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计算题中的表格主要是记录同一个反应的多组实验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解答有关问题。解答表格类计算题时应掌握以下几个问题。一、涉及题型1.反应中的固体为纯净物:①加热固体,记录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质量;②固体与溶液之间发生反应生成气体,记录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的气体质量关系,或记录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反应后总质量关系;③溶液与溶液之间发生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记录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的气体或沉淀质量关系,或记录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反应后总质  相似文献   

2.
针对启普发生器类装置无法实现一种固体与多种液体反应或者无法在反应前后对固体进行洗涤的问题,利用带n形弯管的改进型恒压漏斗、三角漏斗等仪器设计出可实现固体与多种液体连续反应制备气体的演示装置.对如何使用该演示装置进行了说明,同时以铝与冷水反应为例作进一步分析.该演示装置可以实现对固体的洗涤,还可以对气体进行收集、检验和实现尾气处理,操作简便、现象明显、绿色环保.  相似文献   

3.
正反应物间一对多的化学反应常有竞争.竞争反应是指由于物质反应能力不同,多反应按一定的顺序逐次进行.近年来,有关反应的竞争问题频频出现在各类考试当中,并逐步成为考试命题的热点,.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在解决涉及有竞争反应的问题时,总是思路不清,解题无从下手,甚至常会出现错误的结果.下面我就对此类问题进行总结,选析一些试题供大家参考.一、氧化还原中的竞争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间(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发生电子转移的反应,那么氧化剂得电子的能力愈强,还原剂失电子能力也愈强,则两强之间更易发生电子转移,该反应优  相似文献   

4.
一、抓质量守恒 题 有一包由C和Cu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与O2完全反应后生成了固体CuO和气体CO2,并测知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原固体混合物中C的质量分数是( )  相似文献   

5.
数轴作为重要的数学工具,把数与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简单、明了、直观.把数轴应用到化学上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求解化学习题时,同样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尤其是求解"变量反应"和"取值范围"等问题时,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例举几题.例1 18.4 g Na OH和Na HCO3固体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到250℃,充分反应后排出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6.6 g.试计算原混合物中Na OH的质量分数.解析:本题只知反应混合物的含量,如何判定谁过量呢?  相似文献   

6.
1 有固体无溶液参加的化学反应固体的颜色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1 反应物为固体、生成物中也有固体的反应(1)绿变黑Cu2 (OH) 2 CO3△ 2CuO +H2 O +CO2 ↑(2 )紫黑变黑2KMnO4△ K2 MnO4 +MnO2 +O2 ↑(3)黑变红2CuO +C 高温Cu +CO2 ↑(4 )蓝变白CuSO4 ·5H2 O △ CuSO4 +5H2 O1.2 反应物为固体和气体、生成物中有固体的反应(1)红变黑  2Cu +O2△ 2CuO(2 )红变白  4P +5O2点燃2P2 O5(3)银白变黑  3Fe +2O2点燃Fe3O42 固体完全与溶液间的反应2 .1 固体完全溶解于溶液…  相似文献   

7.
一、无机与有机的结合 例 气体A只含X、y两种短周期元素,X的原子序数大于Y的原子序数.B、D、E是中学化学中的常见气体.固体乙是一种复杂的化合物,是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F是目前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金属单质,F与C在高温下发生反应时可生成E和固体乙.各物质间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常见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设计的归类与反思在高中化学中"铜跟稀硝酸反应演示实验"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将此实验生成的气体颜色与铜和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颜色进行比较。实验设计的思路包括:防止生成的无色 NO 气体与空气接触;后续实验能说明 NO 与 O_2会很容易反应生成红棕色的 NO_2。实验现象:铜在稀硝酸中逐渐溶解,反应生成无色气体,此气体遇空气很快变成红棕色;反应速  相似文献   

9.
在错综复杂的化学变化中,如果能够抓住反应前后某些量保持不变,即"守恒"作为解题的依据,则往往就找到了解题的关键,常常可以简化解题步骤,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程度.下面举例说明,相信会对同学们有所启迪.一、妙用体积守恒在有的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即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守恒.例1把5.6g铁粉与硫粉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加热反应后,在其固体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产生0.1 mol气体,反应前硫粉的质量为()  相似文献   

10.
[题目]研钵里盛有白色固体,取少许置于试管中加热,固体逐渐消失.放出水蒸气和另外两种气体.试管内除管口有少量水珠外。没有任何残留物。取这种固体0.350克跟过量碱液反应,生成一种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这些气体正好和30.0ml 0.100mol/L H2SO4完全反应;另取该固体0.350克,跟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将这些气体通人过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0.400g。  相似文献   

11.
其基本原理是:选择的某种物质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但不与空气中的氮气及其他气体反应;利用氧气与该物质反应后生成固体物质,使密闭容器中气体减小,气体压强减小,根据进入的水的体积确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之一,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本实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嘏和探究欲,  相似文献   

12.
<正>一、干法制备物质的共性1.反应特征:利用固体与气体在共热或高温条件下反应,通常要求"无水无氧"的反应环境。2.产物可能的性质:常温下为气体或液体,易升华、易氧化、易吸水(或易潮解、易水解)。二、干法制备物质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1.当反应物或产物易氧化时,要求"无氧"环境。(1)"防氧化"的原因:(1)防止反应物与氧  相似文献   

13.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组成。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的选择是由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条件来决定。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的不同,初中化学中制取气体的反应有两种情况,与此时应,有两类气体的发生装置。气体发生装置如图1。该装置适用于反应物都为固体,反应需要加热,如实验室制取氧气。实际上,所有有关固体反应物加热的反应都可采用这种装置,但有时要稍加改装。如课本中碱式碳酸铜的受热分解,用木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等。使用这种装置制取气体应注意如下几点:①在固定试管时,应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以…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下列反应框图填空.已知B.D、E,L常温下为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D、E为单质,其他为化合物.A是一种淡黄色固体,C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F、G均能与L的水溶碴反应放出B.  相似文献   

15.
一、复习要求掌握实验室制取O2 、H2 、CO2 的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操作步骤、收集方法、注意事项及验满或验纯方法 .二、主要内容提示(一 )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与装置选择1 制取气体的思路 .制取气体的思路为 :①化学反应原理 ;②反应装置和收集方法 ;③检验气体方法 ;④实验步骤 ;⑤注意事项 .2 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 .根据、确定发生装置 .  初中化学实验中常见的两类反应装置如下表 :反应装置适用条件 加热固体或几种固体的混合物制取气体 .如制取O2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 (不需加热 )制取气体 .如制取H2 和CO2   3 气体收集装置…  相似文献   

16.
根据化学平衡理论,要达到某一化学平衡状态,初始时可以只加一定量的反应物或只加一定量的生成物,也可以同时加入一定量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要从已知的平衡状态求出初始状态时所加入物质间的数量关系,就要借助数学方法,结合化学知识,把化学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现从反应式前后气体物质分子数是否相等的角度来进行归类分析。有关这类问题的题目都与气体物质参加的可逆反应有关,以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是否相等可把这类问题分成两类:一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的反应;二是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的反应。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行各版本教材中,固体与气体的反应大多在敞口容器中进行,实验操作复杂,造成烟气挥发污染的问题,设计了“内燃负压”实验装置,实现固体在气体中的燃烧,并利用负压,产生喷泉现象,操作简单、环保,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关于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的演示实验 ,所有高中教材都只要求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氧气 ,而不要求检验化学反应中的另一种生成物———氢氧化钠 ,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能用酸碱指示剂检验出另一生物是NaOH不是更有利于教学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探讨。首先 ,我们仔细观察了过氧化钠和水在试管中反应的实验现象。发现二者反应并不像其他固体物质与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现象那样———固体消失后 ,产生的气泡很快消失 ,而是固体过氧化钠消失后 ,产生的气泡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气泡慢慢减少 ,如检验完放出的气体为氧气后…  相似文献   

19.
为了防止错判与误写复分解反应,本文对有关复分解反应的学习说三道四如下:"三"--即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对生成物所要求的三个条件.一是有沉淀析出;二是有气体放出;三是有水等难电离的物质生成.这三个条件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其复分解反应就能发生并趋于完成.例:(1)Na2CO3+Ca(OH)2=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固体参与化学反应的平衡移动3个试题的详解,探讨了固-气相化学反应中平衡移动对气体平均相对分子量的影响、固-固相反应中压强因素对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以及等效平衡模式处理固-气相化学反应中化学平衡问题的一般规律,有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起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