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古以来,牙喉音及其开合口发生了很多变化,《四声等子》和《经史正音切韵指南》,是前期韵图《韵镜》、《七音略》等的进一步发展,从它们所反映出的音系性质来看,它们在韵图中表现出了不同于《切韵》音系的特点,说明已突破了《切韵》音系的范围,真正反映了当时的实际语音,反映了语音的历史变化。本文具体分析了这些变化,找出其中对应的规律,并分析了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语言学界对《切韵》音系性质的论定存在很大分歧,大致可归纳为三派:一派认为《切韵》音系是古今南北语音的大杂凑;一派认为《切韵》音系是纯一时一地之音;另一派则认为《切韵》音系是以某地语音为基础的综合音系。本文在辨析上述三种观点的基础上,论定《切韵》音系是以当时的洛阳话为基础,吸收了部分方音和古音的一个综合音系。  相似文献   

3.
论证《切韵》音系的性质,汉语方言材料可以作为旁证,但不能起决定作用。完全从现代方言出发,并不能必然得出《切韵》音系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结论。如果没有更为直接的证据,目前仍不宜轻易否认《切韵》音系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四声通解》俗音、今俗音的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声通解》是十六世纪初期朝鲜著名语言学家崔世珍根据申叔舟《四声通考》改编的一部用正音文字转写汉语语音的韵书。它以《洪武正韵》反切音系为框架,运用“就同注异”的方法,著录了《洪武正韵》反切音系、《蒙古韵略》音系,俗音音系,今俗音音系等多种语音材料,是我们研究汉语语音史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广韵》、《集韵》小韵异同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是研究汉语中古音的重要韵书,成书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广韵》是《切韵》最重要的官修增订本,成书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集韵》是(《广韵》的官修增订本,成书于宋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集韵》距(《广韵》的成书虽只有31年,但二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对二书所收小韵进行了考察,发现(《集韵》新增小韵676个,同时合并、转移和删除了(《广韵》的一些小韵。这些变动说明(《广韵》的音系是因循守旧的,而(《集韵》具有革新精神,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音在北宋初年的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6.
在董同龢、李荣对《切韵》音系蟹、咸二摄一二等重韵的构拟中出现了前、央后/a/对立现象,从音韵类型学角度来看,前、央、后/a/是不能共现于一个音系中的.这一构拟需要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7.
宋元韵图《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和《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中所列门法有同有异,有些门法名称相同但内容不完全一致,有些门法则属新增,反映了门法的不断细密,也体现了语音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一、《切韵》祭泰夬废四韵现行拟音质疑从韵尾的角度来看,《切韵》的韵部可以分成三大类,即阴声韵(不带辅音韵尾)、阳声韵(带有鼻音韵尾)和入声韵(带-p、-t、-k尾).《切韵》音系中没有平上声相承的去声韵只有祭泰夬废四个韵.这四个韵音韵学界一般认为属于不带任何辅音韵尾的阴声韵.现代各家音韵学者对这四韵的拟音可表列如下:  相似文献   

9.
邵荣芬先生的《切韵研究》可以称得上是继李荣先生《切韵音系》之后在《切韵》音研究上的又一部力作。《切韵研究》一书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不拘成见,提出并充分论证《切韵》基础音系是洛阳音系,并掺杂一些金陵音性质的学术观点;持论有力,对高本汉的学说进一步修改论证;广涉文献,补充并修正前人的相关论述;小心求证,对"重纽"等一直疑而未决的问题提出新解等;"古今通观"的学术思路。  相似文献   

10.
在董同龢、李荣对《切韵》音系蟹、咸二摄一二等重韵的构拟中出现了前、央后/a/对立现象,从音韵类型学角度来看,前、央、后/a/是不能共现于一个音系中的。这一构拟需要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11.
古德夫教授著《汉语中古音新探》是学术精品之作,古著确立了中古音研究的路标,主张用《切韵》残卷、王韵特别是王三、《唐韵》来研究《切韵》。古著利用了晚近发现的一系列新材料来确立新思路;具体探讨了《切韵》前史即早期韵书、宋跋本王韵即王三之于《切韵》和《切韵》音系的研究价值,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建构了音韵学研究中两个并行不悖的参照系:《广韵》参照系和王三参照系。  相似文献   

12.
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已有大量反映当时实际口音的韵类相混现象,包括同等重韵的混同、一二等韵混同、一三等韵混同、二三等韵混同、三四等韵混同。  相似文献   

13.
《颜氏家训·音辞》是中国音韵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重要文献。从《音辞篇》中可以看出颜之推对语言的一些独到见解,如方言的形成及方言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共同语的确立、韵书的出现及存在的问题、对《切韵》产生的重大影响。文章将从《颜氏家训·音辞》中分析颜之推的语言观及对中国语言学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江永音韵学"三书"中考察审音,可更加清楚地看到审音在古韵分部中的突出地位。在全书皆审音的《四声切韵表》中看江永的古韵分部,可以分出平声(赅上去)十三部,入声八部,各部内容更为详尽。详考江永的审音,可知审音与考古互补。经审音而得的入声韵是独立的分部,但没有形成综合性的"阴—阳—入"三分相配的音转系统。  相似文献   

15.
陆法言《切韵》今仅存残卷,文章就《慧苑音义》中所引15条《切韵》与今存本《切韵》残卷及《广韵》等加以比勘,其中除有2条相异外,其余12条则相同或大致相近。这些《切韵》佚文或多或少反映了《切韵》的原貎及唐时在陆法言《切韵》基础上增补的韵书的衍变状况,在《切韵》的整理与硏究方面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是我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然而经过历代的传写,而渐失本原。笺注本《切韵》以陆法言《切韵》为底本,以《说文》为主要的订补依据。笺注本《切韵》成书早,又为敦煌文献,因此用该书所引《说文》来校定今本《说文》很有价值。但其引《说文》涉及多方面内容,相应的格式及用语不一。由此在全面整理引文的基础上总结其引用体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穷尽收集了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中的异构字,其中声符代换的有149组。这些代换的声符在形体方面具有不同的关系,可分为两大类:第一,声符之间具有相同的表音构件;第二,声符之间不具有相同的表音构件。研究该书中代换声符在形体方面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让我们看到人们在创造异体字时对于形体的关注在哪些方面。  相似文献   

18.
清代古音学代表人物都未尽废叶韵之说,他们或直接以叶韵名目解释上古韵文随韵改读现象,或用叶韵之法而易其名目.这种叶韵观建立在古韵系统研究的科学基础上,是清代古音学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陆法言原本《切韵》的部分韵序,类似于梵语摩多(元音)的排列次序,即止、遇、蟹、效摄分别相当于梵语i、ī;u、ū;e、ai,尤其是相当于am的覃谈韵和相当于ah的阳唐韵,紧跟在这些韵摄后面,适得其所。由韵目小注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根据阳休之的《韵略》。至于以东韵等开头的通、江摄,则可能承袭吕静的《韵集》。本文还讨论了梗摄以下的韵序及其摄内的韵序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