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外大传播》2004,(2):26-28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度走向世界,世界上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在重新审视着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怎样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中国的化应以怎样的方式让世界了解认同?在“中国化德国行”之后,央视演播室请来化部部长孙家正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请他们和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观众一起向世界讲明当代的中国,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次特殊的新闻发言……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对外宣传不再局限于发行外报刊和广播外与节目的“超距离”接触,而是让一条条满载着中国人民心声和愿望的船驶向大洋彼岸,驶向全世界。“中国化周”和“西藏化周”等一系列展示中国人现代生活真实风貌的系列大型活动,正以艺术、化的力量超越着政治屏障。中国的对外传播也不再仅局限于狭义上的传统外宣领域。“立足于基本国情,全方位地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进步、开放的中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新格局下的《对外大传播》,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探索向世界“说明中国”的方法。这组章旨在从对外传播的实例出发,与大家共同探讨推动中国的传播事业。  相似文献   

3.
踏上自强之路的中华文明古国在新时期发出“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心声。外宣工作就是一项文化传播工作,但外宣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传播,如何更好地让世界了解中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这是我们外宣部门需要认真加以研究的。本文试图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探析文化传播中存在的“误读”与“虚构”现象,并由此确定我们的外宣策略。  相似文献   

4.
推广汉语的中国出版人其实内心都潜藏着这样一种热望:让世界上那些了解和不了解中国的人们通过汉语这个传播的使者走近中国,感知中国。 《对外大传播》一直关注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对外传播中的特殊作用.并围绕这个选题,曾先后采访了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许琳、美籍学者赵启光,推出了《“地热”中的对外汉语教学必将喷涌》,  相似文献   

5.
2005年首届世界汉语大会在北京的成功举办,让世界上那些了解和不了解中国的人们通过汉语这个传播的使者走近了中国,感知了中国。在当今这个多元世界中, 语言担负着和平使命,它是国际间交往和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桥梁。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成立于1987年,是由国务院11 个部门领导组成的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设置在中国教育部内。国家汉办始终以“向世界推广汉语,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了解”为宗旨,致力于让汉语走出国门,走出亚洲,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对外大传播》2004,(3):24-26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度走向世界,世界上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在重新审视着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怎样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中国的化应以怎样的方式让世界了解认同?在“中国化德国行”之后,央视演播室请来了化部部长孙家正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请他们和来自世界五大洲的观众一起向世界讲明一个当代的中国。本期我们接着欣赏他们的精彩对话。  相似文献   

7.
<正>伴随中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以及对国际话语权的追求,国际传播逐渐从战术层面的对外传播上升至战略层面的国家能力,成为中国国家整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面反映出实践层面的国家力量的增长,中国已经具有相应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象征层面的国家意识的强化,即向世界更多地传播中国,让世界有更多机会了解中国与理解中国。我们进行国际传播的基本诉求是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了解而不误解中国,正视而不  相似文献   

8.
化传播的力量有多大?这似乎是一个难以量化的命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进程中, 对外化交流与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入人心;因此,不断提升化传播的觇略地位,不断强化化传播的实施策略亦显得尤为重要。 21世纪是化交流的世纪。化交流与传播会成为一个趋势、一种时尚和一股推动力量。在此,我们特别策划和编发这组章,以期大家共同关注和探讨化传播这一课题。[编按]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已远去70年了,但这史诗般的壮举,似不朽的丰碑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正如重走长征路的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所说:“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长征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虽有国民党的严密封锁,但它还是巧妙地被传播出去,让公众了解真相,从而产生震撼世界的轰动效应,这与早期对外传播长征的中外人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0.
在海外传播中,文化符号给受众留下直观印象,传播文化内涵给受众带来中国文化认知上的改变。现阶段借助海外栏目的品牌效应,制作、传播符合中国文化内涵的电视节目,是让世界听到更多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受众从了解文化符号上升到理解文化内涵的过程是认同中国文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进一步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加强国际传播力建设,让世界准确、客观、全面地了解和认知中国,是摆在中国媒体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国际传播力建设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我们能否摆脱传统的"外宣模式",改变长时期并在相当程度上存在的针对性不够强的"泛传播"现象,实现国际传播的有效性,取决于我们的媒体在精准传播方面的理念更新与创新实践。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云南省扎实做好新媒体传播格局下的云南对外形象宣传工作,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受众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内外青年群体对云南的新变化听得见、看得懂、想得明白,让时尚和现代成为外界关注云南的新视窗、新热点、新期望。2022年12月,云南省对外宣传片《七彩云南世界花园》在互联网平台引发了热烈反响,在“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势,成为继亚洲象“北上南归”事件之后,又一彰显国际传播效能的“爆款”力作。云南通过这一创意之举,成功打开了国际传播主流航道。本文从该宣传片的歌曲创作、拍摄创意、融合传播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中国正能量融入国际话语体系,进而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云南声音的“破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对外传播是我国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所说的对外传播即我们习惯所说的“外宣”,就是通过向世界客观、全面地介绍、报道中国,让世界正确地了解中国,树立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世界信息传播业方兴未艾,第四媒体(互联网)崭露  相似文献   

14.
从事国际传播不仅要关注海外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还要了解国人怎样看世界。了解、呈现中国公众的"世界观念",可以为他国公众认识中国提供参照系,让世界听到中国公民的声音,同时为我国政府制定外交政策提供舆论支持。我们的对外传播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从广大群众中寻找"合法性"来源,有利于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对外传播不仅需要"宏大叙事",更需要"民本关怀",倾听广大群众的声音,让世界看到"中国态度",彰显大国气度与大国风范。而中国民众的"世界观念",即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国内媒体的报道。为避免误导国人,国际新闻报道从业者需要明确我们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局限性,克服普遍存在的"崇洋潜意识",尽可能到事件源头去寻找、报道国际新闻。  相似文献   

15.
我十分赞同2008奥运主题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和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追求一脉相承,马丁·路德·金在《我有一个梦想》演讲中说:“我梦想有一天,深谷弥合,高山移平,崎路化坦途,曲径成通衢。” 今天,我们这些从事对外宣传工作的人和他怀有同样的梦想。我们的脚下的这个地球,孕育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理想是敞开心灵,与人沟通,让我们的文化与新闻直击人的心灵。 我作为黑龙江的外宣干部,是让世界了解黑龙江,了解我们的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让世界了解我们黑龙江人正在经历着什么,他们的愿望和期待! 从这些愿望出发,我们让自己走出国门的每一次活动,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着我们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让世界了解中国什么?世界想了解中国什么?怎样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这是电视外宣节目制作所面临的问题。让世界了解中国什么?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江泽民同志去年9月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电视外宣是党的整个外宣工作的一部分,应该比对内宣传有更强的政治意识,要牢牢把握住导向,把中国的形  相似文献   

17.
编读往来     
《对外大传播》2007,(1):6-7
在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发展信息,越来越关注中国发展对世界影响的今天,中国的对外工作者使命光荣。提升对外传播队伍的素质,提高对外传播的效果是当务之急。感谢《对外大传播》这些年来提供对外传播的新观念、新情况、新知识,让我们开拓视野,也为我们业内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是中国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广播电台,是我国最主要的外宣媒体之一,承载着“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影响世界”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际台在对外传播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举措,取得突破性成就。新时期,国际台继续坚持不懈,锐意创新,适时调整战略部署,大力推进现代国际广播体系建设,已成为连接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9.
权威人士阐述说,所谓对外传播报道中国,其对象是指外国人以及生活在外国的华人、华侨。这个特定的群体很庞杂。中国对外传播的目的和使命,就是要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让世界更好地认知中国,维护中国在全球的良好的大国形象,从而营造出一种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国际氛围。正因其立足国内而效果又在国外的特性,故此,对外传播在原则上,乃至技术层面处理上都与对内报道有着  相似文献   

20.
刘健  陈昌凤 《对外大传播》2015,(2):29-31,54
<正>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地球村"。"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这是加拿大多伦多媒介环境学派开创者"媒介决定论"旗手麦克卢汉提出的一个著名公式,他预告了电子革命的来临。电子革命将恢复人的感官平衡态,使人重新部落化。1"地球村"其实就是电子媒介对时间与空间的突破,让地球上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那么在这种新媒介环境下中国的国际传播做得怎么样,可以通过什么新途径进行国际传播,本文将对此进行探索。国际传播现状当今电子媒介技术的发展早就印证了麦克卢汉的先见,特别是在网络媒体高速发展下的融合媒体大大缩短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