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梅 《大观周刊》2012,(43):100-10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限制和废除死刑运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成为各国刑事改革的重中之重。限制和废除死刑似乎是文明发展的趋势,且世界上已经过半数的国家废止了死刑是不争的事实。我国是一个死刑适用范围广泛的国家,学界对死刑的存废亦争论不一。本文旨在通过讨论死刑制度的存废问题,揭示我国死刑制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从而提出改革与完善我国死刑制度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中期以来,一些国家废除了死刑或者停止了死刑的执行。我国死刑存废之争至今悬而未决。笔者将着力梳理出一条中国古代死刑制度演变的清晰脉络,而后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死刑制度对当代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3月1日起,成都中院决定全面废止枪决这一传统的死刑执行方式,取而代之以注射执行方式。 世界各国的刑罚发展趋势是人道化,表现在死刑上,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国家依据国情走上了废除死刑之路,另一方面是那些还保留死刑的国家也纷纷对死刑的执行方式进行改革。我国1996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将“死刑用枪决的方法执行”改为“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  相似文献   

4.
孙燕 《大观周刊》2011,(39):29-29,119
死刑是人类最古老的刑罚种类,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上都曾占据过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发展,死刑的威慑力和一般预防的作用受到了广泛质疑。本文分析了各国的现行死刑政策,死刑存废理论,以及我国关于死刑政策的研究与发展等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肖闻秀 《大观周刊》2012,(52):38-38
死刑复核程序是我国诉讼程序中的一项特殊程序,是每个死刑案件所必须经过的程序。本文着重分析死刑复核程序存在的不足和相关具体的完善,从而使死刑复核程序能起到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死亡,尽管显得那么冷峻而遥远,却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自从二百五十年前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的观点以来,死刑就在废除还是保留的问题上承受了法律与道德最为集中的关注。死刑废除论者高举人道的大旗,坚持认为包括死刑在内的一切杀人行为都是不正义的行为;死刑保留论者则在保卫社会的立场上毫不松动,坚持认为死刑乃是保卫全体人民人权所必  相似文献   

7.
自先秦开始,在法律上就产生了"慎用死刑"的思想,汉代以后,这一思想被不断继承和发展。死刑复核制度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唐代,这一制度更加完备,唐代死刑复核制度对后世死刑复核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刑罚制度尤其是死刑制度演变发展的重要阶段。数量繁多、种类多样,程序相对完善,成为此时期死刑制度的鲜明特征,且封建统治者为体现皇恩浩荡,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亦有数次减免死刑的改革举措。这一切都显得死刑制度在秦汉时期仍处于一个初步的成长阶段,但为魏晋时期死刑制度的快速发展与完善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观察文萃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在第五次全国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说,当前,中国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尚不具备,运用死刑惩罚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仍然是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肖扬说,“保留死刑”与“严格控制死刑”是有机整体。当前,中国废除死刑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尚不具备,运用死刑惩罚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仍然是保卫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同时,要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严格掌握标准,确保死刑只适用于极少数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  相似文献   

10.
曾赛刚 《兰台世界》2016,(9):151-153
我国春秋时期就有了限制和慎重使用死刑的思想,我国唐代则出现了死刑废止的实践与思想,清末由于受西方的影响我国出现了比较系统的死刑废止思想。然而我国历史上的死刑废止思想的影响非常有限,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有着强大的传统伦理刑法文化。我国传统伦理刑法文化重视内心、重视教化、重视国家,它抑制了死刑废止思想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了体现国家惩治严重犯罪的力度,打消公众在废除死刑后对严重罪犯重返社会的担忧,重要的是获得公众对废除死刑的支持,终身监禁可能是最好的死刑替代措施  相似文献   

12.
唐代中后期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在死刑立法上也对《唐律》作了很多改变,首先是加重了对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者的处罚,其次是《唐律》中一些没有规定死刑的罪名增加了死刑,再次是《唐律》中一些原有死刑的罪名加严了定罪标准.  相似文献   

13.
唐代中后期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在死刑立法上也对《唐律》作了很多改变,首先是加重了对限制刑事责任能力者的处罚,其次是《唐律》中一些没有规定死刑的罪名增加了死刑,再次是《唐律》中一些原有死刑的罪名加严了定罪标准。  相似文献   

14.
惩戒犯罪者的最高刑罚是死刑。然而,是否应实行死刑,却是一个引起争论,见仁见智的课题。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实行死刑,我国就是一个例子,有的则废止死刑,比如说英国。美国呢?它是介乎于两者之间,因为在“各州各法”的美国,有不少州已废除死刑,有的还保留着,佛罗里达州即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5.
我国死刑的存废问题不仅是刑法学界长期以来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大众所普遍关心的敏感问题。从目前我国现实情况来看,我国还不具备废除死刑的根本条件,还不宜废除死刑,但必须慎重使用。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因果报应说”和报复心理,形成了中国民众对死刑的盲目崇拜,导致死刑的滥用和扩张。田文昌说,中国需要一种更为健康的现代的死刑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仁文强烈坚持废除死刑,他有几个认识倾向,很值得人们的警惕。一是刘研究员认为死刑的特殊威慑力难以证明,就不宜依赖死刑来震慑犯罪。这样的观点完全是专家的一种个人感觉,而这种感觉恰恰和百姓完  相似文献   

18.
邵云强 《大观周刊》2011,(44):36-36
死刑作为对犯罪分子最严厉的处罚,在我国的刑事法治中一直处于独特的地位。但我国死刑制度罪名过多,涉及面过宽,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也践行这一理念:死刑从存在到逐渐加以限制直到最后被全部废除。本文从我国刑事立法进程、法环境和法理论的角度加以论证我国死刑制度的改革也必和世界趋势融合。  相似文献   

19.
葛雅兰 《兰台世界》2012,(24):22-23
我国古代死刑复议制度在秦代便有记载,但直到明代才从司法制度和国家立法等方面建立并明确了死刑复议的制度。那么,明代死刑复议制度具有什么特点,包含了哪些形式,其研究意义如何?这些都是本文分析与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多种情绪交叉之下,对贪官受贿数额巨大的官员直接处以死刑成为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态度《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中拟取消13项罪的死刑。自从30多年前中国开始恢复法律秩序以来,死刑之争论亦有之,但废除死刑的说法还从未这样登堂入室。一次留下记忆的通报批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储怀植表示,此次刑法大修减少13项死刑罪名,是动了刑法之根本。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游伟也说,对此大的动作,多少有些意外。而据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赵秉志介绍,1997年修订刑法典前,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