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现代维语中宾格的用法,新疆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的《维文文法》、《现代维语》、《基础维吾尔语》以及各兄弟院校自编的一些维语教料中均提到过。如有的书上说“宾格是表示行为、动作直接涉及的对象的”;有的书上说,“宾格是表示行为、动作直接涉及的对象或动作产生的结果的”。这些提法是不够全面的,既没有概括出宾格基本用法的全貌,  相似文献   

2.
副词“才”与“都”的语义对立及维译问题张金福我们在汉语口语教学中经常遇到“才”与“都”的用法。“才”是一般的用法是修饰一种活动、行为,如“才走”、“才讨论”等。这时“才”表示这一活动、行为离说话时间还不久。“才”在维语中表示等意思。“都”是表示范围的...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可作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还可以作“为(wei)动用法”。由于一般古代汉语教材很少谈到后一种用法,故本文对“为动用法”作些简单介绍。一,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为动用法的基本特征在于,作为动用法的他动词,不仅表示动作行为,而且还指示着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和目的。例如: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这句话中,前三个“死”都是一般的自动词,只表示行为,第四个“死”是为动用法的他动词,它不仅表示行为,而且指示着行为的目的。“死国”即  相似文献   

4.
教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学生对课文中“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句中“寒”字的意义和用法颇有异议。有的认为这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的认为用“寒”修饰树,定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有的认为书上把  相似文献   

5.
《金瓶梅词话》中使用的“和”类虚词成员有“与、和、并、同、连、共、及、将、跟”等9个,它们在语法意义及分布上各具特征:在使用频率上,“与、和、并、同、连”为最常用的5个,而“将、跟”则极为罕见;在分工上,“并”主要用作连词,“同、连”多用作介词,“将”只作介词,而“及”只作连词;在主要用法上,用于引导出动作行为的偕同者的主要用“和、与、同”,引导出动作行为的受益者的主要用“与”,引导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的主要用“和”同“与”,引导出比较的对象的主要用“和、与”,表示强调的只能用“与”和“连”,介绍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另一(些)对象的主要用“连”。  相似文献   

6.
一、“写到”与“写道” “写到”与“写道”两词读音相同,用法、意义却迥异。“写到”,指写文章时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其中的“到”是“用做动词的补语,表示动作有结果。”(《现代汉语词典》)“写到”后面不可以用冒号标示。而“写道”,是表示“写”:“道”在其中只是作为词缀。“写道”如果是直接用来引用别人的话或文章的内容,其后用冒号;如果是间接引用,则多用逗号。例如:  相似文献   

7.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华书局出版)一书中说:“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这就是说,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并不是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翻译时常常要加“使”或“让”。例如:  相似文献   

8.
在一个句子里,词与词之间,或者短语与短语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包括结构关系和意义关系。在单句里词与词或短语与短语之间的结构关系,主要有陈述关系、偏正关系、支配关系、补充关系等。每一种结构关系,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意义关系。例如同是支配关系,宾语和动词之间的意义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如“看电影”“学文化”),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如“做衣服”“写文章”),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处所(如“上中学”“去上海”),有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手段(如“吃大碗”“抽烟斗”),有的宾语表示存在、出现或消失的事物(如“挂着一幅画”“来了一个人”“丢了一支笔”),等等。我们在这里谈词与词或短语与短语的关系,主  相似文献   

9.
“相”字是一个复杂而且特殊的词。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是一个兼词,它兼有名词、动词、副词等多种词性和用法;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作为副词,不仅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双方,表示“互相”的意思,而且还经常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单方面,具有一定的指代性,指代多种人和事物。  相似文献   

10.
“用”字在两周金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其词性和用法均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就词性言,有动词、介词、连词三种;就用法言,“用”为动词时有“使用”义,“用”为介词时可以引进动作行为凭借的对象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用”为连词时主要表示原因。  相似文献   

11.
《荆轲刺秦王》(见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选自《战国策·燕策三》。课文的若干注释,有的不够确切,有的不够全面,现分条说明如下。 1、课本171页注释⑥:[长侍]经常侍奉。 在古汉语中,“长”的最一般用法是表示时间的长久,与“短暂”“短促”相对。如《老子·士章》:“天长地久。”《庄子·秋水》:“吾长见笑於大方之家。” 此外,“长” 还可以表示一段时间内行为的频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经常”“常常”,与“偶而”“偶然”相对。(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句》认为,“常常”是副词,“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次数多”,可证)。但这种用法在先秦似乎並不普遍,唐宋以后才逐渐多起来。例如唐代张籍的《猛虎行》诗:“长向村家取黄犊。”宋代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诗:“茅檐长扫净无苔”课本中“长侍”的“长”,应是“长久”之义,注释为“经常”是不对的。这不仅可从“长”在先秦时代的一般用法中看出来,而且在这句话的上下文中也能找到证据。原文是:“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与“长”相呼应的词语是“旦暮”。“旦暮” 表示时间“短暂”“短促”,那么“长” 则表示时间长久,这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2.
说“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动词用法词典》2117个动词义项后搭配“起来”的情况的考察,从句法结构、语义方面分析“起来”的用法,认为“起来”有三种不同的用法:1.动作行为动词、2、趋向动词、3.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中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非常复杂。一般的动宾关系,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支配对象或成果。但是还有许多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或成果,这就是特殊的动宾关系。古代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情况也相当复杂。一般语法著作中所说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从动词和宾语的意义关系来说,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五灯会元》中的副词“都”作封闭式的调查统计研究,重点考察“都”的语法意义、句法功能和语义指向问题。《五灯会元》中的“都”主要表示范围,与现代汉语中总括副词“都”用法相近,而表程度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消失,并出现表示主观语气的新兴用法,这一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也大量存在;在句法上,“都”常与否定词或表示否定意义的肯定形式共现,它所修饰的中心成分结构形式多样;在语义上可指向主语、宾语、处置对象、状语、兼语。  相似文献   

15.
幸复得此妇:复,书上没有注释。有的人讲成“又”,有的参考书上释为“反而”,均不妥。《广释词》(徐仁甫编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认为“复犹‘尚’,副词”。而“尚”又可训为“还”(《词诠》)。“幸复得此妇”即“(儿己薄禄相)还多亏说了这么个媳妇”。会不相从许:“会”,书上注为“有  相似文献   

16.
“岂有此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语,表示说话者认为别人的言语或某种行为、事理极其荒谬。断无此理。这一词语在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金瓶梅词话》、《醉醒石》、《聊斋俚曲》和《醒世姻缘侍》中均有出现,其形式并不太统一,又写做“岂有此礼”、“岂有是理”,还有用“那有此理”的。而且“岂有此理”在这些文献中具有鲜明、丰富的语用、语义特征,有的表示强烈的否定,有的表示一般的不认同。有的则表示一种客气、礼貌的推辞。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中,“们”通常是作为名词的语言标志出现的。关于它的具体用法,第二册《初级中学语文》上说: 表示人的名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如“同志们”,但当名词前头有了表示多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名字状动字”实际上指的是名词用作状语。据《文通》所举例句,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现的语法意义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表示比喻、表示对人的态度、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处所、方式、工具或依据等。《文通》对“名字状动字”这一语法现象的归纳和总结是对我国传统小学关于名词用法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重庆方言助词“起”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庆方言助词“起”在实际言语活动中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并且还可以构成重叠式或出现在连谓结构中,表示一种动作状态的持续或动作行为的方式、结果。它的语法分布比较接近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而表祈使语气、动作可能和起垫音作用的“起”则是重庆方言的独特用法。  相似文献   

20.
术语“动词”(简称“动”),汉语语法分析中在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它。 1.词类名称,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这种用法在语法学界几乎是一致的(《马氏文通》用“动字”)。同时它可以被限定表示动词中的小类,如“及物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等;也可以用来限定其功能、意义相当于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