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树 《新闻与写作》2002,(10):29-31
今年6月中旬,特大暴雨突然袭击陕西省南部。洪水肆虐造成陕西34个县区的500多万人受灾。其中不少孩子在洪水中失去了亲人。如何帮助这些孤儿,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陕西华商报迅速发起了“一加一”帮助孤儿活动:就是把在洪灾中失去双亲,或因为洪灾而成为单亲儿童的孩子们集结起来,在社会上帮他们找到好心人从而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为了更确切地了解孤儿们的情况,华商报随即派出了5路记者前往灾区逐个探访孤儿们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2.
(一)人们往往会在特殊情况下发现或认识到某些事物的特殊价值。地处陕南的安康市,15年间遭受两次特大洪灾,是广播电视音像资料在救灾援助和重建家园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在1983年的“7·31”洪灾中,“安康县广播局通过录音、电视、摄影等手段,记录了特大洪水起落的全过程。当洪水涌进县城后,记者们还冒着生命危险抢拍了公安干警组织、帮助群众撤离的场面,留下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摘自1983年9月19日第gO期《广播电视部简报略这份报送中央政治局常委及副总理级以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简报中,称其“充分发挥了广播电视这个现代化宣传…  相似文献   

3.
任虹 《云南档案》2007,(10):23-24
我的籍贯是陕西省子长县,但我从没有回去过,不知道那里是什么样.从小就听父亲说,子长县是用姑父的名字命名的.1 934年谢子长同共青团员史秀云(我的姑姑,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建人)结为革命伴侣.由于两人的结合,我的父亲也很早就成了“红小鬼“,给红军送情报、站岗、放哨;爷爷是个中医,给红军看病疗伤,他们的家庭因此被誉为“红军家庭“.……  相似文献   

4.
水漫南国     
今夏,中国南方,2000万人陷于洪患。其中以珠三角为甚。对于这场洪水,虽然媒体有200年一遇之说,但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副总工程师姚章明说,它的准确表述应是珠江流域发生大洪水,西江发生特大洪水。如果说,洪灾在珠三角是以“淹”的面目出现,在福建则突出了一个“断”字,一场  相似文献   

5.
任虹 《云南档案》2007,(5):23-24
我的籍贯是陕西省子长县,但我从没有回去过,不知道那里是什么样。从小就听父亲说,子长县是用姑父的名字命名的。1934年谢子长同共青团员史秀云(我的姑姑,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建人)结为革命伴侣。由于两人的结合,我的父亲也很早就成了“红小鬼”,给红军送情报、站岗、放哨;爷爷是个中医,给红军看病疗伤,  相似文献   

6.
在抗洪前线,他们个个是特殊的勇士。虽然他们不一定扛砂袋、背村民、用身体挡洪水、巡堤查险情,但是他们扛的是摄像机、背是摄影机、在洪水里举的是话筒、在堤上手中拿的是笔。 由于任务紧急,记者们出发前往往来不及跟家人打招呼,甚至连换洗衣服都没顾上带。在电视里大家都熟悉的一张张原本白净的面孔,日渐黑瘦。多少次想打个电话说声“保重”,但总是怕他们正在抓空打盹儿被我惊醒。他们很多是有妻儿老小的年轻人,我知道其中有位记者是独生子,父亲去世不久,老母拖着病腿行动艰难,还有个两岁多的幼女,家务重担都落在了妻子的肩上;另一位记者,八十多岁的老父重病在身,必须定期去医院取药、检查,无奈只好请邻居朋友帮忙。每位开赴第一线的记者,都克服了这样那样  相似文献   

7.
“这是我们美丽的家园,没有忧愁,再大的困难我们见过,从不低头。凝聚每份爱,点燃颗颗心,生命挽起生命让天长地久…”悠扬的歌声飘荡在姚安上空,鲜花簇拥的舞台下聚集了很多村民,他们那一张张黝黑质朴的脸上无不洋溢着幸福与温暖。  相似文献   

8.
8月初,一场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袭击了我省中南部地区。这次洪灾是继1963年洪水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我省遭受损失最大的一次自然灾害。 肆虐的洪水吓不倒英雄的燕赵儿女。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指挥下,全省数百万军民与洪魔展开了顽强的搏斗。作为省委机关报——河北日报的编辑、记  相似文献   

9.
正年近八旬的谭老太太,系汤河口镇大北沟村人。1991年6月,该村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经济损失相当严重,房屋倒塌,村庄被毁。在民政局的统一安排下,村民被分别迁移到平原各乡镇。谭老太太被安排到怀柔镇大中富乐村定居,由于当时时间紧,情况特殊,人居住的地方有了,但相关手续一直没有落实,据老人讲,曾向有关单位反映过这个情况,但没有任  相似文献   

10.
张敏  李德全 《声屏世界》2007,(11):60-60
从1992年开始,万载县双桥镇龙田村农民张包春在家里自费办起了“义务宣传广播站”。他十五年如一日,向附近村民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他们带去了致富信息。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有这样一位通讯员,他抓住他们村一个村民带领全家人从事加工业,致富后不忘乡亲,捐物修建校舍这个典型,及时进行了报道。然后在“三八”妇女节时,他又把这位村民的妻子树成了典型。平时不过当当帮手的妻子,成了开导、劝说落后的丈夫和公婆的“女状元”。“五四”时这位村民的儿子,一个刚从  相似文献   

12.
笔者的手头,有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1998年抗洪期间,3位军事记者与3个灾区失学儿童的合影。虽然好几年过去了,照片也有点发黄,但照片中他们的笑容依然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3月中旬,笔者带着这张留有历史印记的照片,往返奔波在江西九江永修县城和九江永北大堤下的钩璜村采访。善良淳朴的“老表”们,至今没有忘记当年解放军对他们的恩惠。解放军报特约记者陈汉忠、中央电视台驻南空记者站记者李国才和空军报特约记者李本钱,六年如一日资助吕茗芳姐弟的故事,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 洪水中结缘 1998年夏,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了长江流域。8月7日,江西九江长江干堤决口,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了  相似文献   

13.
"先救档案,再救嫁妆!"这是一个村民小组长面对泥石流吞噬他家房屋时做出的果断选择。就这一先一后之分,保全了全组村民的民生档案,而他的新楼房和女儿嫁妆却被洪水卷走了,留下的是他对女儿永远的愧疚。他就是陕西省紫阳县瓦庙镇新房村四组组长覃承信。  相似文献   

14.
新闻媒体和记者,对于浦西村的村民来说是陌生的。在他们印象中,最早的一次接触是在1984年前后,当时因该村盛产柑桔,有记者前来采访,尔后在当地的报纸上刊发了一篇“豆腐干”。这是该村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与新闻记者打交道。而前些时,小村庄里来了个“中央新闻采访团”,这个高规格的“采访团”给村民留下的却是沉重的记忆和深刻的教训———几个假冒的“中宣部司长”和“中央电视台记者”骗走了几个村民筹集的10万元血汗钱!(一)浦西村,隶属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郭溪镇。近两三年以来,基安山的南麓成了一片工地,基安山陵园在此…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6,(1)
重视通讯网络建设企业小报也能办得有声有色文边吉按:一张企业内部小报,每年有12万元的经费,日子好过多了。陕西省地矿局这个“娘家人”其所以不惜代价给“奶”吃,养活这个四开四版旬报,是因为它用得上,离不开。《陕西地质报》创办近10年来,有不少成功经验,其...  相似文献   

16.
洪水中,将军画出千里边关采访图 去年7月我在广州军区采访时,正赶上广西发生特大洪水。我当即赶往广西,随军区文国庆司令员与广西自治区书记赵富林乘驻桂空军直升飞机首次飞往梧州、桂平等地视察灾情。飞机在受灾地区上空盘旋,下边是一片汪洋。我让机组人员把我捆绑在飞机的仓门口,强顶气流的冲击,紧握着相机拍个不停,几百张照片真实地记录下了这场我国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灾,最先以新闻照片《梧州告急》《危难时刻》《洪水无情人有情》三个专题组照在解放军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十多家报纸刊出。当我在梧州找到被洪水重围的抗洪抢险指挥部见到总指挥广西军区胡军副司令员时(他也是广西中越边境排雷总指挥),他开玩笑说:“你不是要采访我们的排雷部队嘛!怎么被雷炸飞到这里了?”我说:“雷还没见着就被水冲来了。”这一夜,这位著名的法卡山战斗的指挥员与我从洪水谈到昔日那场反击战,从战场又谈到现在的雷场和商场,多少动人心  相似文献   

17.
打开电脑的搜索栏,敲击“海选”一词,铺天盖地的全是有关各类歌手大赛的文章,其中“海选”这个词语是每项赛事中必不可少的字眼。“海选”——这个近期在媒体出现几率较高的时髦名词,最早却出自朴实的农民兄弟之口,在1998年颁布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四条这样规定:“选举村民委员会,由本村享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像这样由村民直接提名并确定候选人的选举方式,被广大农民形象地称为“海选”,也就是说,村民们要像从大海捞取珍珠一样选择信任的人成为自己的领头人。这个本来用于村民选举领头人的词现在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8.
徐荣锋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47-I0048
近日,从正在贵州安顺举办的“东方红历史工程”图片展上传出一段佳话:一对居住在安顺的老地质队员夫妇在观看图片展时,在一张拍摄于47年前的老照片中发现了他们的身影,夫妇俩“现身说法”,让参观者真切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19.
1、“一官独用”的弊端说“看”重要,并非提倡“一官独用”——记者在现场观察时只用眼睛这个视觉器官去看就可以了。然而,出自有些同志手笔的稿件却说明,他们真的犯了“一官独用”的毛病。譬如,表现劳动场面,常常是“你看吧……”往下都是写作者在现场看到的东西,一“看”就让人家“看”好几张稿纸。“一官独用”有时还表现为现场观察者只用耳朵这个听觉器官去听。譬如,报道音乐会,常常是“你听吧……”往下都是写作者在现场听到的音响,一“听”就让人家“听”好几百字。如此采写报道,起码有两点不足:  相似文献   

20.
2006年4月底至5月初,我和一个同学到昆明市五华区的郊区沙朗白族乡的一个自然村里做一项关于“大众媒体与少数民族精神生活”的调查。问卷中有一个开放式问题“你家哪年买的电视机”,我遇到两位村民都回忆说“大概就是看《霍元甲》那年吧。”当然我不能单就这两个村民的答案推论说《霍元甲》这部电视剧成为了这个村一部分村民形成集体记忆的工具,但我想这也许是他们与电视结下的一段奇缘吧。这个经历直接触发了我对电视与集体记忆的兴趣。能力所限,我将就看电视的方式及活动与集体记忆的关系这一剖面展开探索性的讨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