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恽逸群是中国新闻史上不能也不应该被忘记的人物。他为中国人民的新闻事业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的事迹至今在中国新闻界传颂。他的著作至今仍为后学者所称引。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名报人、名记者,不下数千。能够被《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设置辞条加以介绍的,只有区区108个人,而恽逸群就是其中之一。恽逸群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以前,他曾经加入过国民党。秘密加入中共以后,他长期以教师和记者等公开职业为掩护,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工作,担任过中共江苏省的武进、宜兴和浙江省的萧山等好几个县的…  相似文献   

2.
严复(1854-1921)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系统地翻译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治制度,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在近代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严复自称“天演哲学家”,他从传播达尔文进化论(他译为“天演论”)开始了他的“西学”介绍工作。他的翻译工作主要集中在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个时期。值得指出的是,严复在翻译介绍“西学”的过程中,曾概括地阐述过翻译理论,谈论过版权和版税问题,而且他同1897年成立的商务印书馆有过密切的合作关系。因此,严复在近代中国的翻译史和  相似文献   

3.
高长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曾经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作家。由于他曾与鲁迅发生过冲突,以及他孤独的性格,在一段时期内,文坛上并不被太多提到,有时提起,也是作为研究鲁迅时的反面例子。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高长虹文集》和《高长虹研究文选》的编辑出版,人们才重新认识到他对中国现代文学所做的贡献,并逐步恢复他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张向东有着十余年的传媒从业经历,他奔走于体制内与体制外之间,曾为民营传媒企业的老总,而今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市委机关报的"掌门人";他的足迹曾踏遍中国的东西南北中,他南下广州的羊城报业、北上北京的中央电视台、东进上海的新乘坐传媒,西出重庆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而今他借力中部崛起的东风,闯入江淮大地,试图搅动安徽传媒的一池静水;他介乎传媒学界与业界之间,他做过报纸、电视、杂志,还做过演唱会、拍过电视剧,他还是有着中国"传媒军师"之誉的著名传媒学者喻国明教授的高足,是他的第一个传媒经济学博士后,他的博士后出站报告<市场竞争下的中国免费报纸的运营研究>被誉为最早研究免费报纸的国内著作,曾获得过陈力丹、展江等传媒学者的高度评价,并获得了中国博士后科学研究基金.  相似文献   

5.
王博 《新闻知识》2006,(2):37-40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胡适是一个起过重要作用但又有颇多争议的人物。胡适不仅在学术思想界是一个知名的学者,更是一个积极参与社会改革进步、关注中国发展进程的社会活动家。在胡适众多的社会活动中, 报刊活动是他一生所不曾间断过的。  相似文献   

6.
正王任叔(笔名巴人)自1952年3月卸任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参见笔者发表于本刊2011年第12期《王任叔大使被偷拍照风波》一文),至1972年7月含冤去世,整整二十年。在这期间,他辉煌过,也落魄过;他幸福过,也孤独过;他沉  相似文献   

7.
十年前,李栓科这个名字只与世界三极的极地考察有关。他登陆过地球上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三极,也就是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并从事过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采访他,首先引起我兴趣的也是他那十多年的科研经历:他参加过中国第七、八、九这三次南极考察队,在南极的时  相似文献   

8.
《经济日报》十二年,使詹国枢对什么都喜欢“经济”一番。最近他在中国新闻学院作报告时,开头就对台下的学子说:“我投入两个小时讲课,效益如何,心里可没底啊!”他那带着老家四川西昌腔的一个“包袱”,一下子逗乐了听讲的新闻学子。 詹国枢是和新中国一起长大的,他出生在1949年10月1日前夕,所以他常常开玩笑说“我是从旧社会里走过来的啊!”是的,他经历了新中国所经历的一场场风风雨雨。他经历过文革,当过红卫兵,串联到过北京,他计算起他这些“无形资  相似文献   

9.
赫鲁晓夫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他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应该说,赫鲁晓夫的一生就像他死后的墓碑所显示的那样,是“黑白相间”的,他既做过一些好事,也犯有严重错误:  相似文献   

10.
老院长曹禺说过:“他在北京人艺尽心致力于中国话剧民族化的创造,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他创造了赋有诗情画意、洋溢着中国民族情调的话剧。他是北京人艺风格的探索者,也是创始者。”他是谁?焦菊隐先生。 焦先生生前是北京人艺的第一副院长,也是总导演。 焦先生知识渊博,多才多艺,既是中国戏曲家,又是戏剧理论家、教育家和翻译家,还是话剧的导演。在话剧导演当中,他是一位大家。当年,有这样  相似文献   

11.
王满新 《编辑之友》2011,(5):121-123
提起张根水,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通俗文学大师,一位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小说大家。其实,他还是一位采、写、编、校、管理、发行样样在行的"全能报人",是一位终身从事新闻工作的优秀报刊编辑工作者。在数十年的报刊编辑工作中,他先后在许多家报社供过职,担任过校对、新闻编辑、副刊编辑、通讯员、记者、特约撰稿人、总编辑等职务,还亲自出资创办过报纸——《南京人报》。在所有的报刊编辑工作中,他于的最长久的是主编副刊。他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  相似文献   

12.
谭娟 《新闻三昧》2007,(8):55-56
林白水(1874—1926),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报人,白话报刊的先驱。他教过书,办过学,从过政,但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办报实践。1901年,他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到1926年因文字贾祸,25年间他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的报刊有《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  相似文献   

13.
一生献身编辑事业的翁永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技期刊编辑界,许多人都知道翁永庆的名字,这不仅因为他担任过两届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的理事长,还因为他的学识和人品都给接触过他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虽然在翁老跟前工作过几年,但自知仅凭这一点难以把他准确而透彻地写出来,呈现给希望更多了解他的同...  相似文献   

14.
他从来没有正式出任过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职务但国内国际却公认他是中国的NO.1  相似文献   

15.
迟钝的中国     
丁韪良是一个需要重新评价的重要历史人物。他曾声名显赫——当过同文馆的总教习,也做过京师大学堂的首任总教习,对近代中国历史有过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英文回忆录《花甲忆记》初版于1896年。英文版里并没有“一个美国传教士眼中的晚清帝国”这样的副标题,尽管他1850年到中国  相似文献   

16.
您看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纪录片吗?您一定知道那个勇救中国难民的德国博士卡尔.京特吧?他就出生在河北唐山.他名字的另一个译音是卡尔·昆德.他的父亲就是开滦历史上的洋技师汉斯·昆德.号称“中国洋灰技术鼻祖”:而他的伯父和睦·昆德.则是为当时中国大型煤矿——滦州煤矿引进大量设备的著名商人。  相似文献   

17.
他有着一张年轻帅气的脸,有一张英语比国语说得更溜的嘴,他采访过的政治、经济名人有300多位,目前中国记者无出其右。他的一篇博文使星巴克搬出了故宫。他是央视新一代魅力男主持,在席卷全  相似文献   

18.
一生担任过中国多所高校校长的吴玉章在他数十年的教育实践中为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教育管理经历以及他的家庭教育实践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人民教育家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19.
早在1989年,范用先生曾自拟过一则讣闻,其中有这样八个字:匆匆过客,终成归人。这份淡定和通达,让我陷入沉思。在中国干出版这一行的,大概无人不知道范用。有人叫他范老板,有人叫他范公,也有人叫他老范,称呼虽然不一,对他的敬重并无二致。他一生没得过什么大  相似文献   

20.
一个瑞典的精算师到过不少国家,也见识过不少好东西或者坏东西,可是他说自己不知道什么叫“时尚”,而是“到中国,才懂得时尚”。他列举说:他曾经在香港的Prada专卖店看到一个女孩为买一个黑色的皮包而排了一个小时的队,他的中国同事骄傲地向他展示自己的劳力士手表,甚至连上四年级的邻家女孩都告诉他,如果不懂一些名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