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15年6月,三亚市被定为国家首个"双修""双城"试点城市。在"双修""双城"战略背景下,教育领域有着更多的责任担当,首当其冲就是建设生态校园,使广大师生"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并以丰富的生态校园文化渗透和辐射全社会,进而推进三亚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乃至全省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一、"生态校园"的丰富内涵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南宁"老友"精神的文化传统,主要包括老友粉文化中的孝义、凤凰城传说的开放与包容、"绿城"品牌的生态友好、东盟博览会的国际主义和"能帮就帮"的南宁城市精神。当下,传承南宁"老友"精神,应注重打造南宁老友粉文化品牌,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对"能帮就帮"的南宁城市精神进行整合传播。  相似文献   

3.
徐州市依托自身发展优势,顺应当前的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智慧云都、生态绿城"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一个融智慧服务和生态绿城为一体的现代化城市。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和发展模式,通过分析,提出徐州智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希望对江苏乃至徐州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在实践基础上论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和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对现代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反思与超越."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在实践中以系统工程思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德法兼治"的生态治理观和可持续绿色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构建生命共同体,推动实现绿色发展,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蕴。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理念,强调自然内部生态系统的平衡共生、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生命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目标,是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强调以系统思维加强生态现代化治理、倡导全球生态共同治理进而构建地球家园的共同体;绿色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方式,旨在以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路径,为引领全球携手走向生态、绿色、环保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范式,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在生态层面的显著体现。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的确立是当代中国面临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形势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彰显了党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改善人民生存和发展环境,积极打造绿色中国、生态中国的执政理念。"美丽中国"首先指称的是一种优美宜居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又表征了一种和谐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体现了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的有机统一。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依托,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园,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协同推进和全面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当代中国生态建设的必然逻辑,它必将推动中国社会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概念,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建设发展的方方面面和全过程,十九大报告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高职大学生作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主体力量之一,其职业方向大多是生产一线,其生态素养将直接影响"美丽中国"建设,影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本文以上海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态素养现状调查为依据,指出,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把培育学生的生态素养纳入培养目标,夯实高职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厚育绿色文化,最终提升生态践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随着各高校办学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变,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体现高校办学内涵的重要内容。作为农林高等院校,在弘扬生态文化,践行生态育人,传播和践行生态文明,推进事业发展中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后勤应该发扬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应对"资源短缺和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上,全面分析自身在资源节约、人  相似文献   

9.
绿色语文课堂的核心理念在于"绿色",即充满民主、自由、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愉悦和享受拔节成长的自豪感。这样的课堂是生态的课堂,强调学生自主管理,实施宽容性评价,让师生彼此自由地交流对话,一起沐浴在高尚的精神境界里和高雅的情感氛围中。  相似文献   

10.
《浙江教学研究》2021,(2):F0002-F0002
近年来,嘉善县教育研究培训中心善谋善为、善作善成,着力打造新时代嘉善教研高品质发展新高地,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嘉善教研力量。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人居环境是近年来关注度持续升高的一个话题,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构建和谐的城市人居环境至关重要。以南宁市为例,从自然环境、城建环境、人文环境三个研究路径着手总结南宁市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现状,并对南宁市的城市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南宁市人居环境的发展建设应继续打造"绿城"品牌,以提高市民生活幸福感为重任,加快支柱产业建设,加强社区与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是南宁市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是区域性国际城市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基础设施各项指标中,南宁市与广州、大连、昆明、新加坡、胡志明市等城市比较,公共交通、信息化水平、运输能力方面的总体指标都有较大的差距,但城市环境指标处于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邢台市城市建设与旅游发展现状为基础,以邢台市市政府2012年推出的"还邢台青山绿水,走生态发展之路"工程为契机,着眼于邢台市山水生态城市建设与形象推广,通过打造邢台市"慢城、休闲、山水生态城市"的新特色、新形象及新旅游品牌,有效地提升邢台市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14.
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对策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宁市提出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可以认为这是提升南宁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决策。通过区位条件、区域经济合作、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来分析南宁市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的有利条件,并对南宁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要实现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而传统的城市化路径是一种粗放利用各种资源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道路已经被实践证明是不可持续的。西北地区的很多城市都在致力于寻求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关键是要建立一种以物质闭环流动为特征的经济运行方式——循环经济,切实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自净能力。生态城市建设恰好适应了当前我国西北地区的迫切需要,为解决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及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危机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唐山环城水系的建设,对改善唐山市整体生态环境和推动城市改造、发展经济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就唐山市环城水系建设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思路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对策展开探讨,以期为唐山环城水系的建设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不仅将对北京城市规划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必然会大大推动北京的生态城市建设。因此,奥林匹克公园建设主题不应是"奥运中国龙",而应当是"生态城市"。北京是中国的首善之区,奥运主题为"生态城市"更有积极影响。从北京未来的发展目标来看,建设宜居城市、生态城市是一个非常实际的发展目标,而引领这一目标实现的应该是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奥林匹克公园建设应继承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四个显著特点:辨正方位、突出中心、讲求对称、注重风水,在此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泰州进行生态城市建设势在必行,但城市生态系统的忽略、发展与保护的不平衡及环境污染的压力等则困扰着泰州生态城市建设。当前泰州要重点加强城市水环境治理,加快城市绿化步伐,建立生态经济体系,建立和谐的自然环境,并重视农村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19.
城市首位度是衡量一个城市优势度、贡献度和牵引度的重要指标,代表着该城市在所属地区的实力和地位。因此,对南宁首位度进行实证分析,指出南宁在工业首位度、收入首位度、和谐首位度、全域首位度方面还存在差距,提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总量首位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加强科技与人才工作,提高竞争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增强软实力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南宁市创城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市民对居住环境要求的逐步提高,城市环境不断美化,但因相关法律法规严重滞后、城市功能区规划不完善和监管工作的部分缺失等,导致环境信访问题日益突出,必须研究对策,以免影响和谐宜居南宁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