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有首英诗《挽歌》,大意是讲:好心人收留了一条狗,后人畜反目,狗发疯将人咬伤。人们都以为人会死,最终死的却是狗。在毛姆的小说《面纱》里,男主人公瓦尔特临终的唯一遗言就是,"死的却是狗"。我猜这首词源自爱尔兰文学家奥利弗.戈德史密斯,他在许多诗歌中有关两性关系的观点与毛姆不谋而和,或是  相似文献   

2.
说起来,媒体与狗也真是有缘。早先,有人把新闻的定义概括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据称,人被狗咬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不成一回事儿;若是狗被人咬了,那还得了?这才是大新闻!在他们看来,狗的新闻价值是明显在人之上的。这个理论后来被认定为资产阶级新闻观而受到批判,很沉寂了一段时间。然而近来,情况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狗们的形象频频在媒体上亮相,而且大有每况愈“上”的趋势。谓予不信,有例为证。某人有一小狗,拟出让,想觅一合适的新主。某报记者闻讯,为其发了一条消息,标题叫做《京巴狗要找新人家》,下署两位记者大名,是很当一回事的。消息写道:“我叫樱木,今年  相似文献   

3.
邓笛 《出版参考》2008,(3):41-41
美国密歇根州有一个人花了3万美元买了一辆大切诺基吉普车。刚买了好车,非常兴奋,于是他与朋友们约好驱车去郊外打野鸭。一行五人,带着猎枪、啤酒,还有他那条训练有素的狗出发了。  相似文献   

4.
楼下的邻居新近养了条狗,不知道是什么品种,因为我没见过,只是听过——每次有人从他家门口路过,那狗都要在门里声嘶力竭地狂吠,有时还能听到挠门的声音,看那架式一定是想冲出来把这些过客痛咬一顿.邻居们经历过共同遭遇后得出结论:这狗没教养,不是条好狗. 我也认同这一结论.但认同之后突然想起:在这个城市里,我们有多久没有听到真正的狗叫了?  相似文献   

5.
2006年1月18日,6年前勇救落水少女而被江苏省常州市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的杨永,第三次将被救少女黄某及肇事者陈顺娣告上了常州市天宁区法院法庭。救人英雄为何次状告被救人呢? 勇救落水少女落下一身病根杨永是江苏省邳州市人,在常州打工。他告诉记者,因为下水救人,他落下病根,成了一生都离不开治疗的“药罐子”。为讨个说法,也为落实治疗费用,他才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将被救女孩推上法庭。1999年12月9日下午3时许,杨永卖完老姜骑车经过常州兰陵木器厂附近时,看到河边围着一3勇救落水少女落下一身病根大群人,一个女孩…  相似文献   

6.
钱夙伟 《青年记者》2007,(17):64-64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人将狗咬死更是新闻:为救自家可怜小狗,主人在与外来狗殊死搏斗中竟依赖"素负盛名"的"大嘴"将该狗咬死。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真实地发生在河北邢台县一村民身上。(7月4日《燕赵都市报》)  相似文献   

7.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是美国《纽约太阳报》新闻部主任约翰·B·博加特(John B.Bgart)在1882年不经意间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一句话,没有想到这句成了经典名言,恐怕更没有想到的是一百多年以后,这“理论”被当今的现实彻底颠覆:2006年,狗咬人,绝对是新闻。2006年8月份以后,有关狗咬人的新闻报道便频频见诸大陆各类新闻媒体。随后是一些治理狗患的行为,“打狗”又成为海内外媒体关注的新闻。狗与人的关系,在2006年下半年陡然变得紧张起来。  相似文献   

8.
说起来,媒体与狗也真是有缘.早先,有人把新闻的定义概括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据称,人被狗咬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不成一回事儿;若是狗被人咬了,那还得了?这才是大新闻!在他们看来,狗的新闻价值是明显在人之上的.这个理论后来被认定为资产阶级新闻观而受到批判,很沉寂了一段时间.然而近来,情况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狗们的形象频频在媒体上亮相,而且大有每况愈"上"的趋势.谓予不信,有例为证.  相似文献   

9.
西方新闻学里有一个关于什么是新闻的规范化的例证:“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已经为新闻界所公认了。但是在中国,现在偏有人提出关于什么是新闻的另外的定义,说:“人咬狗不是新闻,狗咬人才是  相似文献   

10.
自觉是是自救的开始 经常看公映的影片,但除了冯小刚的电影,很久没看到这么喜欢的了。多久,久到我都不大记得清——当然,这跟我靠遗忘过日子有关。冯小刚是这部影片的监制。我赞同冯监制在北京首映式上对这部影片的评论:“它是写人性的。” 《卡拉是条狗》写的不是狗,写的是人。 我觉得,这影片中写的几个人活得真够惨。主人公老二是葛优扮演的。老二活得又穷、又卑微、又老实。但是,他还有救。为什么呢,他有那么一点点自觉。圣经中说,人必自救,上帝才能救他。叫我说,人要自救,必得先有自觉,这点自  相似文献   

11.
说起来,媒体与狗也真是有缘.早先,有人把新闻的定义概括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据称,人被狗咬本来就是天经地义,不成一回事儿;若是狗被人咬了,那还得了?这才是大新闻!在他们看来,狗的新闻价值是明显在人之上的.这个理论后来被认定为资产阶级新闻观而受到批判,很沉寂了一段时间.然而近来,情况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狗们的形象频频在媒体上亮相,而且大有每况愈“上“的趋势.谓予不信,有例为证.……  相似文献   

12.
美国《纽约太阳报》19世纪70年代的编辑主任约翰·博加特把新闻解释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这种说法被西方资产阶级报人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一直延续至今。人们都知道,狗具有狂吠、咬人的天性。当人们一听到狗叫或者一看到狗咬人的事,大都认为这是正常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人是有别于“狗”的,如果“人”真的会咬“狗”,那就令人瞠目结舌了。这种“狗咬人……人咬狗”理论,核心问题就是“奇”,一言以蔽之:“奇”就是新闻。“凡是能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  相似文献   

13.
南台的小说,主要写人,但稍带着他写过狗,然而,南台笔下的狗,似乎与近年的狼图腾、狗崇拜没有关系,并不为狗而狗,而是为人而狗. 一、<一朝县令>中的狗 <一朝县令>中有一条狗,名叫"黄狼",是水泉县代理书记曹兀龙的看家狗.狗而以狼命名,足见其恶.  相似文献   

14.
近日,57岁的何大妈晨练时一头栽进了荷花池,82岁的孙老伯奋不顾身跳入池中救人。大妈心存感激,打算登门道谢,老伯却要求找电视台报社宣传他的救人行为。大妈的女儿得知此事,在网上发帖质疑老伯的救人目的,该帖引来网友热议。(见京华时报2010年8月1日)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参考旧有文献及实地调查之基础上,对广东省增城市石滩镇麻车村一带及广东省龙门县蓝田乡一带流行之舞火狗活动的基本情况作出了描述;并对增城舞火狗活动之起源及其与龙门舞火狗活动之关系作出了考释。文章进而指出:其一、增城舞火狗的驱疫功能与古代傩仪是一致的。其二、增城舞火狗在许多具体表现形式上与古代傩仪也是相近的。其三、增城舞火狗最初应起源于古代汉族的傩仪。其四、增城舞火狗在其艺术化的过程中吸收了龙门舞火狗的若干特点,但二者具有不同的渊源。  相似文献   

16.
在河北省沧州市,有这样一位老检察官,他叫刘福兴,一生中虽多次救人,却谨遵家训,从不留名。是一位被救老人的感谢文章,引发寻恩的连锁反应,他的故事一点点被媒体挖掘出来。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上海书展西一馆的99读书人展区中,色泽如火的"大红狗克里弗"特别引入注目.这只风靡世界50年的经典儿童图画书角色,还是首次在中国书展上亮相. 本次书展上,明天出版社携手上海99读书人,为小读者们精心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大红狗克里弗"主题日活动,给现场的孩子们带来欢乐. 8月15日下午,99读书人展台特别热闹,"Big Party大红狗欢乐聚会"现场,小朋友们一起跳大红狗快乐操、玩游戏、听大红狗的故事,DIY"大红狗克里弗"涂色卡,和现场的大红狗人偶合影,到处洋溢着欢笑声.现场的孩子们都爱极了这只"比两层楼还高、比喷火头还红"的、世界上最大的狗狗.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艺术家如果没有两把刷子,很难在叫座的电视谈话节目露脸。威廉·魏格曼能上遍所有受欢迎的电视谈话节目。实在是因为只有他才“抓”得住狗,而美国又正好是个爱狗之国。魏格曼拍摄的狗相当具有灵性,它们没有一般狗在照相机前极尽所能地摆出的那种讨好神态,反而显现出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威严。像“长旅”中的两只狗,一只像是  相似文献   

19.
“狗皮褥子”要不得窦永堂“狗皮褥子无反正”这句俗话,说的是狗皮“正面”可以当“反面”使,“反面”也可以当“正面”用。作为一种日常用品,这自无不可,不幸的是此中玄机已被一些人参透,已在一些新闻“妙文”中屡见不鲜了。譬如,在某些人笔下,借下乡之机乐山乐水...  相似文献   

20.
法沃尔斯基是前苏联现代艺术家和写生画家。这位以作品含义隽永、形象鲜明而获得过1962年列宁奖金的艺术家有一个怪癖:他不但总是在他的书画稿的某一角上不伦不类地画上一只狗,并且每次都因这只狗的取舍与编辑争论不休。当然,结果都是以法沃尔斯基同意把画面上的狗涂掉、编辑心满意足而告终。然而,法沃尔斯基却是事实上的最大受益者——编辑通过据理力争涂掉了狗,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不再会提出什么别的要求,而法沃尔斯基的画终将以自己所拟定的形式出版。 法沃尔斯基的作法咋听起来似乎可笑,但细细品味,却大有文章。他给编辑提出了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即法沃尔斯基为什么要用狗作“诱饵”?编辑如何对待这个“诱饵”?先说第一个问题。撇开法沃尔斯基以“诱饵”作烟幕,丢“假卒”保“真车”的作法当否暂且不论,起码要探究一下他的良苦用心。首先,这位大名鼎鼎的艺术家不希望编辑对他的作品涂涂改改甚至大杀大砍。一言以蔽之,他害怕遇上不尊重作者的劳动、自以为是胡编乱改的蹩脚编辑,故而采用了诱饵这一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