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艳 《现代语文》2009,(12):13-15
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大飞跃,它使汉字摆脱了古文字弯曲线条的束缚,开始进入了今文字阶段。研究隶书的产生,对于研究汉字字体的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改进以及汉字自身的演变规律等方面,对隶书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首先,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告诉我们:汉字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甲骨文时代起,汉字就有繁简两种字体,汉字形体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从甲骨文到小篆,从小篆到隶书,从隶书到楷书这三个阶  相似文献   

3.
关于汉字演变脉络,人教社2007年版《历史》必修3第46页说:“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同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35页说:“汉字在长期演变过程中,经历了由商周的甲骨文发展到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大约有三千六百多年的历史。”第139页说:“甲骨文之后.又相继出现了钟鼎文、篆书、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文字体系,是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仰韶文化的陶文符号是汉字书法的萌芽,殷商的甲骨文,是目前见到最早的成熟书法。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小篆。隶书的出现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大发展。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草、真、行诸体兼备,俱臻完善的一代。中国汉字及其书法艺术渊远流长,是中国文化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5.
汉字教学方法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教学方法新论王玮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它在我们祖先的劳动实践中产生、演变和发展,形成从繁到简、由难而易的发展趋势。从甲骨文的图画文字到描文的长方形文字进而到楷书的方块文字;从小篆的汉字大统一到隶书的汉字大变革,无不证明这一点。而汉字...  相似文献   

6.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大致经过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六个过程。在汉字的演变过程中,为了方便书写,很多字的字形发生了变化。而且随着社会的实践,也增加了很多汉字本身的含义,也有改变其最初含义的。  相似文献   

7.
案例一 执教者 大连市第五十八中学 孙丽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汉字的演变 ,认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辨认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探究法 ,让学生了解文字演变的复杂过程。3 .情感与价值观。甲骨文是古老的文字 ,汉字由此而来。汉字在世界文字史上独具一格 ,由此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中华民族的独创精神。4.重点、难点。甲骨文在汉字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识别甲骨文汉字的构字和使用六种方法。5 .教学准备。教师 :教学软件、结绳记事实…  相似文献   

8.
篆书演变为隶书简称隶变,隶书的出现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隶书在用笔上打破了篆书全封闭的用笔体势,附着在线条边缘的大量装饰性成分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隶书造型的表现能力,在构成形式上的扁方、厚重、端庄,为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隶书的形成与两汉时期修辞学的大发展、审美观念的变革、竖碑风气的盛行等密切相关。从隶书开始,点、线之间出现了较为直接的笔势交接关系,极大地增强了汉字书写的抒情写意能力和空间造型能力。  相似文献   

9.
赵亚芳  韩峰 《现代语文》2009,(8):145-145
汉字字体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演变,由甲骨文到金文,由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每一次演变都给汉字的书写单位、结构方式、整体格局带来了重大的变化.本文拟就简化字中"田"部件的讹变现象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解说,以期对汉字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而产生的字体。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因此,隶书在篆书与楷书行书的过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在建国之初,鉴于当时文字使用混乱的状况,颁布了文字改革的政策,对文字进行了巨大改革。废除了六国古文,在秦文字的基础上整理形成了统一的官方字体,即小篆。在小篆被当作官方字体使用的同时,在民间又出现了由小篆草写形成的另一种字体,即隶书。两种字体的形成和发展是汉字发展史上的巨大进步。秦始皇的文字政策对后世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汉字的线条美和结构和谐均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古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为对象,从这五种汉字形体的演变谈起,着重论述了汉字作为一种方块表意文字所呈现出的变化多样的线条美,及其在结构上所追求的一种和谐均衡美。  相似文献   

13.
汉字书体的演化经过了篆、隶、楷、行这几个大的阶段,对各种书体的形态结构进行概括、归纳,就可发现,汉字本身的形态结构并不是纯粹方形的,而是一种外(椭)圆内方形的结构,这种“外圆内方”是华夏民族“天圆地方”的传统思想以及人们的普遍审美标准所形成的。因此称汉字为方块字是不准确的,而称之为“外圆内方字”则更能说明汉字的文化内涵和结构特征。由汉字的方圆性所发明的符合面积黄金分割的“方圆格”,对习练者书写规范汉字,缩短习字时间,提高习字水平,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浅述《曹植庙碑》的形制与内容、笔法与结构以及碑刻中同字、同时代不同碑刻的比较,遵循出土碑刻和史料结合的"双重证据法"的考证原则,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及实践基础,在北朝与隋唐之间,寻觅楷书由率意、洒脱的魏碑书风向大唐"尚法"书风演变的轨迹。通过《曹植庙碑》的个案研究,初步了解该碑继承北朝遗意,书体杂楷、隶、篆三体的历史原因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浙南摩崖石刻的整体考察和研析,结合碑派风格摩崖和代表书家,探究清至民国中期碑学形成的基因及其发展历程状况:清初人士为了避触文网,渐开金石学气候及碑学序幕之一角。从嘉庆开始,金石学大盛而致碑学兴、帖学衰。以阮元为核心的金石书法家对浙南摩崖石刻碑派书法之大兴做出了开山贡献,他们的躬行实践印证了清代碑派书法首先是从秦汉篆隶书体的复兴开始的普遍观点。而道光、咸丰直至清末,浙南无一段草书摩崖的现象,则是“篆隶振兴,草法澌灭”的最好注脚。民国初、中期碑帖结合、章草复兴为书史亮点,其体现在浙南摩崖石刻中的独特价值和带给我们的启迪作用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6.
八思巴字是元朝国师八思巴遵照元世祖忽必烈的旨意创制的一种拼音字,于1269年正式颁行。八思巴字作为蒙古政权的一种新型字,不仅有“国书”的官方地位,取代了原有的回鹘式蒙古,而且“译写一切字”。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八思巴字是要取代汉字的地位的。本对此从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这种说法的不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书法史上,南北朝是由隶向楷过渡的关键时期。北朝的石刻书法承汉隶遗风,唐楷先河,风格多样,富于变化,无固定常式,又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永恒的艺术魁力。其风格大体可分四类:1.方笔为主,骨力洞达;2.圆笔为主,意态奇逸;3.方圆兼备,瑞庄秀雅;4.各体杂揉,诡异多变。  相似文献   

18.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形成过程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西东巴文形声字发生、发展问题的研究对确定东巴文的性质 ,对推测汉字形声字的发生、发展过程 ,乃至对普通文字学理论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依据以形声字声符的表音化程度和形符的类化程度来判断形声字发生、发展程度的原则来阐述纳西东巴文形声字的发生、发展过程 ,可以明确 :由象意字声化途径产生的声兼意的形声字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形声字 ;在意符上直接加声符而产生的注音式形声字已是严格意义上的形声字 ,但还带有一定的原始性 ;假借字加意符而产生的形声字是成熟的形声字 ;组合式形声字是能产性最强、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形声字。  相似文献   

19.
原始记号并不是汉字的前身,但它对汉字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在汉字演变的历史进程中,汉字抽象性、记号性的色彩不断增强。我们不能完全否认汉字的记号化,同时也不能过分夸大记号化,在现阶段,如何更好地利用汉字的表意特点,更大地发挥汉字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