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出于道德方面的顾虑,性问题长期以来不为传记家所重视。20世纪的精神分析理论和相关实践以及人类生活领域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改变了传记家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一方面,现代传记家从"性"这一独特的角度讲述了更为生动的人生故事,传达了更为复杂的人生经验。另一方面,传记家在处理关于传主的性问题时也要更加谨慎,恪守相应的叙事伦理。  相似文献   

2.
刘欣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101-103
朱光潜的传记式批评一方面受到作为批评范式的"舌人式"批评的影响,一方面与自己的美学理论相契合。他标举"人格即风格"论,在古代文学批评和现代文学批评领域都实践了他的传记式批评。然而,对文本的忽视以及有限的批评模式限制了批评的阐释空间,使他传记式批评的实践减色不少。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传记创作呈现繁荣局面。对这些作家传记进行深入研究,显然有利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拓展,同时也有利于当代传记文学的发展。现代文学传记写作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传记作家对传主的态度、传记作家的对话意识、价值判断、文体意识等几个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传记作家的主体意识,树立当代传记观,才能推动中国传统传记向现代的转型,建设具有当代性的传记诗学。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析构成了20世纪西方传记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也对后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记的现代化与精神分析的介入密不可分,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传记实践推动了传记的现代化进程。精神分析开辟了现代传记叙事的新领域、新角度,并将一系列重要的传记理论问题的探讨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随着鲍斯威尔的《约翰生传》的出版和启蒙时代文学理论的推动,19世纪英国传记文学理论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文章从传记的本质、传记作家的资质、传材与传记、传记伦理等方面,梳理了英国19世纪传记文学理论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6.
高斯的自传《父与子》是英国传记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派传记。高斯在这部自传中一反隐晦和溢美的维多利亚时代传记文风,围绕父子之争,建构了一个偏执、狭隘的父亲形象,颠覆了维多利亚时代父权至上的伦理观。《父与子》在传记艺术层面融入现代小说的写作手法,改变了传统传记的书写规范。作为英国"新传记"的前奏,《父与子》开启了现代派文学"杀父"的反传统之风。文章拟从伦理学、文学和心理学三个方面揭示《父与子》的杀父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现代和后现代文学对传记的真实性原则提出质疑和进行颠覆。大众文化的流行致使一些传记家忽略了这些原则;文学批评中"自传死亡"、"传记死亡"之类的说法从理论上对传记文学进行了消解;图像和影视成为传记的载体,以其特有的形式和价值标准在淡化传记的真实性诉求。面对这类挑战和危机,传记家应当坚守原则并抵抗商业大潮的侵袭和浮躁的社会心态,同时又与时俱进,进行方法的革新。鉴于传记对国民教育的重大意义,社会对传记写作应当给予更多扶持。  相似文献   

8.
学人传记,当代传记文学横跨两个世纪的一大壮丽景观.通过对学人博大精深的学问、高风亮节的人格、悲欣交集的生活的展示,可以集中折射出20世纪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优秀的学人传记,既述其"学",又传其"人",将学术与人物两条线圆熟地融合在一起,洋溢着一种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记批评法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自汉魏以来,历经了德行、才性、人格精神、胸襟、思想立场等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以后,传记批评法虽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来自其他批评方法的猛烈攻击而一度被迫隐退,但在中国,却仍是一种重要的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西方图腾理论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世纪下半叶是发端期,20世纪上半叶是发展期。此间,一大批学者纷纷加入图腾研究的队伍之中,对图腾的起源和实质问题提出过众多的理论、观点。在20世纪上半叶过后进入反思期,学者们对以往的图腾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否定和批判。  相似文献   

11.
世界史观念有怎样的来历?在对思想史材料作历时性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性概括和分析,结果发现,近代以来,世界史观念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到20世纪以前,这个时期的世界史观念是一元的、进步的和乐观主义的,思辨多于分析,并通常带有目的论指向,可称为"哥德巴赫式猜想"式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一是分析性的批判,二是思辨性的重建,实质是对普遍史观念所作的反思,可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式的。20世纪下半叶以降为第三阶段,表现为全球史观,可称为"哥伦布式交流"式的。这三个发展阶段一方面表现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理论张力的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代文学批评家李长之,其独具特色的"传记式批评"实践,在文学批评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因而,以李长之具体作品为例,分析其作品在不同阶段呈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总的来说,人物品评的萌芽、浓郁的诗性人格和平静而黯淡的笔触,是其"传记式批评"风格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史传历史的国家,中国文化的特色决定了东方传记的公家性与短篇性。西方史学由于国家色彩弱,就诞生了偏重个人生活的传记,而到了近代自由社会,才终于产生了长篇传记。长篇传记是20世纪初从西方引进来的舶来品,在中国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此种变化,从深层的社会背景来说,就是中国社会,从“大历史”到“小历史”的转型,从而丰富了书写历史的方式。传记有传记的市场,大历史有大历史的市场,这将是中国未来史学的两条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在17世纪的英国传记中,托马斯·富勒的立传原则具有开创性.他对传记发展的重要贡献是在传记理论中提出传记应当注重娱乐性,并在人物描写中通过多样性和个性实现趣味性,因此推动了英国传记从历史和宗教领域独立出来.当然,富勒的传记依然无法摆脱为宣教和道德教化目的服务的传统,因此他的娱乐功能常常服务于道德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15.
真实是传记文学的第一生命和永恒追求,而传记材料的真实是传记真实的首要基础和基本条件。传记材料的来源有多方面,既有官方的书面文献,也有传记作者的实地考察,因而对传记材料的搜集应做到广收博采、汇集比观。对所搜集到的材料,也要以"传疑"、"择雅"、"离古文者近"等多种标准加以考证甄别。对传记材料的使用,则应在大量使用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恰当地使用"奇"材。只有对传记材料的搜集、考证、使用都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确保传记创作的真实可信。  相似文献   

16.
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杰.弗莱的艺术美学思想对英国"新传记"代表人物雷顿.斯特拉奇的传记观产生很大影响。弗莱强调的艺术的自律性、艺术对生活的穿透力、艺术的超然性和艺术是艺术家本人的自我表达的观点,为斯特拉奇摆脱传记的功利性影响,实现传记的真实性,把传记重新引入艺术行列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斯特拉奇的"新传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理想化的传记,因而不能完全脱离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辉煌业绩。回顾中国高等学校的科学技术发展,可分为20世纪上半叶,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和改革开放20年三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8.
陈蒲清的《陶澍传》是陶澍传记研究中出现的一部新作,它准确地评价了陶澍的历史地位,具有鲜明的特色。陶澍传记研究的奠基人是魏源。在沉静了一个半世纪之后,20世纪的最后20年,先后产生了《陶澍在江南》、《陶澍评传》、《陶澍与嘉道经世思想研究》等著作。2010年《陶澍全集》的出版,为开展陶澍传记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传记在古代隶属于历史,作者以史官为主,重在忠于历史,对历史负责,意在以史为鉴。进入20世纪,传记随着社会变革发生了转型,向文学领域迈进。传记作者的文学意识开始自觉并且日渐突出,传记作品的文学性渐渐得到强化,传记的审美功能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发轫于20世纪上半叶,滥觞于20世纪上半叶,并在20世纪上半叶迎来其研究的第一个高潮。中国现代民间文学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除了其自身发展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来自西方理论学说的影响。学者们通过翻译西方理论著作、介绍其理论学说、以及运用其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的神话、传说、歌谣、民间故事等这三种途径,将进化论人类学派神话学说、社会人类学学派功能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说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民间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