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哪吒作为一个本土化的神话英雄人物,其形象在典籍、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随着时代不断演化。他的形象嬗变与某一时期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情境息息相关。《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动画电影对流传数百年的哪吒故事进行了改写,通过对电影文本的分析,可以发现影片在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设置上对既有的哪吒神话及人物进行了重构性改编,以后现代的模式完成了当代观众内心对于哪吒形象的观照,呈现出神话英雄人物的时代特征和诗意表达。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中的法海,历来作为主人公白娘子和许宣的陪衬物出现,且多被定义为负面形象。李锐的新作《人间:重述白蛇传》却对传统白蛇故事做了大胆彻底的颠覆和解构,也用别具一格的手法打破了"程式化"的法海形象,为其注入了新鲜血液,打造出了一个焕然一新的"除妖人"。  相似文献   

3.
本文围绕文学资料《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与《长生殿》,文章对李杨故事在古典戏曲中的嬗变问题进行研究,对李杨形象以及故事结局的转变进行了系统论述,并对李杨故事在嬗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特点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莎乐美形象起源于《圣经》福音书中"施洗约翰之死"的故事,法国象征主义作家拉佛格解构了原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用意识流的语言和戏谑的大话形式重塑了莎乐美形象,将过去那个顺从、无知和被动的莎乐美改造成一个叛逆、博学和主动的新女性,传达出自己先进的妇女观,但莎乐美之死的结局又暗示了拉佛格作为男性作家的无奈与妥协。  相似文献   

5.
元杂剧《李太白贬夜郎》是目前所见最早以李白为主角的戏曲文本。与史实中李白的原型相比,《贬夜郎》对李白形象的整合体现了理想化和仙化的嬗变倾向,折射出后代文人士人的心理期待和理想追求,预示了明清戏曲李白形象的大体格局,在同类题材的戏曲文体中具有开山之功的原典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文运用主题学方法,对关盼盼燕子楼故事做个案研究。首先梳理了燕子楼故事在诗集诗话、小说、戏曲、方志和历代诗词中的文本流传情况,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故事的演变轨迹,即情节流变的主旋律和变奏,以及盼盼的形象嬗变,并进一步从文人心态的角度,阐释了思慕美人情结在推动情节流变和形象嬗变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锋塔》融合了民间传说的精华,是中国蛇精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描写了白娘子与许仙的人蛇之恋,带有浓重的悲情色彩。本文从佛偈、人蛇形象出发,探讨人蛇之恋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被现代人重述较多的一个。按时序考查一些代表性的现代重述文本,可发现它们对白蛇故事情节动因不同的重新阐释与演绎,蕴藏着一条现代革命与人性叙事更迭的线索:鲁迅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把白娘子许仙恋情悲剧归因为法海的“嫉妒”;田汉剧本《。白蛇传》冲突则源于法海所代表的封建势力对白蛇的压迫;李碧华的《青蛇》颠覆旧说,将灾难归结为男性的私欲导致的性别冲突;李锐、蒋韵的《人间》把白蛇的苦难演绎为人性普遍的自私与暴力之殇。这些重述文本体现了现代思想意识渗透传统文学母题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9.
孙绰《论语》注集先秦、汉晋孔子形象之大成。在其《论语》注中,孙绰一方面结合三玄及其魏晋玄学的学术成果,继续将孔子老庄化、易学化,体现了《论语》在东晋的进一步玄学化特征;另一方面又结合东晋玄学家注经的返儒特色和当时佛学的深入,大力挖掘、恢复《论语》文本中原有的孔子圣师形象,保留了汉注中孔子神学化的痕迹,更将其佛学化,深刻地展示出东晋儒家经传诠释的两大特征———儒玄双修与援佛注经。  相似文献   

10.
《木兰诗》是一篇经典课文,深受师生喜爱。教学这一文本时,绕不开分析花木兰的形象,但是很多教师简单地将花木兰的形象界定为“英雄”,失之偏颇。文章从界定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巾帼英雄”入手分析课文内容,辨析《木兰诗》背后的故事,最终回归文本,指出将花木兰形象界定为“巾帼英雄”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11.
《河西学院学报》2018,(1):22-25
裕固族《格萨尔》研究是格萨尔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裕固族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纵观近30多年来裕固族《格萨尔》研究,主要集中在裕固族地区《格萨尔》的流传情况、裕固族《格萨尔》的文本分析、裕固族《格萨尔》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对裕固族地区流传的《格萨尔》不同语言版本、故事结构、文学内涵、文学形象、历史关联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存在着《格萨尔》故事流传地分析不够细致、文本分析的广度欠缺、比较研究缺乏背后的文化分析、研究视角单一等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克服。  相似文献   

12.
崔红芬 《家教指南》2021,(3):114-125
《佛顶心观音经》是唐中期以后出现的疑伪经,共三卷,每卷内容独立,名称不同,主要宣扬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诸多功德和灵验故事.其不同版本在敦煌、黑水城、应县木塔和房山石经等皆有保存.随着《英藏黑水城文献》的刊布,学者陆续整理出20多个编号的西夏文《佛顶心观音经》残叶.本文对英藏西夏文《佛顶心观音经》某些残叶进行定名补正和缀合,《佛顶心观音经》的内容模式主要借鉴了唐智通、伽梵达摩、菩提流志等译观音经典.晚唐、五代以后,此经广泛流行于北方地区,传入西夏后,在仁孝天盛十七年(1165)之前被僧人法律翻译成西夏文,汉、夏文本在境内都有传播.  相似文献   

13.
《想象农民》立足于乡土中国现代化语境,通过文本细读对现代文学中的农民形象的审美嬗变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鲜明的问题意识从思想文化史视角深刻思考了现代文学农民形象对新乡土中国现代化的启示,构建了关于现代文学农民形象的极富理论品格和启发性的反思性文本。《想象农民》成为新世纪乡土中国文学和中国农民现代化思想探索和审美想象的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白鲸》之命名,人物故事内容及结构与《圣经》文本相对照,将《白鲸》与《圣经》进行互文性阐释,揭示作者对美国精神的反思,探究作品魅力。  相似文献   

15.
八仙与八仙故事作为宗教与民间都十分喜爱的题材,自萌芽以来就得到极大的传播,激发了无数人的创作热情,八仙故事发展至《东游记》日益完备、自成体系,随着八仙的传说日益累积,八仙的形象也从单一走向了丰满,而《东游记》中的八仙形象在日益丰满的同时,却存在一些前后不一的矛盾之处,同一形象在文本不同位置出现也截然不同,甚至自相矛盾。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探究《东游记》中八仙形象复杂性的原因,研究八仙故事演变的过程、道教的发展历程及当时历史背景对《东游记》里面八仙的复杂形象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螳螂捕蝉》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采取了故事里有故事的形式,向读者形象地介绍了一位少年成功劝谏的故事。全文语言生动传神,在叙述内容和表达上前后勾连,一线贯通,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了以后发人深思,让人回味无穷,为作者独具匠心的形象塑造所折服。下面笔者主要就自己对文本的认识谈谈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演义》的文本中兼容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史书直录等各种成分,三者的融合统一,完成了关羽形象的文学定型。而不同版本系统的小说文本对于关羽形象的描写又有细微的不同,从中可以窥见其流变的痕迹,最后由毛评本完成了关羽形象忠义内涵的整合与提升。  相似文献   

18.
佛道之争由来已久,至唐达到高潮。从初唐到晚唐,有唐一代佛道两教的斗争激烈与缓和交替出现。唐段成式笔记小说《酉阳杂俎》其内容多有反映当时道佛故事广泛流传、僧道斗法之社会现状,从中可以以一斑窥全豹,了解唐代佛道争锋的大致情况。佛道争锋主要表现于两方面:一是互相仇恨,递相贬斥;二是僧道斗法,法法灵验。  相似文献   

19.
清人洪昇的传世力作《长生殿》,是对以往有关李、杨故事创作的总结与超越。作为一个历史的文本,今天看来,《长生殿》对李、杨故事的重构与敷演无疑又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其赋有的历史信息为我们了解清初思想文化提供了一个绝好的剖析对象。本文尤感兴趣的是,《长生殿》内含的佛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的代表之作《长恨歌》自问世以来,衍生了一世系的经典文本,可视为一个现象级的文学经典嬗变的案例,值得深入分析.考察文本演变的诱因,不难发现文学文本的经典性、文学体裁的嬗变和文学接受心理的转变,内在地决定了经典之作演变与历史传播.另外,新经典的诞生总离不开本民族文学传统的滋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