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两年来台湾的"修宪"议题逐渐被炒热,有关"修宪"的主张也纷纷出笼,本届"立法院"最早提出"修宪案"的是民进党"立委"李俊俋,他在2013年提议废除"监察院",并于"立法院"增设"人权监察使",增设"国家审计委员会"等提案。目前"立法院"已经有11个成案的"修宪案"。不过和以前的"修宪"一样,本次国民党与民进党在"修宪"问题上的角力同样是一个充满利益算计的博弈过程。这也再次说明台湾政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历史悠久"且数目庞大的女性杂志,男性杂志可说是既"年轻"又"稚嫩".本文以哲学的"对立"概念为依据,将目前男性杂志文化定位中在文化价值取向上"物质"和"精神"的对立,文化视野中的"看"和"被看"的对立,文化消费语境中的"平民"和"精英"的对立,文化传播过程中"西化"和"本土化"的对立进行分析和论述,找出男性杂志文化定位中的成功之道和不足之处,以宏扬先进文化,明确男性杂志的文化传播责任,推动男性杂志健康蓬勃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孔子所谓"仁",是指"己"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乐"作为孔子的精神境界,与其对"仁"的强调和追求密切相关,是适宜地对待和处理"己"与"人"之间"利"的关系,从而获得的自由感,具有生存论意义上的审美性质。  相似文献   

4.
于璐 《新闻爱好者》2011,(10):115-116
本文从"座"与"台"的各自本义出发,分析各自的认知语义基础,然后对比分析二者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的例证,对其搭配情况做出解释,最后基于"座"与"台"的各自义项进行合理分析。座"座"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后起字,表示"坐位"或者"坐具"。中国古代最初是没有凳子、椅子之类的"垂足而坐"的坐具的,在较为远古的时代,我国古人都是用"席"的,也就是通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信息获取权"、"隐私权"、"知识产权"、"信息安全"、"职业伦理"5个信息伦理指标,对已颁布的19个地方性图书馆法律法规进行考察,分析各指标在地方图书馆法规中的体现,认为目前图书馆立法中尚未明确"信息获取权"的概念,同时存在"隐私权"内容单一、"知识产权"范围有限、"信息安全"内涵不足、"职业伦理"未受重视的问题,应在今后的图书馆立法中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在"华夷天下观"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亚洲"的概念。明末,利玛窦带来的世界地图,给国人了带来了"五洲"、"亚细亚"的观念,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渐渐被"中国"、"亚洲"、"世界"的世界秩序观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美术文化类图书出版浅议——以三联书店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说说当前国内美术图书的分类。从几家美术出版社的网站上可以看出,分类大致相同,只是有的分得全一些,有的简一些,有的更突出本社的强项和特点。比如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前三项是"设计类"、"连环画"、"明信片",其他依次是"美术画册"、"美术史论"、"绘画技法"、"图谱工具书"、"陶瓷、工艺美术"、"少儿美术"、"书法字帖"、"收藏、鉴赏、拍卖"、"摄影画册"、"摄影技法"、"摄影工具书"、"旅游读物"、"综合类"等,  相似文献   

8.
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威慑思想,其前提和关键是"备战"、"知兵"、"慎战",并以"伐谋"、"伐交"为主要手段,达到求"全"求"善"的目标,孙子的战略威慑思想是中国传统战略文化的精髓,对后世乃至当今军事战略思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2,(30):63-65
33大"大",象形字,本为人形,好似天地之间一位伸展四肢的人。古人在造"大小"之"大"时,煞费了一番心思,原因在于"大小"之"大"难以表示,最后不知哪位先辈认为人是万物之灵,远比天大、地大,于是用人形"大"来代表"大小"的"大"了。由"大小"之"大"引申为尊敬,如"大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出版,分"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那么"传统出版"传统在什么地方呢?"传统"之一是"纸","传统"之二是"B2B"。也就是说,传统出版以纸为基础,而纸质图书的销售离不开实体书店,所以,长期以来,传统出版社的目标市场是书店,而不是读者。因此,传统出版是一个"B2B"行业,而不是一个"B2C"行业。  相似文献   

11.
7月12日,武汉市档案馆举办主题为"走进档案馆"的首个"档案馆日"活动,并邀请9名拍客参加。武汉市档案馆主办的首个"档案馆日"以"走进档案馆"主题讲座拉开序幕。活动以"四展览"、"三中心"、"两专题片"、"两讲座"等为主要内容,以体现档案社会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档案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图象"都能改成"图像"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素兰 《编辑学报》2006,18(2):105-105
"图象"与"图像"这2个词常被作者混用、误用."图像"常被误为"图象",其原因有二:一是不了解"像"已被确认为规范字,还是沿用新的<简化字总表>发表以前的用法,即"象"作为"像"的简化字是规范字,而"像"是非规范字,故仍沿用"图象";二是有些编辑排版软件的字库中未设"图像"这一词,而设的是"图象".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一律把"图象"改为"图像",这也是不准确的,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图像"都可以代替"图象".要想区别"图像"与"图象",首先应注意"像"与"象"的不同用法.  相似文献   

13.
尹荣方 《文化遗产》2017,(1):105-110
《山海经》"青丘国"及"九尾狐"形象出于"东方苍龙"中的"尾宿",因"尾有九星";禹在治水之时遇"涂山氏女"与"九尾白狐"的传说,是禹"治水"始于"箕尾"之间的曲折传承;禹"治水"绝非地上现实的治水活动,其真相关乎古人的"度量天地";所谓的"涂山",本意为"度量之山";从《书·禹贡》禹"导山"的记载可知,禹的治水,关乎天上的"银河",是以二十八宿作为天球上的坐标,来明确银河在天上的起没行径,天上银河的起源之地,正是"尾箕"之间,这是禹"治水"之始,得以遇见"涂山氏女"、"九尾狐"并与之成婚生子的契机所在。  相似文献   

14.
最近,看了蒋泥关于老舍的评传。老舍,新文学史上"鲁郭茅巴老曹"六位大师之一,蒋泥从他的"出生"、"出道"、"情爱"、"创作"、"离乱"、"个性"、"地位"、"自杀"等入手,大致概括了老舍的一生与创作。本文谨就老舍与胡风的过往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丁海斌  吴晓菲 《档案》2014,(9):12-15
通过对"诏书"、"文书"、"起居注"、"典谟"、"文案"、"文籍"、"图籍"、"文簿"、"黄籍"、"簿书"、"簿籍"、"书牍"、"典册"、"案牍"等文档名词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可见,南北朝时期多数文档名词实现了出现次数和频率双增长,文档名词的特指性和文档范围内的通用性都有所增强。"文案"、"案牍"两词的出现,"诏书"、"文书"、"起居注"含义的渐趋固化和成熟,是这一时期文档名词发展演变的重要事件。南北朝时期的文档名词可划分为"书"、"文"、"籍"、"案"、"簿"、"牍"、"典"六大族类,它们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彳、彡、夕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2,(36):64-66
41彳42彡43夕41彳"行",甲骨文为(十字路口),象形字,以此表达道路通达。"彳"(读作chì斥),象形字。"彳"为"行"的省略形,是古人造字简约的结果。"彳"作部首时,常被人们称为"双人旁"或"双立人"。"彳"不单独"出门",  相似文献   

17.
简化字.前面说过,凡是《简化字总表》收录的简化字都是规范汉字.例如"书"、"笔"、"万"都是规范汉字,"害"、"肇"、"萬"是前三个字的繁体,属于不规范汉字,不再使用(翻印出版古籍、文物古迹、书法艺术作品除外).从1956年国家公布《汉字简化方案》起,汉字简化工作一直在进行着,到1964年以《简化字总表》的形式,将几批简化字加以归纳整理,发表出来.1986年又将《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并在《说明》中说:原《简化字总表》中的个别字,作了调整."叠"、"覆"、"像"、"囉",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因此,在第一表中删去了"迭[叠]"、"象[像]","复"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字[覆].在第二表"罗"字字头下删去繁体字[囉],"囉"依简化偏旁"罗"类推简化为"啰"."瞭"字读"liǎo"(了解)时,仍简作"了",读"liào"(瞭望)时作"瞭",不简作"了".在学习《简化字总表》时,应当注意这5个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报纸媒介中有关"富二代"的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定量的分析,证实或证伪各大报刊新闻报道对"富二代"的报道存在标签效应。研究发现,媒体更倾向于报道"富二代"有关生活方面新闻,为"富二代"贴上了"吸毒"、"飙车"、"炫富"、"犯罪"、"耍酷"、"相亲"等标签,营造出的"拟态现实"更多是对"富二代"形象的丑化。"富二代"一词也因此已经成为了一个撞击公众敏感神经的热门词汇,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公众情绪和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在网络上流行着一种新的被字句,如"被就业"、"被结婚"、"被失踪"、"被自杀"等,即"被+×"式的网络流行语。本文着重分析"被+×"与传统"被"字句在语法上的冲突,传统"被"字句只能接及物动词和部分心理认知动词,但是"被自杀"、"被结婚"、"被幸福"等词的产生,使"被+×"新结构有了不同于传统"被"字句的语法特征,解构了传统"被"字的用法和语法规则。  相似文献   

20.
范铮 《档案管理》2021,(1):107-109
"以通知印发通告"是否合理,学术界有颇多争议,此种发文形式虽然不违反《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规定,但从应用角度分析,由于直发"通告"与印发、转发"通告"的行文目的、行文方向和主送范围不同,印发、转发不应作为"通告"的发布形式。发布"通告"时,可以对"通告"的宣传贯彻执行一并提出要求,从而避免在"通告"执行过程中再制发"印发通告的通知"造成的行文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