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抽象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应有之义.数学抽象简言之就是舍弃数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提炼本质属性的过程.由于数学抽象的对象、过程等差异,使得数学抽象的类型很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依托直观操作、直观几何、直观表象等,引导学生逐步抽象,将学生从数学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2.
李萍香 《辅导员》2013,(16):114-115
<正>《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指对数学及其对象、数学概念和数学结构及数学方法的本质性认识。数学的基本思想集中反映为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思想。这些思想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目标,也是数学课堂之精神所在。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逐步渗透数学思想,让学生品味数学之美。一、数学思想的渗透具有螺旋上升性一个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初步理解到简单应用的长期发  相似文献   

3.
所谓数学应用题是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其他领域中的问题.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因而应用题的非数学背景是多种多样的.解应用题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有关问题,并舍弃与数学无关的非本质因素,通过抽象转化成相应的数学问题,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困难少.  相似文献   

4.
数学大师希尔伯特曾讲:“在讨论数学问题时,我相信特殊化比一般化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这种方法是克服数学困难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特殊化思想方法,是在解决一些较为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时,先考虑简单情形,或者考虑特殊对象、特殊位置,或者考虑极端情况,将抽象问题放到简单背景下去考虑,从对特殊对象的研究中找出一般规律,最终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局部到整体的思维过程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数学抽象素养作为中职数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学生理性思维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但当前中职数学教学以考试为导向,忽略抽象过程的问题凸显,对数学抽象素养的培育极为不利。结合实际问题,从概念教学、课堂实验、反思小结、研究性作业等方面积极探索培育数学抽象素养的教学策略,对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所谓数学应用题是指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其他领域中的问题。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决定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因而应用题的非数学背景是多种多样的。解应用题往往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中去理解、分析给出的有关问题,并舍弃与数学无关的非本质因素,通过抽象转化成相应的数学问题,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并不比从具体到抽象遇到的困难少。  相似文献   

7.
抽象能力是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之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能在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培养抽象能力是提升数学思维能力的重中之重,也是现代数学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下面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抽象能力进行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重要而又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基础之基础。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结合沿海地区学生自己的特点,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全面培养学生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9.
皋岭 《江西教育》2014,(3):18-19
近来,有幸聆听特级教师徐斌教学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画线段图解决问题”一课,欣赏到徐斌老师充满无痕魅力的数学课堂教学,在不露痕迹中,教师教得自然,学生学得顺畅。课堂教学把学生已有的认知与要探求的未知进行无缝对接,从具象有形到抽象无形的渐进中,学生思维拔节、认识提升,从而不仅建构了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也发展了数学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0.
通过观察、实验、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能清晰、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初中数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数学思维拓展能力。  相似文献   

11.
大数学家欧拉指出: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数学教学应当实施“数学化”、“再创造”过程,即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的活动轨迹,从生活(生产)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理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而数学实验恰恰是沟通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桥梁.正如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指出的:“儿童掌握数学概念和运算过程,是从直观感知过渡到表象,再过渡到抽象的过程.实现这一过渡,表象是关键.”加强实验教学,是建立表象的基本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手段,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证明,从而使学生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培养学生形成“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即“做数学”的现代数学学习观,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使其全面认识数学两个侧面的重要途径,并可通过数学实验教学进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数学实验教学可有效地摈弃以往教学中过分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形式化的结果及对数学发现过程的展示和数学直观性背景注意较少的弊端,...  相似文献   

12.
<正>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是属于所有人的,因此,我们必须将数学教给所有的人。"数学大众化,是指数学从抽象到具体、从高深到通俗、从被少数人掌握到被大众掌握、并被大众用来指导自身实践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蕴含着三层重要的含义:一是普及性,数学教育必须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并使得每个人都从数学教育中尽可能地得到益处;二是选择性,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地选  相似文献   

13.
冯伟达 《辅导员》2010,(10):J0003-J0004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小学数学建模,主要是指小学数学学习中,从数学的视角,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将生活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进而求解、验证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抽象性是数学的基本特点之一,抽象是数学教学活动中常见的思维过程,数学的一切活动,从概念的获得,法则的概括,规律探索,解决问题等都离不开抽象,可以说抽象能力的提高,抽象思想的渗透对学生日后学习生活将起到重要作用。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从出生到成人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重构,它将出现按不同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顺应学生认识发展特点,在小学中低段,丰富学生表象储备,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过渡到抽象;小学高段,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抽象中的重要性,适时渗透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相似文献   

15.
数学抽象的思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数学抽象体现了人类的活动,从数学抽象的背景、产生、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探讨数学抽象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形式与实质之间的思辨关系是深化数学教育理论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数学科学中,最具有生命力的是数学思维模式。而数学思维模式是一种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形成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形象思维模式占上风,处于抽象思维萌动的关键时期。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  相似文献   

17.
由抽象到应用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发展趋势。最近几年中考中数学应用题日趋增多,并且题型越来越广泛,注重贴近生活实际和多学科综合,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摒弃非数学因素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本文从建立数学模型入手,简单介绍如何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作为一名教师就应当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生活,新课程呼唤生活化数学,让学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应用意识,培养学习创新意识。强调数学抽象(即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应用(即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结合,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是从书本到人生的,从狭隘到广阔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性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的学科,是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由于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要想使学生学好数学,必须让抽象的数学具体化、让枯燥的数学形象化,因此,数学课堂数学更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数学课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20.
朱谦友 《考试周刊》2012,(84):62-63
由于人们对数学认识的偏差,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人为地强化了逻辑的作用,而削弱、甚至抛弃了观察、归纳、直觉对学习数学的作用,忽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活动的过程,使得学生缺少足够的亲身体验.而数学固有的形式化抽象特征是影响和制约学生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借助图形计算器可以创设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过程到对象的完整过程的学习情境.正如波利亚所言:“抽象的道理很重要.但要用一切办法使它们能看得见、摸得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