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外国名作家传》(上册)里的几十则补白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感到这本书的编者处处为读者着想,做了一件好事。由于各个作家的具体情况不同,在介绍了某一作家的传记之后,往往排不满一页,剩下一些空白,按一般出版物的“惯例”,空白就让其空着,谁也不会有意见的。然而《外国名作家传》的编者却充分利用这些空白,或讲一段文坛小掌故、或介绍一点文  相似文献   

2.
云南人民出版社肖荣:贵刊去年第5期上,刊登了一篇名为《是文化宝藏还是精神垃圾?》的文章,点名批评我社出版了宣扬封建迷信的坏书《聚宝楼》。不料翻到这篇文章的前面3页,又发现在补白的位置上,已有一《警惕被盗用书号》的短讯,其中写道:“以下是被盗用社名书号的图书……“书目内已白纸黑字写明“《聚宝楼》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就令我们难以理解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如此矛盾,笑话贵刊的这种做法。  相似文献   

3.
我在资料室工作,经常读报,尤其爱读报纸的补白,也十分乐意为报纸写一些补白文章。纵观全国各地的报纸,新民晚报的补白最多,内容也比较丰富,古今中外、名人轶事、文体艺术、生活趣闻、情操礼仪等,无所不包,似可称为“报纸补白之首”。所谓“补白”,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即:“报刊上填补空白的短文”。为什么报纸需要补白,办报人乐于用它来调剂版面?我想,首先是报纸配上与新闻有关的补白,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新闻的来龙去脉,扩大读者的视野;其次,补白能使读者在读报困乏时,换换“口味”,调剂精神。一篇集  相似文献   

4.
副刊的名字     
副刊原是新闻版面的一种“补白”,是边角料,可是后来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版面,并且有许多报纸因副刊的名气而得到更多人的青睐。像《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文汇报》的“笔会”副刊、《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等,这些副刊的名气与它们的报名的辉煌相得益彰,从而与报纸  相似文献   

5.
华然(武杰华)著的《编辑散论》一书,最近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作为“编辑丛书”的一种出版问世。这是作者从1979年到1985年这七年间所写的近二百篇短文中选出的五十篇文章的结集。全书近十万言,分为七部分:有谈关于建立编辑学的;有谈出版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的;有谈出版改革的;有谈编辑职业道德的;有谈版本、插图、补白、退稿等编辑业务的;有谈图书宣传评介、加强书评工作的;有谈书稿档案、广告宣传等问题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诊所     
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的《余秋里回忆录》,在《提高会战队伍素质》一节中有一段话:“职工自行离队,不辞而别,久假不归的现象开始蔓延……1961年,全年私自离队和久假不归的有622人。”这段话两次使用“久假不归”,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是“长期请假而不回来”,显然是对这条成语的误解和误用。  相似文献   

7.
策划了一年的“名家名译典藏书系”第一辑终于由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伴随这套丛书策划、编辑、出版过程的,有收获,也有遗憾,有喜悦,也有失落,但是最终的心情却是欣慰,因为我们做到了“以敬畏之心,还原经典,把最美的书送给孩子”。希望《虎啸鸟》《风先生和雨太太》《乌拉·波拉故事集》《小哥儿俩探险记》《唉呀疼医生》《小王子》《伊索寓言》和《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每一本都可以成为永不落架的书。  相似文献   

8.
应重视学术刊物的“补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刊物一般都颇注意版面的“补白”其内容亦不拘一格,诸如小诗、作家语录、文坛掌故、作家行踪、文艺作品出版信息等等。它们与其他文艺作品相配合,可产生文艺刊物生动活泼、丰富多采的整体审美效应。还有些作者特别擅长撰写“补白”短文,并赢得广大读者的好评,如有“补白大  相似文献   

9.
《编辑散论与编排技巧》一书已经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并开始发行。这部书,共分10辑86节,以及编著者《后记》。第一辑为“编辑概说”,作者从“编辑”一词初出自《南史·刘苞传》,说到马克思主编《莱茜报》,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和《新湖南》等,旁征博引,纵论“编辑有学”,编者应“通晓杂学,成为杂家”。最后一辑“编余漫笔”,是作者以随笔小品的形式写下的12篇随感录。作者结合自己报海生涯的笔耕实践,从编辑角度提出了新闻采写应注意的问题。如“直言与讳笔”一节,作者从刘知几要求史家“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无所阿容”,谈到新闻报道也要敢于秉笔直书,触及时弊,娓娓道来,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出版史料》2004,(2):33-33
丰子恺以漫画散文著称,他的《子恺漫画》出版于1925年,《缘缘堂随笔》出版于1931年。但也有翻译集多种,最早出版的是翻译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其时,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未名丛刊”的一种)已由新潮社于1924年出版。鲁迅说:“我翻译的时候,听得丰子恺先生亦有译本,现则闻已付印,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现在我所译的也已经付印,中国就有两种全译本了。”  相似文献   

11.
去年10月16日,广西日报报道:“在灵川县公平乡岩山村,最近发现一座新的秀丽奇特的象山。”随后,广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也作了同样的报道。这座象山,真如上述几家单位说的那样,是“最近”“发现”的吗?请看事实吧。早在1979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桂林山水》《青狮湖》一节中,就用非常清楚的语言写道:“公平湖则是另一番景色。这里湖面广阔,气势雄伟,东面有高  相似文献   

12.
“本版”和“外版”或“本版书”和“外版书”,是出版发行行业习用的两个专用术语(“行话”)。《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都未收这两个词。《出版词典》等出版发行专业词书也未收这两个词。这两个词和含义是什么,现在有点模糊不清。 什么时候在出版发行业中出现这两个术语,难以进行精确的考证。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出版发行界,这两个术语是常用的,而且含义是清楚的。出版社对本社所出版的书称为本版书,对非本出版社出版的书称为外版书。商务印书馆门市部,当时既销售本馆出版的书,也销售非本馆出版的书;对本馆出版和非本馆出版的书,有加以区别的必要,因此使用了“本版书”、“外版书”两个术语。生活书店、开明书店、北新书局等也是如此,都有区  相似文献   

13.
广东科技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农”书系》(以下简称《“三农”书系》 ,是“三农”图书出版的又一个成功案例。在组织出版这套大型“三农”书系过程中 ,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所积累的经验和体会 ,定将有益于今后“三农”图书的开发。   一、情缘“三农” ,服务“三农” ,是《“三农”书系》策划出版的基础  多年来 ,我社出版了不少涉足“三农”的科技图书 ,多次受到上级表彰 ,在业界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次组织出版这套《“三农”书系》 ,更是带着深厚的“三农”情结 ,以出版工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坚持出好“三农”…  相似文献   

14.
不少图书都有“出版说明”(或“编辑说明”),内容大致是从出版社(或编者)的角度向读者说明一部书(或一套书)的出版目的、编选意图、编辑过程等与成书有关的文字,目的是便于读者了解图书的出版情况。 《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无疑是迄今为止在断代诗歌总集中份量最大的一部诗集。这部书到1995年底已经出版了25册,但是,全书一共有多少册?编辑、出版者没有在书里交代过。偶然从一则图书广告中了解到,《全宋诗》一至二十五册北宋部分  相似文献   

15.
“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个解释是“事物的关键所在”,《辞海》将之引申为“章的精要处”,故“新闻眼”即指一篇新闻的精要所在。它在新闻作品中,可以是一个词组、一句话或一个段落,也可以是标题或导语。  相似文献   

16.
书脊、索引、注释,是一本书中的“小节”,它们可能并不影响哪一本书成为杰作,可是一个严谨的出版者对于图书出版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应轻易放过的,尤其是一个有着千年图书出版史的文明古国,它所奉献给读者的每一本书都应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不是粗糙的文化垃圾,因此图书中的“小节”也含糊不得,也大有说的必要。说书脊《现代汉语词典》关于“书脊”是这样定义的:“书籍被钉住的一边,新式装订的书脊上一般印有书名、出版机构名称等,也叫书背。”我没有学过美术,不知道书籍装帧是否有专门讲书脊的,但作为一个爱书者,我倒是很重视书籍的这一小部分,有时觉得它很重要。排列在架子里的书,这就是它的窗户,在书海中翻检,人们接触的也是书的这一部分。可惜现在不少出版社大花力气把封面打扮得  相似文献   

17.
廖晓川 《大观周刊》2011,(50):17-17
《诗经》“二南”诗歌基本格调是“情发有节”,故而恋歌数量不多,可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关雎》和《汉广》是“凤求凰”,《 摽有梅》是“凰求凤”,《野有死麕》是“凤凰相恋”,其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也是丰富多彩,可谓“洋洋为乱矣”。  相似文献   

18.
《向导》研究与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为什么说《向导》是“在陈独秀领导下”出版的?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的束缚,《向导》研究中似乎有意无意地回避提到陈独秀对《向导》的领导作用。有的中国新闻史教材的节目标题也只是《蔡和森与〈向导〉周报》,而对陈独秀对《向导》的领导却不着一字,一般的即使提到陈独秀,也多写《向导》后期曾受陈独秀的右倾影响,即使有个别正确评价说:“《向导》是在陈独秀领导下出版的”,但  相似文献   

19.
书店不是时鲜果品铺有人想买《思想的起源》(拉法格著),买不到,据说因为是前些年出版的。有人想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一九七九年翻译出版),买不到,据说因为距“发行期”也快一年了。还有一些书,比如二十四史中的某一史,你想配齐一部,也不容易,因为也是距“发行期”已有相当时日,“错过机会啦”! 看来,书店有点像时鲜果品铺。荔支、桂元、枇杷、杨梅,上市就那么十天个把月,一下市,只好请你明年“上市时趁早”。小门市部不说,至少大书店应当琳琅满目、品种繁多,好像一个大图书馆。新书可以有专柜,老书也可以架上任你选购。像  相似文献   

20.
国际版权公约的“出版”定义是我们研究现代出版概念的重要依据,经常被引用。拙文《明确“出版”概念,加强出版学研究》(载《出版发行研究》1990年第6期)引用《世界版权公约》(1971年7月24日巴黎修订本)第六条的“出版”定义,当时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可找到正式的中译本,便据英文本自译为“可供阅读的或视觉可以感知的著作物以有形的形式加以复制并向公众广泛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