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叔同和鲁迅都是为了救国救民东渡日本,也都曾醉心于佛学且功底深厚。但是由于出身经历不同和由此产生的心态不同以及两人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别,二者终于沿着不同的道路走向各自的归宿。表面上看,李叔同的出家和鲁迅的入世是殊途,可在“生命欲”的制高点上,两位精神现象各异的大师却又同归于一。  相似文献   

2.
朱自清是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学者和作家。作为一位作家,他是以散文著名的。1935年,中国出版界编成一部重要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请鲁迅、胡适、周作人、郁达夫和朱自清等10多人编成。郁达夫编的《散文二集》里收入鲁迅、周作人等16家共131篇,周氏兄弟占81篇,选入朱自清的共7篇,居第3位,比冰心入选的还多1篇。可见朱氏在现代散文家中的地位。他的散文,尤其《背影》一篇,最为人称道。像我这样70岁左右的一代人,可以说没有不从教材上读过这篇散文的,要是一位教师,也就没有不教过这一篇的。我每读此篇,都深受感…  相似文献   

3.
1996年12月在中国文联第六届代表大会期间的一次晚会上,江主席演唱了《祖国颂》。这首歌是李叔同根据民间音调《老六板》填词而成的。在我国厂为流传的《送别》,是李叔同根据一首美国歌曲《梦见故乡和母亲》填词而成的。这些歌是20世纪初在我国形成的“学堂乐歌”的一部分,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主要编写者之一。李叔同原名文涛,字惜霜,号叔同。1880年10月23日生于天津,去年10月恰值他诞生120周年。他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是一代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他不仅精通诗词、金石、书法,而且在介绍西洋音乐、美术、话剧等方面也是先行者,在诸多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里要说的  相似文献   

4.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用“记念”一词,长期以来,不少人感到疑惑不解。我在校内许多次讲授这两篇佳作,常有一些学生向我提出疑问:“为什么鲁迅用‘记念’不用‘纪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在校外作鲁迅作品教学辅导讲座,有位前来听讲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我轻声说:“鲁迅将  相似文献   

5.
李叔同与鲁迅在20世纪中国百年文化进程中双双成为“泰斗”和“楷模”,但二人业绩同辉而人生选择殊异。尽管他们生命旅程同出一隅而分野南北,但都在以心、以血、以身、以命关怀着这个世界,用自己丰富充盈的一生为中国现代文化做出了贡献。两位文化巨人可谓心有灵犀,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6.
苗金德 《现代语文》2009,(9):102-104
我们读《呐喊·自序》,往往流于对《呐喊》这部小说的认识和理解,其实,可以扩而广之,它有助于我们读懂鲁迅的人生走向和追溯他之所以成为一代伟人的本源。鲁迅成为一代伟人,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就已初露端倪,这之后只是在垒高一个伟人的基座。因此笔者以为要认识鲁迅成为伟人的早期生活,《呐喊·自序》无疑是最好的范本,因为鲁迅本人已在有意无意地告诉我们,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向伟人并终而成为伟人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与死亡     
我常想,周家父子真是难做人、做人难:除了血缘,鲁迅几乎不是你们的家人。他的声誉,还有一代一代像我这样的外人,永远拿“鲁迅”这个名字打搅你们全家。扯远了。现在我来说我的话题——“鲁迅与死亡”。鲁迅先生病重那年,写了一篇随笔,叫做《死》。过了一个多月,他真的去世了。这篇质朴的随笔搁在今古所有谈论死亡的文学中,也是绝品,而其中遗嘱的最后两句,真不愧为堂堂鲁迅,拿去和世界上种种著名的墓志铭与临终之言比比看,可谓独领风骚。这两句话,我们早知道的,就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我的问题是:我们果然知道鲁迅先生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8.
曹操传     
鲁迅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的话,对我们今天研究儒法斗争的历史,重新评价曹操是深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9.
1883年12月旅居巴黎郊外的屠格涅夫,缠绵病榻中写下他最后一篇散文诗《我的树》,从而完成了《爱之路》这一曲辉煌的生命与艺术的绝唱。在近半年世纪之后,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以同样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在人生路上的忧愤和苦闷,这就是鲁迅和他清绝峻丽的散文诗集《野草》。屠格涅夫和鲁迅,这两位真诚的艺术家都以其独特而细致的内省记录了心灵探求的轨迹,但同样的人生忧郁和苦闷却由于他们的时代生活、世界观以及个性气质等方面的迥异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这就是《爱之路》与《野草》。  相似文献   

10.
《弟兄》在鲁迅众多的小说中最不受人关注,自1926年这篇小说发表到现在,关于它的评论不过区区四篇,而其中两篇极有见地之作还都是建国前的产物。这两篇评论都是极熟悉鲁迅先生的人写的,其一是许寿裳,其一是赵景深。这两个人虽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弟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弟兄》最终还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一个经典文本。但这只看到了文章的一个表层,其实文章在更深层面上贯彻了鲁迅一惯的思路,那就是"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而这种思路,就是鲁迅的多疑。  相似文献   

11.
1925年初秋,弘一法师(李叔同)因战事而滞留宁波七塔寺,应老友相邀,在夏衍先生住所小住几日。其间,弘一法师用餐时,享用的仅是一碗米饭、一道素菜和一杯白开水。有一回夏先生看在眼里,实在于心不忍,便说:“一碟腌萝卜,你就不觉得太咸吗?”“咸有咸的滋味。”弘一大师平静地回答。“不添茶叶,白开水就不嫌太淡吗?”“淡有淡的味道。”弘一大师淡淡一笑。夏先生有此一问,那是因为作为故交,他知道弘一大师年少时也曾是个风流倜傥的才子,也曾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后来,夏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写道:“在弘一法师的世界里,一切都好,百衲衣、…  相似文献   

12.
张琦云 《音乐世界》2010,(19):40-42
如果你还不知道武艺和陈翔是谁,那么你就Out了。在今年《快乐男声》的舞台上,这两个名字代表的是新一代偶像新势力。享受舞台,挥洒青春,这两个充满梦想的少年,即将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而这段旅程注定了两人不一般,不平凡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王启忠在《南京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撰文认为:《金瓶梅》对儒、道、佛三教基本采取的是整体性的排斥态度,这在中国古代小说文化史和宗教文化史上是一个新现象。《金瓶梅》以描写世情世态、裸露人欲为主旨,反对儒教,对佛道两教的活动虽作了大量描写,但总体上也持排斥态度。《金瓶梅》对宗教描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由禁俗绝俗向世俗化演变。其一表现在佛僧道士们本身难耐禁俗绝俗的煎熬。二是佛  相似文献   

14.
宋桂林 《老年教育》2008,(10):36-36
喜爱读书的我,常为读不到精彩文章而困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结识了《老年教育·长者家园》,并从此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年来,与《长者家园》朝夕相处,它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侣,一天不看便觉得失落。时下,在南京这座大都市里,《长者家园》已逐渐为更多的读者所熟悉,不仅老年人爱看,就连中青年人也爱看。这当然得益于编辑部所有人员的辛勤劳动和广大读者的精心呵护.  相似文献   

15.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川鲁迅这两部小说集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6.
张立霞 《小学语文》2009,(10):16-18
在中国的语文课堂上讲鲁迅、读鲁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让鲁迅进人小学语文教材,是我们教材编写者的夙愿。与鲁迅相关的课文,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主要有三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有的人》。这几篇课文是分散安排的,前两篇在教科书同一册次的不同单元,后一篇编排在另一册。在新课标实验教材中,则专门编写了“初识鲁迅”专题,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篇课文外,新编入了《一面》。  相似文献   

17.
吕爱军 《生活教育》2010,(12):47-48
读了丰子恺的《怀李叔同先生》,深有感触。李叔同,就是后来的弘一法师。他给学生上音乐课必早到,端坐在讲台上,铃响时,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下课铃响了,他立起来一鞠躬,表示散课。上课时,有一个人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吐痰在地板上,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两个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  相似文献   

18.
青春     
整体赏读优秀的作品能激励一代人,甚至是一个民族。塞缪尔·厄尔曼的《青春》就是这么一篇美文。这篇文章激励了二战后一代日本人,从普通民众到实业家,再到政府官员,都立志重建他们的家园。松下电器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几十年一直把《青春》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相似文献   

19.
有梦人生     
记得臧克家写下过这样一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如此说来,人生的大部分时间岂不就是为了两个字而活着———追梦。有时胡思乱想着:要是鲁迅、老舍这二位中的任何一位拿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么我就铁定不是第一人了,不像现在,还有机会……于是多了一个夸父追日般的人物。仰躺在青青草地上,脑海中浮现的是萧红的《火烧云》,即使此时是阳光灿烂的白日。下雨时,特别是下大雨时,本人精神尤为亢奋,跑到雨中一门心思想体会祥子当年的感受,嘴里还不忘嘀咕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一番“仪式”后开始寻思什么时候天晴,好让我尝尝烈日的“痛…  相似文献   

20.
《(呐喊)自序》是鲁迅先生为良己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而写的一篇序言,该文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完美的艺术价值。正如课文的“自读提示”所言,该文是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的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的。那么如何来把握这两点呢?教参是按鲁迅‘将亲疾”到“应索稿”的经历—一人手的,我认为这还不是最佳途径。通观全文,能同时反映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词有三个,它们是“(好)梦”、“寂寞”和“呐喊”;而《呐喊)的创作又与鲁迅的经历和思想发展直接相关。因此,我们不妨抓住这一重要信息,来换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