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古诗十九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诗多在月明中。"(黄宗羲《花朝宿石井》)。  相似文献   

2.
蒋云洋  曹明菊 《贵州教育》2023,(Z2):34-46+33
<正>唐诗宋词,穿越千年已融入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呀呀学语的幼童也能背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的李白仰望的那一轮明月,不仅烛照过孔子、屈原、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维、孟浩然、苏轼、李清照、李商隐、陆游、辛弃疾的人生,今天仍将朗朗清辉洒向我们。今月曾经照古人,更为神奇的是,皎洁月光下,当我们吟诵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千年前的诗人们会吟咏着佳句,  相似文献   

3.
一、文学常识:大窄门 补写出下列一段话中空缺的部分。(第17题)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___,送我至剡溪”;王维《_____》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______《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4.
1.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_,送我至剡溪”;王维《_______》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_______《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2.南宋词人_______在《扬州慢》中有“过春风十里,_______”之句,描绘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荒芜景象。3.中唐诗人_____的“草色遥看近却无”与盛唐诗人王维诗中的“白云回望合,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4.王勃与____、_____、卢照邻并称为“初唐四杰”,苏轼与父_____、弟_____皆列于“唐宋八大家”。“…  相似文献   

5.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哪些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生: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还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生: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师:同学们都积累了很多古诗词。老师也给同学们提供了几首(投影显示) :有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反弹琵琶,本为一舞蹈术语。借用在作文上,即逆向思维。试举几例: (一)月亮。明月,千百年一直作为皎洁无私、白璧无瑕的美好象征,为无数骚人墨客所歌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凋歌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等等,等等,或借月寄乡思,或对月诉衷情,或悱侧缠绵,或奔逸豪放……然而,倘有人指斥月亮为自私虚荣的象征,说她  相似文献   

7.
“月亮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自《诗经》始历史上不少诗人便与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曹操“明明如月,何时可掇”的思贤衷肠;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隐逸情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飘逸情怀;苏轼“明月儿时有,把酒问清天”的放旷胸襟;李清照“雁子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闲愁……无处不凝聚着诗人的情感经历和生命体验。月亮意象负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淌在墨客骚人广阔的心灵空间。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大体蕴涵如下情感。[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在古人的诗词意象里,往往有些意象是有固定的意思的。若能正确掌握这些意象的含义,无疑能对理解鉴赏这首诗词提供重要的思路,提高答题的命中率。1、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  相似文献   

9.
郑雪芬 《小学语文》2014,(11):40-43
都说人生是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看风景的心情。其实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在“风景”之中,或是自然之景,或是人文之景,而看风景的角度则决定了一个人活着的姿态:旁观者、欣赏者或占有者。这三种人生境界反映在文学领域,则表现为三种基本文学创作流派:写实派、浪漫派以及象征派。翻’看中国诗歌史,面对同一轮明月,由于看风景的心情与角度不同,杜甫对月怀乡(《月夜》),李白飞天揽月(《将进酒》),王维明月禅心(《竹里馆》),三人留在纸上的明月形态自然也就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一、文学常识:大窄门补写出下列一段话中空缺的部分。(第17题)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送我至剡溪”;王维《》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应该说这道题还是颇有新意的。以“月”为题,既综合考察了考生的文学常识,又侧面考察了考生“一线串珠”的记识积累技能。但令人不无遗憾的是,这道题未能采取一种开放或半开放的形式让考生填答古诗词中有关明月残月冷月之类的名句,而是钻进知识的牛角尖,除要求补写出名句之外,还…  相似文献   

11.
巧填动物名     
1.柴门闻_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2.草枯_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3.西陆_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4.阳月南飞_,传闻至此回。(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5.吴_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李白《丁都护歌》)  相似文献   

12.
1."冰合并泉月入闺,金缺青凝照悲啼"(唐·李白《夜坐吟》) 2."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唐·李白《长相思》)  相似文献   

13.
许军 《小学语文》2012,(11):58-61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象,它也给小学语文教材带来了许多意味。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的稚趣,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的忧伤,还有清寒,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中国文人对月亮情有独钟,他们以款款深情和精妙神思,赋予了月亮丰富的变幻和内涵。  相似文献   

14.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乐府题,一作《夜思》。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  相似文献   

15.
一、自然意象 1.自然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的《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相似文献   

16.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这是一首描写一位女子在秋天月夜思念爱人的民歌。诗中的女子一片痴情,她愿借月光把自己的情思传递给千里之外的爱人。在我国古典诗歌中,类似这样写望月相思、见月怀人的作品不胜枚举,像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是著名的篇什。  相似文献   

17.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这首家喻户晓、传诵千古的《静夜思》,曾经惹动多少游子的思乡恋情,曾经让人在如霜的月色中兴起多少对团圆的渴望与思乡的缱绻。而他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歌》)又牵动多少征人思妇的离情别绪,在月夜捣衣声中传递出多少绵绵不绝的情思。翻开唐诗,类似李白这样借月抒写乡恋别情的咏叹,不绝于缕,绵延成一道月夜迷蒙的风景线。借月抒写人的情感意绪,源于《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  相似文献   

18.
小学时学习李白的名诗《静夜思》,当时就产生过怀疑:月光既然照在"床"前,作者应该在屋里;既然在屋里,怎么能"举头望明月"。问老师,老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只让我们记  相似文献   

19.
明月承载李白的梦想,承载李白的情思,承载李白的人生。明月只属于李白,永远属于李白。从李白有关写明月的诗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与明月视对方为知音、挚友。人与明月共喜,明月与人同忧。  相似文献   

20.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柴立青 !唐@李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