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铸引火烧身一月风暴初起 1966年底,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一伙加紧了向上海市委夺权的步伐,夺权与反夺权的斗争激烈地进行着.1967年元旦社论发表后,夺权的狂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处于这场斗争漩涡中心的我和荻秋同志心急如焚,可又力不从心,难挽狂澜.面对这种从未经历过的危急情况,我和荻秋同志商量,决定向中央汇报,向中央求援.1967年1月3日,我挂通陶铸同志的电话,向他汇报了上海局势紧急的情况,倾诉了内心苦衷,请求中央的支持和帮助.陶铸同志听完之后急切地问我:"你们能坚持一个星期吗?最好能坚持两个星期!"他在电话中对我又加重语气说:"总之一句话,坚持就是胜利!"  相似文献   

2.
2001年秋新课程标准在南宁市全面实施.初中数学教材刚开始几年用北师大版,接着改用人教版,近三年用新修订后的人教版,这三套教材我都亲自教了一遍.我想用我九年践行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教材"空间与图形"编排的优劣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夏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热的季节,可在湖南长沙这个"火炉"城市,"秋老虎"可比夏天热得多。这几天,我可真尝到了"秋老  相似文献   

4.
语言"专家"     
甲:(抱拳作揖)你好!一日不见,如三 秋兮。 乙:嗬!说大白话就行。酸不溜丢的,我 听着别扭。 甲:嘿,不瞒您说,我最近正在下功夫 研究语言哪。到现在也算是个"语言专家" 了! (双手叉腰,腆着肚子,做得意状。) 乙:你这是上嘴唇贴着天,下嘴唇够着 地,好大的口气!我看你是"开水泡黄豆",有  相似文献   

5.
1991年秋,导师卢乐珍教授为了让我这个刚刚进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快些进步,在开列了一系列必读书目之外,还特别叮嘱:"要定期去图书室阅读专业期刊,丰富信息,扩展思路."就这样,《幼儿教育》杂志走进了我的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6.
<闲吟集>假名序文中的"秋萤"一词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一般认为此处的"秋萤"在和歌中只是一个特例,是原本属于中国汉诗的题材.那么"萤"在日本文学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本文从和歌与汉文学的角度,并结合中国文学中"萤"的形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季节名词"秋"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节名词"秋"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常用词,基本词.它作为反映自然现象的名词符号,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它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人们对时间的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和自身的生存方式,具有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涵义,它的词义的引申及其词系的派生,蕴含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本文试从名词"秋"的形成发展来揭示它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安阳师范学院作为新的本科院校,2000年秋计算机科学系开始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我校通过制定和完善本科教学的有关教学文件以及相应的教学制度和教学策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本文拟从本科教学的"教"与"学"两方面,谈谈个人的一点见解.  相似文献   

9.
人教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一文(第42页)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第一年秋,农业获得大丰收,产量比上年增产六倍多.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舒缓、轻柔的音乐,学生们正在学习《钱塘湖春行》.通过朗读和赏析,学生们体会到这首诗通过对水、云、莺、燕、花、草等典型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早春时节西湖的蓬勃春意.我顺势引导学生们闭上眼睛想像:在你眼前呈现出怎样的景象--学生们闭上了眼睛,在音乐的伴奏下,那神情犹如一个个引马缓行,沉醉于旖旎春色的游者……我适时引导学生,这首诗之所以让大家如此入情入境,在于诗中抓住了典型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引导学生分析"浅草才能没马蹄"表现了春草的勃勃生机,是春天"草"的特征.引领学生通过诗文集、文曲星等查找出能突出其他季节"草"的特征的诗句,学生们查找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初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夏季)、"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秋季)、"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冬季)等诗句.  相似文献   

11.
一、活动设计要有实践主题 1.关注与教材相关的问题 笔者在近10年的科学教学中,十分关注如何将教材内容延伸到课外实践活动中.如三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要求学生通过观察,认识秋天的自然界,教材建议学生的观察对象为大树和树叶.我在设计此活动时,结合三年级孩子活泼好动、喜爱涂鸦的特点,设计了"听秋"拓印树叶竞赛的活动.这个活动要经历走进大自然、捡拾树叶、观察叶脉、涂色、拓印等几个步骤.在课堂上,学生细心地抚平树叶,仔细地观察那一条条叶脉,用小毛笔细心地涂匀水彩,再轻轻地印在白纸上,将其压平,最后揭下树叶,一张拓叶作品就做好了.  相似文献   

12.
翻阅以往参考书对于《故都的秋》一文的解析,多将其主旨定为了"悲秋"。但我通过反复阅读文章,分析作者的情感,在作者细腻的文笔下认为他其实更想要表达的是对北平"秋"之偏爱。我认为本篇课文,很好的诠释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一诗句。文章看似像一篇悲秋之作,实则是一篇喜秋之作,非悲却喜。本文分别从他笔下北平独特的"秋"味、惬意的"秋"意、奇特的"秋"景三处,看出他心中对北国的秋的"偏爱",以及笔者从文章中获得了乐观的人生启示。  相似文献   

13.
在叮当说话还不利索的时候,我就常常看见他有时蹲在地上,专注地对着一群忙碌的蚂蚁自言自语:有时仰望头顶掠过的大雁,惊奇地发出一串谁也听不懂的话语。后来会说话了,我就发现叮当小小的脑袋里怎么会有那么多我部无法想像的故事,他会对秋风吹落的树叶说:"大树下雨了",看到一大一小的两只小松鼠会说:"妈妈和DANIEL拉手回家。"我惊讶他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想来想去觉得是图书馆的STORYTIME(故事时间)让他的小脑袋会有那么多故事的。  相似文献   

14.
我一直以为在稿纸上画下一个"秋"字,就有萧索的秋风吹过,落叶纷纷布满我的视野.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是贾岛生活过的诗情婉转的都城,秋风只在千年前将轻愁悄然拂上他的心头.……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女性文学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在涌现出大量女性作家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女性诗人结社现象.本文通过对"秋红吟社"以及明清之际女性创作群体的考证,展示女性诗社的发展和特点,并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不仅反映出女性文学在明清之际的繁荣、满汉文化的交流、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秋红吟社"在这个繁荣中的标志性意义,同时,也反映了长久以来的男性权威对女性生活及女性文学创作的约束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净恩 《职业技术》2005,(7):30-32
每次采访前,我都有为采访对象"画像"的习惯.当然,这只是根据事先掌握的一些基本情况,在脑子里来一番不用纸笔的创作.每回"画"完像,待见到采访对象之后,我又习惯性地在心中暗自进行比较.有些时候,我"画"得挺准,便觉得采访也顺利、容易了许多.有些时候,则会沮丧地发现"画中人"与现实差得很远,每逢这时,难免就要调整采访计划了.采访莫言迟(化名)这一次,我就又把像"画"错了.  相似文献   

17.
"她"为什么是"笑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抄<祝福>中原文: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我问你: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 "我么?……" "你呀.我想:这总是你自己愿意了,不 然……." "阿阿,你不知道他力气多么大呀." "我不信.我不信你这么大的力气,真会拗他不过.你后来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说他力气大."  相似文献   

18.
座位"风波"     
第三节课,我刚走进教室,耳边一阵喧哗.扫视一遍,在几个学生的目光"导引"下,我发现"情况":第四排一张课桌边居然坐着三个学生. 此时,全班学生都把目光投向我,似乎在等待我处理.是来一招"快刀斩乱麻",还是视而不见?沉默片刻之后,我淡然地说:"同学之间发生的事,你们可以自己解决嘛."接着,我若无其事地开始上课.不知啥时,那张桌子又是"两人世界"了.我想矛盾解决了,定有一人作出了让步,值得嘉奖.  相似文献   

19.
"球形"姥姥     
说起我姥姥,我可是能滔滔不绝地说上那么一阵子.人们都说出了名的人要是有多种才能,这叫"球形"人才.而我姥姥就是这样的人,我管她叫"球形"姥姥.因为我姥姥也可算是个有多种才能的人.她不但有"三瘾",还有"三绝"呢.……  相似文献   

20.
一次教研课,我上的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前我查阅了厚厚的资料,摘录了大量的笔记.上课时,我旁征博引,口若悬河,学生也听得入了迷.课后,我等来的"赞美"却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我的听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而我上的是"一堂精彩的高中语文课",他们能听得懂吗?他们能理解多少?他们是被我教"明白"了还是被我教"糊涂"了?学生的回答果然是:"这么一首看似简单的诗歌里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啊!"显然,我把他们教"糊涂"了--他们已经不是以小学生的身份学习古诗了,而是即将入门的"古诗研究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