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职高语文第四册《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此句中的“幸来”一词,课本无注,教参也无补充注释;经检阅有关选本亦不作注,看来是认为该词并非什么难以理解之词目,无需为之注释。就笔者亲闻,有关教师在讲授本篇课文时,当串讲至此句时,总是告诉学生,“幸来”的“幸”字是“幸亏、幸而”的意思。这怕是受教参译文的影响。教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一文中有一条注释,很值得商榷。原文是:“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后半句,编者是这样注释的:“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可,大约。许,上下,光景”。  相似文献   

3.
“黍”为何物江苏省涟水县时码中学朱锡义我们语文组集体备课时,发现课本中有一词的解释欠妥,特提出商榷。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第四册《核舟记》一文中第二段第一句是:“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这里的“八分有奇”,是指核舟从头到尾的长度,而“二黍许”无疑...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箬”和“篛”字一注,始见于人教版义务教材初中语文第一册《诗词五首》中的《渔歌子·张志和》一词,该页注⑧为:【箬(ruò)笠】箬叶编的斗笠。箬同“篛”。三年之后,同册教材除将该注改成“箬,同篛”外,其余则完全相同。此注侧重于注释“箬”,细研其隐含信息有三:其一是音为“ruò”,其二是义为“箬叶”,其三是字“箬”和“篛”相同,为异体字。善留意者,是不难发现这些的。然而,当该字在教材第三册《核舟记》中“篛篷覆之”句里出现时,对其注释却几次三番,变化不断。首先看1996年版P226注④:“[篛(ruò…  相似文献   

6.
2001年审查通过的初中语文第四册课本及教参在《核舟记》一文中,有几个词语是这样解释的:“船背”,课本中注释成“船顶”,教参178页又解作“上面”,并引用“动物的背向上”来证明。“稍夷”的“稍”字,课本中解作“很”。“舟尾横卧一楫”的“楫”,课本中注释成“船桨”,而教参174页中却将它翻译成了“橹”。对以上三个词语的解释,笔者持有疑义:其一,将“船背”解释成“船顶”,所谓“顶”,应该是船的最高处。核舟的最高处是覆盖在中间船舱上面的“箬篷”,而此篷是用箬竹做成的,能“题名其上”吗?况且还是近二十字的“题名”。教参上又将它解…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中《屈原列传》一文最后一句:“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课文注释将“楚日以削”解释成“楚国的领士一天比一天缩小。”这是不够准确的,其中“以”字也没有落实。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对“其船背稍夷”的注释为:“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无疑,编者把“船背”理解为“船顶”。我认为这是误解,应作“船底”解更为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满井游记》是一篇清新的山水小品文。文中在表现游人的欢快动作时,用了这样一句:“罍而歌者”。课文注释中对此句的解释是“拿着酒杯唱歌的”,把“罍”解释为“酒杯”,1990年出版的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对这句的翻译,与课文注释是相同的。笔者通过查证考古与文物方面的有关资料,认为课本和教参书对该句的注释与翻译有误。按课文注释及教参书中的意思,“罍”属于酒器无疑,而在古代,酒器按其作用可分为盛酒器和饮酒器两类,那么“罍”到底属这两类中的哪一类呢?  相似文献   

10.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韩愈《祭十二郎文》中“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句,课文对“其”字的注释是“语气助词,表示猜测”,可第三册《伶官传序》中“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中“其”的注释却是“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祭十二郎文》中“其能久存乎?”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第四册《卖柑者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将(?)外以惑愚瞽也?教材和其他一些有关资料对“惑愚瞽”的注释是:“欺骗蠢人和瞎子”。把“愚瞽”二字从课文中割裂开来,“愚”作“蠢人”解,是对的,“瞽”作“瞎子”解,也是对的。但把它和全句联系起来,这样注解就很值得研究了。如果按教材的注释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应为:你是想要炫耀外表的好看,来欺骗蠢人和瞎子吗?显然,这样的译文是经不起推敲的。“外表好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中有有一句“其船背稍夷”。教材的注释是:“船的顶面稍平。背,脊背。夷,平。”我认为“船背”应解作“船底”.其理由是:原文说“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意即“船背”比较平坦,所以就刻写名字在上面,还用了篆章。从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按“由总到分,由上到下”的顺序来写,即先写船头、船舱、船篷、船窗,再写到船尾、船底,最后总述全文。记叙井然有序,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再从王叔远赠送给明代艺术鉴赏家李日华的一枚核舟亦可得到证明。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记录了这件事。现抄录一段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新编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在注释《冯谖客孟尝君》中“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的“夫”字时,认为“夫”是“句中助词,没有意义”(见372页)。在该册第八单元的知识短文中又举此句作例,说明“‘夫’用在句中动词之后,起辅助动词以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显然也认为此句中的“夫”  相似文献   

14.
明·魏学《核舟记》一文,1982年选入初中语文第四册,而今新编选入初中语文第三册,课本所作注释,虽几经审订,但仍有所不当,兹呈拙见:(一)“〔径寸之木〕长一寸的木头。径,直。”该注训“径”为“直”,显然不当。“径”,虽可训“直”,但此“直”乃副词“...  相似文献   

15.
魏学洢的《核舟记》是初中语文的传统篇目,在我国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这是因它介绍了“核舟”这件举世奇珍的微雕艺术品。 文章第一段介绍王叔远高明的微雕技艺,交代他送给自己一只“核舟”;第二段介绍“核舟”的总体情况和16个字的对联;第三段作为重点,介绍船上雕刻的主要人物(苏轼、黄庭坚和佛印);第四段介绍船上的其他人物(二舟子);  相似文献   

16.
“府吏见丁宁”语出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孔雀东南飞》。教材对该句中“见”字作了如下注释:“见字用法,如‘见察’‘见恕’。”对此注释我认为并未达到注释的目的,是不妥的。首先,用来解释“见”字用法的词语学生并不理解。“见察”“见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课文对“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句的注释是“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教参译文也是“(宫人们)任何一处肌肤,任何一种姿态,都极尽娇艳美丽”。笔者对此注释和译文颇有异议。 一、注释和译文与该旬的下文意思相悖。 课文“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句中,充当主语的无疑是“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都是对主语“一肌一容”进行陈述的。“肌和容”如果是指宫女的“肌肤、姿容”,虽能和“尽态极妍”相搭配,译为“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五册《促织》:“因出己虫,纳比笼中”。各种资料对此句中的“比”字解释不一。课本的注释为“比笼,并放着的笼子”,而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却译作“比试的笼子”。另外,《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注释为“比赛用的笼子”;《中学古文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注释为“小而细密的笼子”。总括上述解释,“比”字释义有三种:一是“并放”意;二是“比试”、“比赛”意;三是“小而细密”意。那么,此句中的“比”究竟应作何解呢?要想弄清语境中一个词语的意义,应该从  相似文献   

19.
《核月记》(初四册)一文中关于“高可二黍许”的“黍”字,课文注释为黄米,“高可二黍许“即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我以为这是不确切的。 在一般情况下,把“黍”解释为黄米是无可争议的,但是在《核舟记》中作此解,就似乎欠妥了。前文作者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如果说舟长八分多,而它的高度只有两粒黄米左右,那就只能利用半爿桃核,雕一只没有棚的“舢板”了,而作者接着又说“中轩敞者为篛篷”。这就令人费解了。再者,舟长“八分有奇”,而高度只有两粒黄米高,无论从技术上还是从造型上都是无道理的。  相似文献   

20.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将新编高中第四册语文《 <孟子>二章》一课《思考和练习》第四题作了解答,把“万钟于我何加焉!”、“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两句中的“焉”字分别解为“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