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初冬,一个以《河水必将携你而去》为名的小说首发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举办,其作者是来自秘鲁的胡安·莫里约。 23年前,莫里约离开他在秘鲁的大学教师职位,同时放弃了在秘鲁逐渐鹊起的作家声望,携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中国。从那时起,中国便多了一位西班牙语专家。他勤恳工作,先后在中国数所大学任教;现今,莫里约供职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看上去,《河水必将携你而去》的情节内容与中国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但其整体构思和杀青成书却是在北京完成的。 《河水必将携你而去》描写的是位于安第斯山的乌乔斯村的故事。穷人的…  相似文献   

2.
1964年伦敦的一个夜晚,对于仅有11岁的爱尔兰男孩布罗斯南来说,是个终身难忘的日子。就在那时,他父母带他看了当时风靡一时的007系列片之一的《金手指》。这部电影对于布罗斯南产生了强大的震撼力,把他带入了一个扑朔迷离又险象环生的世界,那位周游世界、无...  相似文献   

3.
卓尔不群的瓦西里耶夫赵秋长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是一位以描写卫国战争题材而著称的俄罗斯作家。1969年他写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因而一举成名。此后便一发而不可收,又连续发表了《未入名单》、《遭遇战》、《虚实往事》、《他们可能同我一起去侦察》、...  相似文献   

4.
他一直感到自已是个流放者,因为他是黑人,并且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性别存在一种矛盾心理。去年12月,63岁的詹姆斯·鲍德温在法国南部圣保罗德旺斯他的家中因胃癌去世。30年来,他作为我们的耶利米抨击着美国那可憎的种族歧视。他创作小说、戏剧、短篇故事,但首先还是辩论性的自传文章,然而,此种文章非轻而易举所能写的。作为一个论战者,需要一定的公开程度,可是鲍德温的自传极大部分是涉及个人的。他将两种似乎不相容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又恰到好处。鲍德温曾有一度似乎是一位历史将可能对他作出评价的更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5.
前輩寫真     
正憶胡厚宣先生一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杭州大學古籍研究所師從姜亮夫先生學習中國古典文獻學,一度迷戀於古文字,不自量力地想成爲古文字專家。偶識來杭州開會的擔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組長李一氓先生秘書的中華書局編輯沈錫麟先生,他主動表示可以帶我去拜見胡厚宣先生。胡先生是舉世公認的甲骨學大師,不必算他聲譽卓著的《甲骨學商史論叢》,就憑他是《甲骨文合集》的總編輯,憑他是裘錫圭先生的導師,就足以讓人心向往之——何况在那之前,我已經從舊書店買過他的《殷墟發掘》,從新書店買過他的《五十年甲骨學論著目》。而亮夫師也跟我論及過胡先生。  相似文献   

6.
1996年5月我将《一代诗哲吴雨僧》寄给《中华文化论坛》时任主编谭洛非同志,没有想到一个多月文章就在2期刊出。洛非给我来信说:文章写得好,他把另一篇文章抽下,先将这篇刊登。又说《论坛》新辟了《中华学人》和《学者谈治学》两个专栏,主要登载四川学者和与四川学术、教育有关的学人。他要我向王利器先生约篇谈治学经验的稿件,并说他认为王先生的东西可以流传。我回信说,《论坛》开辟这两栏很好。我同王利器先生很熟。大概在1996年9月,我去拜访王先生,讲起谭洛非向他问候及约稿的事。王先生说,他同洛非也相识多年。我…  相似文献   

7.
衫、整天捧读古书的古怪“才子”,心甚怪之,恨不得一见。有一天早晨打开电视一看,央视一套“面对面”栏目主持人王志正与一位身着长衫的年轻人“面对面”地交谈。我想,他肯定就是那位被人称为“长衫先生、国学隐士”的李里先生了。我当时非常高兴,庆幸自己总算有机会一睹这位“  相似文献   

8.
从“五族共和”想起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业先生晚年侨居美国,每于故土作远人之思。当他86岁的时候(即他去世的前一年),有一天大陆来了客人,先生性起,亲自下厨烧菜。菜成,略分五色:红的是龙虾,绿的是芥菜,黑的是豆豉,黄白是鸡蛋。先生戏称为“五族共和”(见[美]陈毓贤《洪业传》,北京大学出版...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他的短篇小说《鸭的喜剧》里记载了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京的一段生活。这位俄国盲诗人是怎样流浪到北京的?离开中国后又到哪里去了呢?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擅长描写20世纪美国的生活。他在国内从事过多种职业,阅历丰富,因而能写出那些描绘美国社会的不同阶层的小说。《愤怒的葡萄》这部描写季节工人的作品使他获普利策奖。1962年斯坦贝克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下面两段,选自《人鼠之间》。一个热天的傍晚,微风在林叶间拂荡着。阴影爬到山腰,向山顶爬去。兔子坐在沙滩上,那样宁静,好象几座银灰色的小石雕。这地方死寂了好一会儿,两个人才从小路上出现,向碧潭旁的空地走过来领头的那个人短小机敏,脸色黧黑,一双焦虑不安的眼睛和一张  相似文献   

11.
妄想、自恋、忧郁与献身─—20世纪中国个人/自我的诞生与死亡正如对我们的思想的考古研究所表明的,人只是晚近的一个发明,而且可能是一个已经接近其终点的发明。福科:《事物的秩序》①伍晓明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描写了一个为迫害妄想所折磨的狂人。他不仅在现实生...  相似文献   

12.
彭龄  章谊 《世界文化》2012,(12):32-34
浏览巴金先生的《序跋集》,忽然发现他于1952年写的《〈木木〉译后记》。《木木》是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年轻时读过并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只是那时读书大都生吞活剥,未曾留意译者是谁。记得书柜中那几本“文革”劫后幸存的巴掌大的小开本图书中就有《木木》,忙去找来,果然是巴老根据英译本转译的。  相似文献   

13.
一代哲学宗师唐君毅蒋松在国际学术界享有权威盛誉的《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收录有一个在国内鲜为人知的哲学家,他即是在港、台及海外影响巨大的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被视为"新儒学"代表人物的唐君毅先生。《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他是"中国自朱熹、王阳明...  相似文献   

14.
屠格涅夫说:“我从来不会光凭脑子去创造。要在小说中描写一个人物,我必须选择一些真人作为我的凭借。”但是,有时他也有疏忽的地方。例如,他写了一个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5.
菲茨杰拉德的最后一位情人易施编译希拉·格雷厄姆美国著名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ScottFitzgerald)最后一段恋情的细枝末节可谓鲜为人知。他的那位情人的儿子罗伯特·韦斯特布鲁克给自己制定了一项难度较大的任务,他正在完成一部描写其母和菲茨杰拉德...  相似文献   

16.
读罢《名匾沉浮录》一,不禁感慨万千。二十五年前,我在连城与谢桂犀先生相识,那时,我还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只因爱好学,常向谢先生请教。谢先生读的书多,有识有见,字造诣也很高。最重要的是,他性情谦和,温尔雅,待人坦诚而热忱。对我这个毛头少年,亦礼数有加,  相似文献   

17.
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著有《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等著作。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汤一介先生似乎应当是一个埋头书斋、皓首穷经的纯粹学者,当你走进他的会客室,周围一排排书柜里密密麻麻排列的线装书与洋装书,大概也能提醒人们,这是一个博学而严重的学者。的确,无论你与他对面交谈,还是通过他的著作与他交谈,你都能发现他是一个  相似文献   

18.
《中外文化交流》2014,(12):20-21
他是《南开永远年青》中那位解释校训的学者,牛津博士;1948年回国,与同时代的那批学者一样在各种运动中飘零,从70岁一无所有的人生中开始下半场的“逆袭”。  相似文献   

19.
《世界文化》2014,(9):35-37
<正>许均先生新近翻译出版的《无知》,是迄今为止,昆德拉唯一未曾在中国翻译出版过的小说。所以较之昆德拉以前的各种翻译文本,《无知》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一部彻底陌生化的文本,读过能够让我们了解昆德拉的种种现在。如同读昆德拉的其他作品一样,《无知》依然给了我们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当然这不是说昆德拉作品的风格本身,而是,他所描写的生活与我们的境况竟是如此接近,甚至如出一辙。这大概还是因为他曾经的捷克社会主义的背景,所以我们才能对他的"布拉格情结"感同身受。而这一次昆德拉的乡愁,又为如今我国大量的移  相似文献   

20.
美国作家欧文·肖(1913—1984)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在布鲁克林大学就读期间,他就尝试着写作。1936年他的第一部重要剧作《锂葬死者》上演,获得巨大成功。该剧用荒诞的手法描写在战争中死去的六名士兵拒绝被埋葬,声称社会没有给他们任何机会去实现梦想。尽管家人恳求和上级军官下命令,这些士兵仍然拒绝人土。在剧作的结尾处,六名士兵和他们的掘墓人昂首走下舞台,突出了全剧的反战主调。该剧为欧文·肖以后写作《幼狮》作了主题思想上的尝试。二战期间,肖入伍,先后在非洲、法国、英国和德国服役,从一等兵提升为准尉。1945年战争结束后,肖又埋头创作。1948年发表他的第一部、也是他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幼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