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昭明文选》编纂中对赋的选取研究,是在研究古典文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赋在《昭明文选》中共有56篇,占到《昭明文选》总体篇幅的三分之一以上,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因此《昭明文选》编纂中对赋的选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昭明文选》编撰中对赋的选取研究作为主要内容,以分类研究作为研究基础,对赋的选取特点以及具体的要求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另外,本文的研究也分析了未入选《昭明文选》的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政府的鼓励,在这情形下,文学迅速发展起来,所以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对《昭明文选》赋的选取研究不仅可以促进《昭明文选》自身的研究发展,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内容。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与《文选》之“文”的范围大致是相同的。这体现着南朝人对“文”的共识:以集部各体为“文”。从功用上看,《文心雕龙》与《文选》对文学的价值取向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虽或多或少因之于两书的性质不同,然其主要的显然是著者(编纂者)对“文”本身价值取向有别而来。《文选》只严“体”之界,而不像《文心雕龙》那样重视严格意义上的辨体。这主要是昭明太子与舍人文学观的不同而分别反映在《文选》与《文心雕龙》上所致。  相似文献   

3.
正初识经典《昭明文选》,初名《文选》,是由我国南朝时期梁国太子萧统主持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因为萧统死后谥号为"昭明",因此被后人称为昭明太子,这部书也随之被称为《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一部研究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珍贵文献资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昭明文选》收录大量先秦到梁代最具价值的文学作品。我国古代不少作家作品得益于此才保存下来,它是研究梁以前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汉魏时期向来为学者、专家所关注,传统的汉魏研究大多集中于经济、政治、文学与重大社会事件等,而对于普通民众生活、风土人情、民俗礼节则少有关注。本文以《昭明文选》选赋为立足点,考辨汉魏时期风俗画卷,从而更加深入地解读汉魏独特的文化特色和相对开放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察了自昭明太子以来对《闲情赋》之种种评价,得出:昭明之说最得其实,苏东坡批评昭明是因误解陶赋之“强生事”;现当代部分人说它思想大胆,敢于反礼教,是拔高其在文学思想史上之地位,是为全集“缩小”眼界之故。另外,本文又通过对昭明在《陶渊明集序》中,高度评价陶渊明其人其文,而《文选》仅录陶作寥寥数篇这一问题进行了考辩,指出:此非如某些学人所说的是昭明之矛盾,而是其采取道德(功用)与文学分殊之价值取向所致。  相似文献   

6.
正初识经典《昭明文选》,初名《文选》,是由我国南朝时期梁国太子萧统主持编选的一部诗文总集,因为萧统死后谥号为"昭明",因此被后人称为昭明太子,这部书也随之被称为《昭明文选》。《昭明文选》是一部研究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珍贵文献资料,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相似文献   

7.
梁昭明太子肖统所编的《文选》作为现存的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总集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已为人所共知。然而,关于昭明在《文选序》中阐明的理论意义,却鲜有提及者。本文认为,要全面认识《文选》,就没有理由忽视对昭明的《文选序》作认真探讨。因为《文选》与《文选序》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另一方面,又由于《文选序》集中说明了昭明对文学的认识与《文选》选文的特点,对其所进行的研究,也将从一个特定的角度,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闲情赋》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评价,最初昭明在编《文选》时没有选它,而在其编的《陶渊明集序》中却又进行高度评价,这非昭明之矛盾,而是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所致。  相似文献   

9.
从文体学的角度看,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具有特殊的意义。它第一次将"骚"单列为一种文体,萧统的文学观显然受到刘勰的影响。《昭明文选》按文体编排,将"骚"单列,在"赋"、"诗"之后,位居第三。《辨骚》篇中由于刘勰的宗经思想带来了理论上的矛盾,并对楚文化及战国文化对楚辞的作用论述不足。  相似文献   

10.
赋这种文学样式,其源头始于战国,而末流迄于清代,源远流长,绵延二千多年。其作家之众,可谓车载斗量,而作品之多,则汗牛充栋.这从《昭明文选》和《文苑英华》中亦可见一斑。各体的赋,题材多样,旨趣各殊,当以反映社会现实,同情民生疾苦的为最有价值.而直接反映人民的苦难以及他们思想情绪的赋作,在赋史中较为少见。这方面,清代苗族作家龙绍讷的《蕨粉赋》是不可多得的作品。  相似文献   

11.
结合《文选序》及相关文献,探讨《昭明文选》包含的文学观念及文体分类思想,进而梳理《文选》成学的文献依据,兼具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等多方面价值。  相似文献   

12.
《离骚》之后有《幽通》、《思玄》与《答客难》之后有《解嘲》、《答宾戏》并非一回事。俞樾之"昭明不达斯旨,妄标‘骚’体,然则《幽通赋》可谓之‘通’,《思玄赋》可谓之‘玄’乎?乃至《九歌》、《九辩》、《招魂》、《招隐》不分体例,尽被‘骚’名,古人所不料矣"说,犹大科学家走出实验室竟忘记了科学常识。而两部较为权威的《中国文学大辞典》介绍骆鸿凯《文选学》均有严重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文选》将赋按照题材分为十五类目,其中"哀伤"一目选赋篇数最多;"哀伤"题材最早可上溯至先秦的《诗经》;"哀伤"赋选文无论在内容题材上还是艺术表现上都极富特色,具有代表性;不同历史阶段哀伤赋创作的不同特征,既呈现了哀伤赋的发展流变,也凸显了《文选》"哀伤"赋选文的合理性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选》“设论”类共选录了三篇作品,从文体归属来看,应当归属于赋体文学.具体而言,“设论”类形式上的“设问而答”、题材上的“士不遇”、体物“铺采摘文”和写志“识时知命”均为赋体文学特征,故《文选》“设论”类可视为赋的再分文体.  相似文献   

15.
钟其鹏 教授     
钟其鹏,男,1970年7月生,广西钦州人,文学硕士,教授;现任钦州学院质量监测与管理办公室主任。系钦州学院学术骨干、中国文选学研究会会员。钟其鹏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共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996-2007年以《世说新语》为研究对象,发表了系列论文近10篇;自2008年始,主要从事《昭明文选》研究,其中在《文选·赋》"物色"类研究上用力甚勤,有较为  相似文献   

16.
科举试"赋"、创作赋体作品和爱重《文选》,是韩国赋学兴起的首要条件,而韩国大学的中文系、就读中国的留学生等是其中国赋研究复兴的当代学缘背景。《文选》所选楚汉魏晋六朝赋的研究是韩国20世纪中国赋研究复兴的起点,而唐赋研究是其重要的成绩,中国赋与书画研究搭起了赋学与书艺辨伪之学的"桥梁",中韩赋家赋作的比较研究开创了国际赋学的新"亮点"。韩国中国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中国赋论及哲学、史学、儒家诗学等,立论细腻完整、学风严谨不乏创新是其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从《文选》对宋玉辞赋的著录、《文选》编者的文学思想及其文体设立与选篇标准、《文选》的编排体例和收录特点,分析了《文选》对宋玉及其作品的批评与评价,我们的结论是,《文选》认为:1.宋玉是赋体文学特别是散体赋的开创者和奠基人;2.《文选》著录的宋玉作品可谓周秦至梁初期间文学作品中的“清华”;3.《文选》重评宋玉,欣赏宋玉作品的理论基础是主张“文质彬彬”而又并偏重于“翰藻”的新文学理念。总之,《文选》对宋玉辞赋的著录提升了宋玉的文学地位,传播了宋玉作品,扩大了宋玉的影响,对于宋玉批评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说宋玉“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贾生列传》),明确指出宋玉擅长赋体文学,并以此著称于世。程廷祚称宋玉为“赋家之圣”,在其《骚赋论》中说:“赋何始乎?日:宋玉。”宋玉以瑰伟之才,崛起骚人之后,……由是词人之赋兴焉。”(《青溪集》卷三)宋玉在赋史上的首创地位和巨大贡献,是不可泯灭的。《汉书·艺文志》称“宋玉赋十六篇”,多早已失传,现存者亦喜伪难辨。《古文苑》所载宋玉赋六篇,实为伪托,几已成定论。多数人判为宋玉所作的《九辩》,属骚体,《昭明文选》即列入“骚”类。至于《文选》收入赋类的  相似文献   

19.
《昭明文选》和《文心雕龙》都对文体加以分类,特别重视诗和赋两种文体。但它们是两部性质不同的书,对文学分类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理论著作,重在研究和阐述各类文体的历史发展及创作特征;而《昭明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重点在选出各类文体中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品。前者偏重于从文学理论方面去研究文体的类别,而后者则偏重于从文学创作角度区别不同文体。前者以理论为标准,不论作品好坏,只要有理论上的意义,就需要提出来讨论;后者以创作为标准,选出优秀作品,有些文类没有好作品,则可以不选。  相似文献   

20.
明代张溥在《昭明集题辞》中说:“后人见其《选》,即可知其志。”《文选》是萧统主编的体大虑深的泛文学总集,不仅反映了萧统的思想与文评观念,也反映了萧统“化成天下”、巩固统治、匡正文坛、流芳千古的编撰目的。对《文选》编撰意图的研究,能够深化对萧统的了解以及对《文选》成书、选录标准等多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