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胡辛人(1920—) 江苏东台人。1980年9月,上海集邮界的几位代表性人士各自收到一份开会通知,具名者是胡辛人和林醒民,开会地点在汉口路上海市卫生局。这是一次上海集邮史上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揭开了筹备成立上海市集邮协会的序幕。会议的主角胡辛人时任市卫生局党组副书记,由他主持成立的集邮协会在当时是建国以来级别最高的集邮团体,全国第一个省级邮协。上海市集邮协会的成立不仅是上海人民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集邮事业发展历程中的一件大事。  上海是中国集邮活动的发祥地之一,肩负发展中国集邮事业重任的邮电部邮票发…  相似文献   

2.
澳门邮票始发于1884年3月1日,而100多年的澳门邮票不乏浓厚的殖民色彩,直到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后,澳门邮票和集邮的面貌才焕然一新。在世纪之交举行的“上海·澳门集邮展览”上,澳门集邮家的展品,有助于上海邮迷进一步了解澳门的邮票与集邮。  相似文献   

3.
黄履中,1925年出生,浙江黄岩人。1968年开始集邮,主要收集解放区邮票(西北、东北、中南),兼集美国邮票。 上世纪末,有人在《上海集邮》撰文称老干部黄履中为“半路成才的集邮家”。的确如此,现年83岁的老黄与邮票结下情缘,完全出自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干部,他从未想到过集邮,他在“文革”中遭难,被两次抄家,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为纪念虹口集邮茶座创办25周年暨祝贺老集邮家屠松鉴百岁华诞·集邮85年,上海虹口区集邮协会于12月13日下午在虹口区工人文体活动中心举行座谈会,全国集邮联副会长王新中、生肖集邮研究会会长周治华分别为虹口集邮茶座25周年和屠松鉴先生百岁华诞寄来贺词和贺信。上海集邮界5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5.
水原明窗先生逝世已届十周年,《上海集邮》拟辟专栏以志纪念,我是水原先生生前挚友;张乐民先生望我写些水原先生事迹,从而激起我对水原先生的怀念。 1957年,水原先生以日本集邮家代表身份来上海访问,当时接待的是马任全先生、钟笑炉先生和我,陪同谈邮事。水原先生此次带来了一册《新中国邮票图鉴》,除纪特邮票之外,也有解放区邮票,这是水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国的集邮人数减少了许多。据报载2000年至2002年8月,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仅会员就减少了70万。会员少了,但“集邮家”和“专家”却多了起来。在与集邮界的朋友谈及此事时,多少能听到一些议论,他们对集邮家称谓的随意性和“专家”的泛滥颇有微词。凭心而论,真正的集邮家和专家多了不是什么坏事,多几个沈曾华、李曙光这样的集邮家,那是中国集邮的福气。因为他们的出现对集邮活动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邵林 《上海集邮》2004,(10):4-6
马任全(1908—1988)江苏常州人。他出身在一个工商业者的家庭里,从小接受实业救国的思想,在学时就与人合资开设大华实业社,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当上了顺昌石粉厂的经理。1931年开始集邮。最初几年,虽向邮局集邮处购买新票,向绿光邮票社购买旧票,还因征集产品样本而收到万余件海外来函,洗下外国邮票,可是邮识长进缓慢,还曾将买来的新票都洗去背胶。五年之后,他加入了以外国人为主的上海邮票会,通过选票簿交换或价购邮  相似文献   

8.
黄祥辉,1941年生,江西樟树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曾任华东师范大学教工集邮协会会长,现任上海市集邮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上海市职工集邮协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9.
桑弧(1916-2004)原籍浙江宁波,生于上海。本名李培林,笔名桑弧源自古诗“当年蓬矢桑弧意,岂为功名始读书。” 在举国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之际,我国著名电影编剧、导演桑弧老当益壮,隆重推出了献礼片《邮缘》,终于实现了他要在银幕上表现集邮活动的夙愿。这是桑弧和他的老搭档王炼(1925-)以及李亦中(1951-)初次合作的一部轻喜剧片。  相似文献   

10.
傅湘洲(1928- ),字有恒,祖籍上海。 他自幼酷爱集邮,少年时即投拜在邮学大师钟笑炉先生门下专习国邮传统研究,同时参加新光、甲戌、金竹、无锡四家邮会。16岁开始独立生活,在钟笑炉的扶持下从事邮商职业有年,1956年转业邮电部门,1982年从上海市邮票公司退休。  相似文献   

11.
最近,本刊收到不少读者来信,表示对极限集邮很感兴趣,同时也提出一些问题。我们将这些问题归纳了一下,对集邮家王泰来先生进行了一次专访,听听他对极限集邮的看法。王泰来先生是新中国极限集邮的同龄人。他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极限集邮起步的艰难岁月;饱尝了“文革”摧残极限集邮的伤痛;体验了70年代末期极限集邮复兴带来的愉悦;80年代中期又热忱地投入极限集邮的收集与研究中。其极限邮集《北京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极限明信片》在90年代的国家与世界邮展中均获较高奖项,中国的极限邮集走出国门参加世界邮展此为首例。此外,王先生还发表了多篇极限集邮研究的文章,在集邮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刘:王先生:您从什么时候开始搞极限集邮呢}能简单介绍一下中国早期极限集邮的情况吗?  相似文献   

12.
德国科隆地区法官、集邮家科依嫩(KIENEN)先生新年前夕,托朋友给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集邮协会捎来一批邮品,送给中航技会员。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和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等方面大力支持下,由高邮市政府筹建的中国集邮家博物馆,于2017年10月28日第八届中国邮文化节举办之际正式开馆。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创建,不仅在中国是首创,而且开了世界集邮史和博物馆建设史的先河,成为中国集邮文化设施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作为高邮市大力发展邮文化的拥趸者,我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集邮家博物馆的创建过程。  相似文献   

14.
赵玉岭  刘贻泽 《收藏》2009,(1):148-149
著名集邮家张包子俊(1902~1994年),又名张包善元,笔名御风、风、俊、怡素等,祖籍安徽歙县,出生于杭州。新光邮票会主要创始人之一,被称为“新光之母”。1981年起历任杭州集邮协会首任会长、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浙江省集邮协会名誉会长(图1)。  相似文献   

15.
2010年是世博年。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于5月1日隆重开幕。作为世博会东道主一员的上海集邮界,值此一年一度的上海集邮节举办之际,将今年上海集邮节的主题定为“集邮为世博添彩”。除了主会场活动搞得热热闹闹之外,各基层邮协和民间集邮组织举办的分会场活动也是搞得红红火火,他们以自己多年打造的集邮品牌,热情地配合这个主题,在分会场活动中做好世博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1月10日至13日,国际集邮联合会FIP在河南洛阳举办了集邮讲座。此次讲座共有包括FIP主席约瑟夫·沃尔夫先生在内的七名资深集邮专家进行授课,涉及内容涵盖FIP所有类别。由于授课专家水平高、内容广、形式新,中国的160多名集邮者反应非常好。  相似文献   

17.
为欢庆2000年上海集邮节,上海市集邮协会,市集邮总公司、《上海集邮》编辑部于2月20日起至2月29日止(以当地日戳为准),联合举办集邮知识有奖竞赛活动。这是上海集邮节系列活动之一。 集邮知识有奖竞赛试题刊登在《上海集邮》2000年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民政局原党委书记黄履中是一位老干部,在职时公务繁忙,1986年离休后继续担任市法学会顾问,市工商、民政、公安系统有关方面监督员,工作紧张,但他还是挤出大量业余时间参与集邮活动。用他的话说,邮票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见证,虽然只有方寸之地,但学问之深,浩瀚无边,集邮好。 黄履中集邮十分执著、认真,当成“正事”办。他原  相似文献   

19.
热烈祝贺     
《上海集邮》2001,(2):2-2
本刊讯 新世纪第一个集邮节——“2001年上海集邮节”将于3月5日在上海集邮大楼隆重开幕。这是进入新世纪市邮协举办的第一个上海集邮节,且适逢上海市集邮协会成立20周年和《上海集邮》创刊20周年,据悉,市邮协目前正在紧张筹备,计划举行  相似文献   

20.
“上海邮政要努力改变因各种原因造成的集邮低谷和扭曲的现状,推动上海集邮事业的持续发展,繁荣集邮文化,构建和谐社会。”这是王观锠会长于2月9日下午在上海市集邮协会,上海钟笑炉集邮基金会联袂召开的集邮先进表彰会上的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