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南 《湖北档案》2008,(4):45-47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至今陈列着一幅价值连城的状元卷,这就是明朝万历26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它是中国近1300年科举考试历史上唯一尚存的状元卷,为国家一级文物,青州博物馆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2.
我国科举制度自隋朝中期创立到清朝末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的历史,是历代封建王朝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主要途径.状元是中国科举宝塔的顶尖人物,是通过殿试取得的进士科的第一名.我国历史上有姓名可考的文状元有606人,但这些状元的殿试卷却由于朝代更迭、战火连绵、自然灾害等原因,均已佚失.现存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明万历状元赵秉忠殿试卷是留存下来的唯一的一张状元卷.故宫博物院专家鉴定后认为,赵秉忠殿试卷填补了我国故宫宫廷档案的空白,是目前我们国家发现的仅有的一份殿试卷真迹.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陈列着一幅价值连城的“状元卷”,它是明朝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这份卷子是中国近1300年科举考试史上唯一尚存的状元卷,是国家一级文物,更是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4.
殿试是清代科举体系内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读卷官将开展阅卷工作,并将其中优秀的10份试卷列入荐卷内,其名次等待皇帝的最终裁决。在这些殿试试卷判定过程中,读卷官会以圈、尖、点、直、叉等标识符号在试卷上标注以别优劣,并在"弥封官关防印"边上写下他们拟定的名次。由此可见,清代殿试阅卷的标识符号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也是清代科举阅卷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殿试是清代科举体系内最高级别的考试。殿试结束后,读卷官将开展阅卷工作,并将其中优秀的10份试卷列入荐卷内,其名次等待皇帝的最终裁决。在这些殿试试卷判定过程中,读卷官会以圈、尖、点、直、叉等标识符号在试卷上标注以别优劣,并在"弥封官关防印"边上写下他们拟定的名次。由此可见,清代殿试阅卷的标识符号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也是清代科举阅卷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正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乾隆十九年(1754年)纪昀殿试卷。原件尺寸47.8×13.5cm,经折装。首页题:"应殿试举人臣纪昀。"次页题:"应殿试举人臣纪昀,年三十一岁,系直隶河间府献县人,由原廪膳生应乾隆十二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乾隆十九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谨将三代脚色并所习经书开具于后:一、三代:曾祖钰未仕故,祖天申未仕故,父容舒仕存。一、习《书经》。"第三页空白。第四页题:"第二甲第四名,拟七。"第五页始为正文。每页12行,每行22字。正文末尾  相似文献   

7.
周弘祖,湖广麻城(今湖北麻城)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进士,曾任吉安推官,徵授御史;出任督管屯田、马政事务,隆庆时迁福建提学副使,后为高拱所妒,贬为安顺判官,迁广平推官。万历中,迁南京光禄卿,后因事免官,事  相似文献   

8.
李遵厚 《湖北档案》2016,(11):40-42
我收藏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湖北文普通中学堂的两份考试卷.两份试卷分别为二年级的地理学科和三年级的算学学科,均出自一个叫张慕龄的同学.试卷用纸系宣纸,呈奏折形式,每折长7寸2分,宽3寸2分,共10折,全卷有3尺2寸的卷面.首折为卷头,上印着“文普通中学堂”排头,分别有石印有科目,学生姓名、年级,第××名等栏目.并盖有朱文满汉各半“湖北文普通中学堂关防”字样.  相似文献   

9.
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物,科举起始于隋朝。状元又称状头,是数以万计举子的代表。唐载初元年(公元689年)首创殿试,把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以后逐渐得以习用。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刘春霖。前后  相似文献   

10.
《浪迹丛谈》十一卷《浪迹二谈》八卷 《浪迹三谈》六卷 梁章钜 梁章钜,字闳中,又字茝林,晚号退庵。福州人。乾隆四十年(1775)生,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年七十五岁。嘉庆七年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军机章京,礼部员外郎,湖北荆州知府,江苏、  相似文献   

11.
李国荣 《历史档案》1998,(2):130-131,136
清沿明制,科场之誊录,只限于乡试和会试,作为最初一级的童试和最高一级的殿试,其试卷则不誊抄,考官直接评阅原卷。于是,在这两级科考中,特别是殿廷考试,逐渐形成了不管文章好坏,单看字体端指与否的评卷标准。这便是人们指斥的清代殿试中极不正常的“抑文重字”之弊。殿试重楷法,缘于翰林之选。有清一代,“朝廷重视翰林,而取之之道以楷法,文之工拙弗计也。”①翰林宫为清华之极选,专掌论撰文史之事,例由殿试录取后的进士补授。对这一天下土子仰望的职位,其选用却只重指法,而忽视章法。史载:“新进士殿试用大卷,朝考用白折…  相似文献   

12.
理藩院清代官署名。掌内外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及四川土司等地区的少数民族事务,咸丰十一年(1861)前并办理与俄罗斯、廓尔喀等国的交涉、通商及其入贡事宜。崇德元年(1636)七月初设“蒙古衙门”,三年六月更名理藩院,置承政、左右参政以及副理事官、启心郎等官,制同六部。顺治元年(1644)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副理事官为员外郎,并增设堂主事、校正汉文官、司务、副使、笔帖式等职。顺治十六年(1659)改属礼部,以“礼部尚书衔掌理藩院事”、“礼部侍郎衔协理理藩院事”。顺治十八年(1661)复定理藩院官制体统与六部同,尚书入议政之列,位在工部之后,并置录  相似文献   

13.
多彩状元     
女状元傅善祥这在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太平天国三年(1853年)九月,洪秀全决定科举增开女科,金陵傅善祥参加考试命中,殿试时,她以反对男尊女卑的立论和敢于批判千古圣人的勇气,使洪秀全大加赞赏,取为天朝女科状元。  相似文献   

14.
姚吉成 《兰台世界》2016,(20):137-141
赵尔巽等《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三《游百川传》记载较简略。对照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文移和游百川奏折发现,传记中有三处错误:"六年,迁御史,巡西城。""寻以忧归,服除补官,迁给事中。"两处是事件与时间不符,"还京,以仓廒被火,罢归。"一处是事件与事实不符。对三处错误记载进行了辩正与更正。  相似文献   

15.
王清原 《图书馆学刊》2006,28(6):F0002-F0002
辽宁省图书馆藏有李鸿章未刊函稿一批,已装为卷轴,轴长1100厘米,高29.2厘米,由彩笺四十三叶装裱而成,凡二十六札。卷内钤有印章六枚:一为“鸿章”白文方印,钤于卷首李氏题诗末;二为“肃毅伯章”朱文,“清宫太保”白文两方印,钤于卷尾题跋末;三则因此卷曾经日本人稻叶岩吉收藏,故卷首钤有“君山精玩”朱文方印,第二十六函末又有“稻叶岩吉”白文,“君山”朱文两方印。  相似文献   

16.
收录王艮诗文最全之本,刊印于明万历三十四年,此后王艮后人及门人弟子不断增补,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天启元年叶凤仪蠲资雕印《疏传合编》二卷,后附六卷本《心斋先生全集》,与年谱、诗文集并行于世。由于传世本王艮集均是在万历三十四年原本基础上增订,因此出现了各卷卷端著录不同的情况,这也反映出王艮集的结集成书过程。  相似文献   

17.
《集古印谱》五卷,明甘晹摹印,版格、释文墨刷,万历二十四年朱钤印文本。卷前有徐通、孙旭、汪廷讷三人序文及甘氏自序,次《集古印谱凡例》,次朱刷《秦传国玺制》一文,并附木版摹刻相传秦巨玺三方。卷一收秦汉小玺和历代官印,末附印钮、铜虎符图式;卷二至卷五收历代私印,依四声韵分排前后,末附“子孙日利、单字、象形等印”、“唐、宋、近代印”及“自制印”。每半叶横列印二排,收印二至六方不等,印文下注明钮制和释文。此本内界格纵横线,呈现有不规则弯曲现象,释文文字大小相间,排字参差不齐,且同一版框本无错动迹象,而界格内释文则有错动叠印与否之别,非逐格分次刷印释文  相似文献   

18.
“胡氏印存残帙”,经折装一册,高33.1cm,宽17cm,印蜕粘贴本,单面,每面二、三、六印不等,计二十面,收印七十六方。各印大概以印面大小为序,朱文、白文错杂。为大兴傅氏旧藏,其装祯仍存傅氏旧式,以花绫衬底,红木为框,前镌“胡氏印存残帙”篆文六字,直书;后镌“华延年室鉴藏”楷书六字,横书。卷前正书“胡氏印存残裹”,分两行。  相似文献   

19.
《远西奇器图说录最》(三卷)(常简称《奇器图说》),由德国传教士邓玉函(Johann Terrenz,1576~1630)口译,王徵(1571~1644)笔述并绘图,明天启七年(1627)刻于扬州;《诸器图说》(一卷),王徵著,初刻于天启六年(1626)。后两书合刊,有多种版本行世。  相似文献   

20.
唐代历史编辑令狐德棻 令狐德棻(公元583—666),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祖籍敦煌,父亲令狐熙是隋朝鸣胪少卿。德棻是唐初史学家,也是个出色的史学编辑。隋末,淮安王神通据太平宫,自称总管,以德棻为记室参军。唐高祖入关后他即事唐,为大丞相府记室。武德元年(618)三十五岁时转为起居舍入,五年,迁秘书丞。贞观六年(632)四十九岁时迁礼部侍郎。十五年,转太子右庶子。十八年为雅州刺史。永徽元年(650)六十七岁时为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后迁太常卿。永徽四年迁国子监祭酒,兼崇贤馆学士。龙朔二年(662)加金紫光禄大夫。乾封元年(666)卒于家。时年八十四岁。谥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