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锋  赵海波 《考试周刊》2015,(49):11-12
韩国属温带东亚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分明,各季有各季食品,因此食品品种丰富。并且韩国三面环海,鱼贝种类很多。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韩国人注重与自然和谐相处,逐渐形成科学的、独特的韩国饮食文化。韩国人多注重养生,到底韩国人是如何通过"吃"养生的呢?本文从选材用料、食用益处、饮食风俗等方面分析韩国特色养生饮食,进而解读韩国养生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2.
饮食器物的专案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注目。景德镇陶瓷大学的詹嘉教授已有积累多年的学术成果,其研究贯穿景德镇陶瓷业发展的历史、工艺,并从中西陶瓷文化交流角度,探讨了景瓷对近代早期欧洲、东亚物质文化的影响。研究方法涉及文献学、历史学、民俗学,业已形成自己的研究特点,值得从事物质文化、饮食文化的研究者借鉴。  相似文献   

3.
《大长今》这部2003年播出的以朝鲜宫廷为背景的历史剧,讲述了朝鲜中宗时期,出身卑微的长今进入御膳房,凭借其精湛的医术成为王的主治医生的传奇故事。主人公长今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她是一名女医,但并没有剧中从御膳房宫女成为御膳房尚宫的经历。电视剧《大长今》聚焦于饮食,详细地展现了宫廷饮食文化。这部电视剧在亚洲以及中东、欧洲等60多个国家走红,使得韩国饮食和韩服等韩国传统文化也开始走向世界。同时带动了旅游、餐饮等行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20 0 1年 2月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张立文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九五”重点规划项目“东亚哲学与 2 1世纪丛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套丛书一共 5种 :《和合与东亚意识——— 2 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东亚的转生———东亚哲学与 2 1世纪导论》、《和合之境———中国哲学与 2 1世纪》、《和魂新思———日本哲学与 2 1世纪》、《君子国的智慧———韩国哲学与 2 1世纪》。它们对东亚文化与文化东亚的理念进行了宏观的哲学探讨 ,对中国哲学、日本哲学、韩国哲学如何面向和回应2 1世纪的经济、政治、社会、…  相似文献   

5.
浅谈韩国饮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国的饮食文化具有主辅食界限分明、重视餐桌礼仪、泡菜文化发达、大酱工艺讲究、香料使用频繁等特点,这些特点与韩国饮食文化的变迁史具有紧密的联系,并形成了韩国饮食文化中特殊的摆桌习俗。  相似文献   

6.
韩国是一个农业国,受地理位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各个区域形成了自身特有的传统美食和饮食习惯。从韩国喜食的调料、乡土料理及饮食礼节、饮食禁忌几个方面,剖析韩国的传统饮食习惯及禁忌,可粗略地了解韩国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7.
赖俊明 《教书育人》2013,(27):46-47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科社会环境来看,韩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韩国吸收、消化西方的管理经验,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韩国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开始学习美国的人事制度,并意识到,在强调员工合作的同时,应当向美国学习,提倡员工的个人能力和创新精神。[1]因此,韩国引入了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方法,如雇员、提拔、培训以及劳资关系和工资福利等方面中的精华。[2]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学  相似文献   

8.
水环境是疍民饮食亲水性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广西疍民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的疍民饮食文化有着特有的习俗符号、结构和禁忌。上岸定居后,疍民的饮食禁忌逐渐消亡,饮食结构趋向全面平衡的方向发展,隐藏在现代疍民饮食文化变迁过程的背后是关于族群饮食适应都市化生活、饮食安全与健康的人类学思考。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食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伊始至今大致可以以"四个十年"来总体概括。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第一个十年是以中国餐饮业勃兴繁荣为基础的传统"烹饪文化热"重点;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是"饮食文化"热点;90年代末至21世纪的最初近十年间则是食学研究的逐渐深化;第四个十年是进行时态的食学研究拓展与学科建构过程。最近20年来的中国大陆食学研究的深化拓展与成果积累,可以以一本期刊(《饮食文化研究》)、两个专栏("饮食文化研究"与"食学研究")、两套高校教科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烹饪高等教育专业教材")、两套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饮食文化专题史丛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丛书》)、四次"亚洲食学论坛"(2011杭州、2012曼谷、2013绍兴、2014西安)、1200堂"饮食文化"课(1200个高等教育办学单位开授"饮食文化"课)、论文不可胜计、专著连篇涌现来概括。  相似文献   

10.
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其中教育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且以此为后盾,韩国在教育方面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国家的课程理论,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课程的课程模式,逐渐踏入教育强国的行列。韩国与我国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两国有着相似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这一层面说,具体了解韩国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必然会为我国历史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韩国,米饭是主食,汤类也很重要。为了能吃更多的饭,配菜通常很咸或十分辛辣。盐、大酱等调料是制作传统韩国菜的基本材料。韩国菜肴通常以蔬菜为主料,再加入各种调味品制成。其制作方法中最常用的是拌,青菜或泡菜等都是拌好后食用的,其次是蒸、煎、熬(炖)、烤,具体烹饪方法颇具特色。韩国人使用筷子和勺子用餐的方式是受中国古籍《周礼》的影响,中国的礼书《朱子家礼》对韩国某些饮食礼仪习俗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进入21世纪,韩国人的饮食消费结构和风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韩国经济发展迅速,以“汉江奇迹”崛起于东亚,同新加坡等共同创造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经济奇迹。当人们研究韩国的成功经验时发现,“受过良好较高教育的廉价劳动力”和“高新科技水平”是其经济腾飞的“双翼”。那么,这“双翼”是怎样发展的呢?由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孙启林教授和中国驻韩国大使馆教育参赞安玉祥共同编著的《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对此进行了深人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特殊教育系指对那些身心障碍者(其中包括视觉障碍、听觉障碍、情绪障碍、精神迟滞、肢体不自由者等)所进行的知识、职业、治疗等全面教育而盲的。韩国的特殊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形成一种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体制、面对所有身心障碍者进行全面教育,那还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究其原因,一是韩国从60年代初建立了“出口主导型”经济体制,国民经济飞速发展,1962年至1978年期间国民生产总值  相似文献   

14.
自二战结束至今,韩国高等教育先后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放任自由期、60年代的整顿控制期、70年代的高速发展期、80年代的调整改革期和90年代以后的自主特色期。  相似文献   

15.
《舌尖上的身份:美国南方女性小说中的饮食、自我与社会》是一部体例较为规范的学术著作,选取的是当代食学的重要分野——文学饮食研究领域,此书为文学批评视角下的饮食文化研究提供了借鉴:一方面,透过五部于20世纪40—80年代由美国南方女性小说家创作的饮食书写探讨美国南方社会,研究其文化传承和地方特色、社会交往和人情世故、身份认同和社会层级、地区饮食文化的挑战与演变。另一方面,总结了文学饮食研究的价值和难点,即基于田野调查法,以跨学科的视角探讨食物在社会和文化中的角色是值得尝试的研究路径,同时从海量文学作品中挑选合适的材料是文学饮食研究的难点。  相似文献   

16.
何宏先生的《民国杭州饮食》意在证明近代杭州饮食在中华饮食区域文化发展阶段有着其独特的发展历史与研究成果,以及证明近代杭州饮食文化独特的研究成果能够具体且生动地展示近代杭州的历史轨迹。该书的主要学术贡献有二:一是初步建立起近代杭州饮食文化史的体系;二是言明近代杭州饮食文化的历史是近代杭州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变化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7.
<正>[专家简介]王仁兴(1946-),男,北京人,重庆商务职业技术学院食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学术顾问专家,曾任《中国食品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研究员)、《中国食品》主编、北京市食品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实验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校客座教授。2014年被中国食文化研究会授予终身成就奖。长期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对古典菜特别是元明清宫廷菜、皇家菜和京菜尤有研究,有关中国食堂大锅菜的标准化也有成果应用。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出版《国菜精华》《中国古代名菜》《中国年节食俗》《中国饮食谈古》  相似文献   

18.
赵荣光先生是中国饮食文化从饮食史研究到食学建构重大转变的主要奠基人,其饮食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赵荣光先生倡导、身体力行的中华食学研究,已经从单纯的饮食史研究、烹饪研究,扩展到了饮食思想、地域饮食、饮食礼仪、不同阶层饮食、饮食传播和交流、饮食安全等领域。他开创了与国际饮食文化界对话、交流、合作的新时期。其倡导及开启之功,使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有了今天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9.
高启安教授师从樊锦诗和郑炳林两位世界知名敦煌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专注于敦煌饮食文化研究,其博士学位论文力基础的专著《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弥补了敦煌学、饮食文化史及唐五代史研究的空白,极大地推动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年来,高启安教授的研究视域从敦煌逐渐延伸至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发表论文多篇,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2014年11月7-10日,以"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明"为主题的"2014西安·亚洲食学论坛"在古城西安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汇集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日本、韩国,以及美国、法国、瑞士、加拿大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学者,共同对新丝路上的饮食文明进行探讨,促进了丝路经济带文化交流和亚洲食学研究与合作。高启安教授受邀担任论坛主持人并作主题发言,会议期间,接受了我刊执行主编黄桂婵编审的专访。  相似文献   

20.
饮食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众多的文化人类学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具有学科规范化的特点,更有利于对一个民族或群体的饮食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系统研究。目前,饮食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在国内外对食学的研究中已经付诸于实践,可以对食学的研究提供理论的支撑。同时,文化人类学提倡文化变迁和文化多样性的研究,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对饮食文化研究有着理论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