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按照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利用已有专业优势,以校企共同育人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按照"二双""六共""一交替""一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探索并实践了现代学徒制,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实施了工学交替、理实融合的教学模式,校企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完善了人才培养制度与标准,建立了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推广现代学徒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正>人们追捧"特长班"的真正原因,是由大赛衍生出来的非常的功利。因而"特长班"虽小,却在学校占据着中心位置,一切为大赛开绿灯。而"特长班"也往往异化为加班加点的"另类班"、专攻一点(项)技能的"畸形班"。其实,职业教育是以"技能大赛""创新大赛"为平台向社会集中展现专业技能的科学含量、经济功能、美学价值和创新智慧,大赛教育要实现面  相似文献   

3.
带薪实习是一种由政府、高校、社会和学生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教育模式,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和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建构行之有效的带薪实习项目,就是要建立"政府引导、学校主导、社会协同、学生参与"的多元主体参与协同机制,并对项目的计划、执行、培训、考核、总结等环节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张謇的职教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张謇的"首重道德,次则学术""教育以生计为先""知行并进"等教育思想仍熠熠生辉,光照千秋,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现代意蕴。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所在地海门是张謇故乡,学校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宝贵财富,大力实施"弘謇教育",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现代职业人。  相似文献   

5.
居珈璇 《职教通讯》2017,(23):45-46
针对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积极实施"多元育人"教学模式,建立以"公司制"为平台的职业素质培养工程,推行职业素养"护照"和素质拓展学分制度,发挥好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和企业师傅"师导生创"的引导作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建立"大国工匠"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正>学校前身为格萨尔拉康小学(始建于1953年,是西藏和平解放后建立的西藏第二所现代学校),自1960年独立办学以来,已走过了59年的峥嵘岁月。自建校以来,学校一直秉承"全面发展打基础,发挥特长育英才"的培养模式。德育教育贯穿特色活动。"校园开放日",探索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西藏首家"国际生态学校"共建;"高三毕业班成人礼";"班主任节"走红毯仪式;藏文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及送教下乡活动;"德育赛课";"阳光公益""五名"("名生社团""名师社团""名班志愿""名团共  相似文献   

7.
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现实压力,急需新的应对策略。职业院校必须从职业教育鲜明的培养方向、职教学生特定的学习任务和现代企业独特的管理模式出发,精准定位增强学生职业素养这个目标,坚守"校企生"三主体协同育人,努力探索适合职教学生特点的企业化管理模式,以"学校即企业、班级即车间、学生即职员"的管理来达成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8.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企业、学生共同参与的"三元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准员工,在入学之前学校、企业、学生就签订"三方协议",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发展方向。校企合作共建育人平台,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设置课程,实行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导师"制,校企共同完成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北关小学是一所具有58年校史的首批省级示范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68人,学生2685人。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和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从整体上进入了内涵发展的全新阶段。为了适应教育形势,走出一条教学育人的新路子,我们紧紧围绕以"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为宗旨,以"基础扎实、特长明显、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可持续发展"为育人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形成办学特色。一、程序化管理有特色1、全员参与。从管理与业务相辅相承的角度考虑,我们认真落实"一岗双责制"。每位教职员工根据聘任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丰富育人载体,积极实施第二课堂项目化管理,切实提升职业学校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校第二课堂项目化管理由项目化管理委员会统一组织,有专项能力和特长的教师参与管理和实施,各专业积极进行项目创新,以社团为载体,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按项目开展系统化、系列化活动。通过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