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呼唤本真:论劳伦斯小说中的原始主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原始主义是劳伦斯的小说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他对自然的崇尚、对血性意识的张扬以及对非主流文化的迷恋.劳伦斯的主要作品<恋爱中的女人>、<儿子与情人>和<羽蛇>表明,他的原始主义的本质是对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也是对人类再生之路的探寻.  相似文献   

2.
梁娟 《文教资料》2009,(18):149-151
英国作家戴·赫·劳伦斯(David Herbert Lawrence)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他大部分小说,以犀利的文笔,揭露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矛盾和问题:以缠绵的语言,为现代人找到了一条新生的道路--男女两性之间的和谐相处.但是,他的另一类描写"异域"的小说,也同样值得人们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劳伦斯的传记以及他的印第安人题材小说<羽蛇>,对劳伦斯进行彻底"脱魅",还原一个真实的劳伦斯.笔者认为,劳伦斯是一个矛盾复杂的、始终处于"半路上"的人,他始终在逃离英国与回到英国之间游离.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话语和批评方法正日趋成熟.本文旨在采用生态批评视角,重新审视D.H.劳伦斯的<蛇>中体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征服、统治自然观"与"生态整体观"两个方面,探索<蛇>中蕴涵的生态思想和劳伦斯对人类生存前景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D.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是典型的"劳伦斯式小说",体现了劳伦斯对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探索和追求,涵盖了劳伦斯小说中普遍存在的因素:救世主题、对现代人心理问题的探索、多样化的叙述技巧、独一无二的语体和丰富多彩的意象运用等.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首蛇身"形象的大量存在使蛇(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表象"。 通过对蛇的形象和起源的分析,发现"人首蛇身"形象的形成和演变,体现的原始人类的精神。从而认识到 在原始思维的内在结构中蛇的形象占有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D.H.劳伦斯的小说通过最常见的题材,巧妙地将传统的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结合起来,并借颜色、味道等形象载体体现其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象征意味。以劳伦斯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叙事模式的考察和分析,阐述劳伦斯小说《菊馨》中蒙太奇叙事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子响 《文教资料》2006,(25):47-49
本文援引了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结合笔者的观感,对徐小斌的小说《羽蛇》作了心灵层次的阐释。根据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神话原型,详细分析了小说主人公羽的内心世界和无意识经历。从受众的角度,给予《羽蛇》新的解读和内涵。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英语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劳伦斯的作品广被世界文坛重视。《盲人》这部小说展现出劳伦斯对"交流"的看法,通过外部描写表达人物内心的挣扎。它体现出劳伦斯对两性关系的探讨以及朋友之间矛盾的探索。试图通过分析两组人物在彼此交往时产生的困惑,探讨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说明小说中的三位主要人物都是"盲人"。他们不能看清自身的缺陷,也无法平衡与爱人和朋友的关系。他们都在黑暗的世界中不懈探索,最终在心灵上得到一定的治愈。  相似文献   

9.
劳伦斯在创作的第三阶段和最后一个阶段所写的小说当中,经常将自己置于其作品中充当原始性以及无意识的代言人,甚至很多人在他这两个阶段的小说当中读出明显的帝国主义情结,认为劳伦斯是一个鼓吹集权和支持纳粹统治的人。本文通过对劳伦斯后期两个阶段小说的分析,认为劳伦斯是一个关心人类终极意义的作家,在是否走向集权和纳粹的路上,他并没有变节。劳伦斯通过对领袖和原始宗教问题的探索,突出反应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层关切。  相似文献   

10.
D.H.劳伦斯认为所有的艺术实质上都是象征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反复出现的"森林"意象,体现了劳伦斯写作中的象征主义手法。本文将以"森林"意象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包括古老阴郁的森林形象、绿色的森林象征、伊甸园的隐喻,以及森林作为人体本身的喻体。  相似文献   

11.
从“美是整生”的生态美学理论视角对劳伦斯的小说《袋鼠》进行探析.《袋鼠》记录了其旅居澳大利亚时期的心路历程,小说对澳大利亚美丽而原始的自然生态、动荡纷争的社会生态和漠然、从众与迷惘的精神生态的真实书写,体现了劳伦斯对生态文明社会的探索与反思;揭示了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应该是自然生态美丽、社会生态和谐、精神生态平衡从而达到整生之美的“生态大和”的社会.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作家徐小斌在她的小说里创作了一系列现代巫女的形象,她们都有凄美的爱情观、充满迷幻色彩的爱情"游戏"、独特的性爱方式。本文从情爱特征方面对徐小斌笔下的"巫女情结"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两岸女作家的创作中,施叔青和徐小斌都是极具个性的作家,她们在小说中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值得注意的是,徐小斌的《羽蛇》以及施叔青的早期小说《壁虎》《泥像们的祭奠》《那些不毛的日子》等都有着浓郁的神秘主义色彩.本文将通过这两位女作家小说中呈现的神秘世界,进而探究神秘书写的成因,并分析神秘书写对文本产生的审美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14.
徐小斌的小说创作和巫术紧密相连,其小说的内容如人物、情节和小说运用的写作技巧,都有巫术书写的痕迹。徐小斌通过描绘梦幻场景、塑造巫女形象、使用奇异意象和离奇语言将自己特有的生命感悟与情感体验传达给读者,侧面展现了女性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和个人对世界的理解。徐小斌小说中的巫术书写有多方面的因缘,由此构成她独特的叙事模式和话语方式,其巫术书写的价值还在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5.
<山海经>是中国第一部集中记录神话片段和原始思维的奇书.其中充满了千奇百怪的"蛇"形象,主要可以分为自然界中纯粹的蛇、异体合构的带有蛇元素的异兽、以及充满原始思维与蛇有关的神形象.而笔者认为与蛇有关的神的文化内涵是通过前两种蛇形象进一步夸张、演化、变异而产生的,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令人目眩的原始神话思维.  相似文献   

16.
D.H.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是典型的“劳伦斯式小说”,体现了劳伦斯对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探索和追求,涵盖了劳伦斯小说中普遍存在的因素:救世主题、对现代人心理问题的探索、多样化的叙述技巧、独一无二的语体和丰富多彩的意象运用等。  相似文献   

17.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深化了劳伦斯创作的性爱主题,体现了其对20世纪异化世界的拯救思想。文本以小说人物的出走与追寻为切入点,通过出走来表现人物对完整性自我、和谐两性关系的追寻,认为其笔下人物的出走与追寻是劳伦斯拯救思想的体现,诠释了劳伦斯"血性"哲学的拯救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赏析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太阳》,人们可以发现劳伦斯的拉纳尼姆之梦在其文本中的体现及其精髓。小说女主人公朱丽叶远离文明,逃到大自然中,在自然的救赎下重新获得自我意识和女性意识,达到一种自然与人、男人与女人、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这正是劳伦斯的拉纳尼姆之梦的精髓所在。将女性与自然这个两个"他者"联系在一起,并企图通过对"他者"的解构来寻求人类文明的出路,在这一点上,劳伦斯与生态女性主义者的某些观点有着惊人的相似。  相似文献   

19.
王莉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11):104-108
徐小斌的《羽蛇》抒写了主人公羽作为一个女人与外在世界的错综复杂的联系,与自我的拼杀与妥协的过程。她在不断地确立自我又否定自我的过程中,展示并佐证着女人的命定路数。羽这一人物负载着多种意义代码,体现了作者对女性问题的多种思考,也表明了女性出路的迷茫混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劳伦斯研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80年代走向繁荣.在80年代,劳伦斯笔下的性描写是学者关注的中心,也鼓舞和启发了中国作家对人性的深入探索.90年代之后,中国学者对劳伦斯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其小说中的工业文明与大自然冲突主题、两性关系主题、死亡与再生主题、非理性心理描写、原始主义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入探究,也对其现代主义小说手法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精神分析、生态批评、比较文学,以及原型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叙事学、伦理学批评等研究方法,都应用于劳伦斯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另一方面,中国的劳伦斯研究缺乏自主性,研究的低水平重复,缺乏学术规范现象也十分严重,这是值得反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