生活的感知。寥寥数笔,那些造型神采奕奕的小动物,便脱颖而出,表现了画家高度的概括力。韩美林先生把自己的作品派生出雕塑、瓷器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为之不懈地探索…  相似文献   

14.
谨严第一     
艺术巨匠的天禀,固非人人所能有,然而艺术巨匠的谨严,却是人人应当效法;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这一句成语,最足以说明艺术巨匠们之无往而不谨严,丝毫不肯随便。“学习鲁迅”,首先而且必要的,是学习他的谨严。从心细如发,产生笔大如椽,这是鲁迅先生每一篇文章的“创作过程”。从文句上去学习他的谨严,尚可能;然而所得仅属皮毛。即使能有其犀利,必不能有其深湛。即或深湛近似矣,亦必不能有其隽永。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犀利深湛隽永是对事对物观察得极透彻,剖解得极精微的结果;他无论什么不肯轻轻放过。为了一种植物的译名,鲁迅先生肯费几天的…  相似文献   

15.
黑伯龙先生是老一辈艺术家。他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对艺术的不断追求上。他早年毕业于上海美专,对我国艺术有独到的研究,从南宋的李刘马夏,元朝的黄王倪吴以至明代的唐寅、吴小仙、张平山以及八大、石涛等人作品,他都精心临摹,探求。他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从大自然的天赐中得到艺术的启迪,终于形成了“不古不今”的艺术风范。黑伯龙先生现为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省美协副主席,虽年逾古稀,但精神矍铄,创作热情极高。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我国各种刊物上刊登,还经常在国外展出、发表。他桃李满天下,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童寯是我国近现代第一代建筑师。他早年在美国学习建筑设计、在欧洲考察建筑艺术之后回到国内,开办了著名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主持或参与了一大批新兴建筑设计项目,给中国建筑设计注入了一股时代新风。  相似文献   

17.
在纪念我国杰出的绘画艺术大师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从报上看到江泽民同志到中国美术馆观看纪念画展,对徐悲鸿先生在艺术上的高深造诣和他对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表示钦佩。江总书记并说,徐悲鸿先生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在于他肯下苦功夫,具有铁棒磨成针的追求、探索精神,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相似文献   

18.
一般说来,优秀的新闻作品都经历过反复修改、精心琢磨的过程。在文章修改艺术方面,鲁迅先生就是我们光辉的榜样。虽然鲁迅先生在写文章之前总是经过深思熟虑,然后一气呵成,但他从来不放松修改的功夫。他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对每一位新闻编辑来说,都要认真学习鲁迅的修改艺术,并切实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具体地说,鲁迅文章的修收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从宋代起,金石家就开始研究汉画,然而只重视其中的摹拓文字,忽略了它的主体图像研究。清代相关的阐释也是考据性的,作为一种艺术,真正对其加以重视的是鲁迅先生,他认为“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相似文献   

20.
舒乙 《档案与史学》2014,(11):10-13
我个人觉得,在二十世纪头二十年里,出了一个鲁迅先生,他走上文坛,在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社会活动界起重大作用的时间段是1910年代到1930年代,持续了大概二十年,这是他活着的时候.当然他去世以后还是有重大影响,特别是毛泽东给他很高的评价以后.鲁迅先生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基本上处于不升不降的一种状态.而在二十世纪末的二十年,又出了一个跟鲁迅同样有价值的人,这个人就是巴金先生,我认为他是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鲁迅”,同样也是一位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作家、思想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