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这里所提的“主题”不是窦桂梅老师在研究的“主题教学”中的文化主题,而是特指一篇文章或一堂课的中心主旨。我们知道《文心雕龙》中有这样一句话:“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任何一篇文章,不论其文学性如何,但它肯定在其语言文字之中蕴籍着作者的“情”,即写作的目的性或文章的意旨,要么导人为善,要么识事明理,要么人格感召,要么辨别真伪,要么予人智慧、弃恶扬善。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多数都围绕主题设计教学的,努力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地统一,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但我发现很多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尤其是主题教学中往往会把…  相似文献   

2.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3.
写作的意义     
肖川 《湖北教育》2006,(1):61-61
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我一向认为,能够写好文章的人,也一定能上好课。因为一篇文章和一节课非常近似。文章无非是这样几个要素:第一是主题。你要表达什么,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什么,贬斥什么,这就是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即“文以载道”的那个“道”。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带头搞好教育教学.带领教师搞好教育教学”的“双带”作用。今年以来.上高县教育局结合实际.在学校教师党员中大力开展“四大”教育括动,不断激励教师党员争先创优,永葆党员先进性,取得了较好效果。一是大力开展“两为”主题教育活动,使党员在树形象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大力开展创建“党员教学示范岗”和“党员教学示范班”活动.使党员在抓示范中发挥骨干作用;三是大力开展“一包五联系”德育工作活动.使党员在履行职责中发挥模范作用;四是大力开展党员教师和青年教师“一帮一”活动.使党员在“传帮带”中发挥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课堂中出现了大最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探究活动。在实施主题教学的过程中,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一是课堂气氛活跃,但课堂教学过于“生活化”,主题探究活动泛滥,缺乏系统、完整的知识和内容,究其原因,是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上的肤浅,追求形式、  相似文献   

6.
“问题解决”教学体现知识问题化与问题解决知识化的思想,以问题构筑教学的主题,以主题体现教学的精髓,问题式教学有赖于教师对知识的活化,有赖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以及对问题的呈现方式,问题式教学侧重于意义性教学与对象性教学。  相似文献   

7.
《泪珠和珍珠》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琦君的一篇散文,这是一篇非常出色的哲理散文。人教版第三册教学参考书上将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为“思乡怀人”,有关资料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但我认为将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位在“思乡怀人”上似乎有些欠妥,下面陈述愚见,愿与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中.我们致力于研究具有“平民”色彩的“整合式”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语文主题学习”中“整合式教学”的含义解读“整合式”语文主题教学就是主题引领式教学,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单元为整体,把单元内容进行整合,形成若干个主题放学模块.即主题识字、主题阅读、主题背诵、主题习作、主题实践、主题训练、主题过关,把各级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注重动脑动手结合,强调课内外学习融合的一种综合性教育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对许多语文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许多老师说,我明明上课都把习作方法、技巧等讲明了.游戏也做了.资料也准备到位了.可学生的习作还是那样——架子会搭,但文章里面装饰不好。要么是语言凌乱.表达不通顺;要么前后顺序颠倒.篇章不完整等。甚至很多学生提到习作就害怕。不想动笔写,觉得无话可说。我们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指导学生习作呢?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一奋斗目标,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各族人民的利益。这一奋斗目标也是新时期高一《思想政治》经济常识教学的鲜明主题,时代赋予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大任务。一、为什么要把“小康社会”目标作为经济常识的教学主题(一)把全国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作为新时期经济常识的教学主题,从根本上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一、情中“探”——在探究中认识生活陶行知先生曾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能做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自己的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中,教师在安排主题活动和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尽可能考虑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中的习作教学.对许多语文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许多老师说,我明明上课都把习作方法、技巧等讲明了.游戏也做了.资料也准备到位了.可学生的习作还是那样——架子会搭,但文章里面装饰不好。要么是语言凌乱.表达不通顺;要么前后顺序颠倒.篇章不完整等。甚至很多学生提到习作就害怕。不想动笔写,觉得无话可说。我们在教学中,怎样更好地指导学生习作呢?  相似文献   

13.
国红梅 《科学课》2008,(9):19-20
一、要辩证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容易看到这样两种现象: 一种是“大撒把”式的“探究”。这种教学形式的特点是教师认为探究活动的主角是学生,教师要少说或不说话,其结果是学生在教师提供的材料面前要么无所适从,要么由于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这样的一节课显然是低效或无效的。  相似文献   

14.
主题活动与一般的教学过程不同.教师的工作不是从预设目标开始.教师只是作为主题的发掘者和引导者而存在。探索性的主题教育活动.从孩子们的生活人手.以主题活动形式安排教育教学.并在主题的统率下.由幼儿的兴趣点开始确立主题.由幼儿的问题做引线拓展主题.  相似文献   

15.
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十多年了,无数的语文教师参与其中、不断实践,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走了很多曲折之路.形式大于内容的操作,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改革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很多教师在文本解读上要么浮光掠影,要么拿来主义,要么曲解误读,更有甚者直接脱离文本.顾黄初先生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生观”即“生命观”、“生活观”和“生态观”.  相似文献   

16.
我校围绕写字教学,开展了“一会二赛三征”活动。“一会”即“一笔一面写好字”主题队会;“二赛”即“燕山杯”硬笔书法大赛和“写字教学益处多”演讲赛;“三征”即征集名人名言、征集教师感言和有关写好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张红瑛 《四川教育》2009,(12):45-4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要求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广大语文教师所关注的焦点话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疼,作文课上,要么腹中空空无从下笔,要么依样画葫芦.写出来的文章一个模式,空洞无物。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教育叙事研究是一种新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将教学过程、体验和反思融合起来从而发现教学经验,既关注教育的“理”与“逻辑”,又关注“事”与“情节”,还关注“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通常包含四个要素:教学思想、教学主题、教学情节、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9.
李海鹰 《山东教育》2005,(10):32-32
一、进入文章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与课文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历经一次次情感体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学生们说出了自己的体会:“这篇文章太感人了,这对父子真了不起!”我借机道:“读了这篇文章,我们就对这对父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他们真了不起。如果,我们是这次地震的幸存者,是当时这一幕的目击人.我们的感受会怎么样呢?”然后,我便假设一个情境: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即“教什么”。文选单元式教材由一篇篇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文章或文学作品组合而成。一篇文章或文学作品到底要“教什么”,确实有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认真审视多数语文课堂,一个总的感觉是设计的教学问题零零碎碎,不着边际,不同的教师在同一文章的课堂教学内容确定上大相径庭,即使同一备课组教师也是“各吹各的调,各弹各的琴”。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去确定一篇文章或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内容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