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透社摄影记者穆罕默德·阿扎基尔的照片“黎巴嫩贝鲁特汽车炸弹爆炸事件”获突发新闻类单幅一等奖。这张照片拍摄于2005年2月14日《落基山新闻》摄影记者托德·海斯勒拍摄的照片“悼念牺牲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士兵遗体抵达里诺机场”获新闻人物类组照一等奖《哥伦比亚人报》摄影记者亨利·阿古德洛在哥伦比亚拍摄的照片“麦德林的斗牛”获体育专题类单幅一等奖盖蒂图片社摄影记者尤里尔·西奈拍摄的“以色列犹太人从定居点撤离”的照片获一般新司类组照一等奖。这张照片拍摄于2005年8月12日Carbis图片社摄影记者彼得斯·雨果在尼日利…  相似文献   

2.
王瑶,女,五岁起开始学习摄影,11岁以一张《开学了》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中学担任北京市中学生通讯社社长。 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摄影专业学习,成绩优异。1992年进入中国新闻社。同年赴桂林空难报道,照片获1992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996年赴美国采访亚特兰大奥运会,成为第一位采访奥运会的女记者,所拍照片获多个专业比赛大奖。1998年派驻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以一张《特首董建华为香港回归首个赛马日开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同年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称号,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记者。 2000年,她以《60岁舞蹈家重返舞台》组照获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金奖。这是中国记者在“荷赛”系列奖项中的最高奖。同年当选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东方之子”栏目对她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3.
第29届(2018年度)中国新闻奖获奖名单于2019年11月1日正式公布,我的漫画作品《又一轮考核结束了》获得二等奖。这是我第二次获中国新闻奖。第一次是在2016年度,我的漫画作品《团聚过了》获第27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而我的另一幅作品《沉重的爱心》获2017年度中国新闻奖提名(候补)。  相似文献   

4.
徐斌 《新闻实践》2008,(5):F0003-F0003
4月1日,有同事托我向《都市快报》索要刊登在当天五版的一张照片,是网友拍摄的,标题叫《思念》。他说是好友觉得不错,辗转找人,想作为个人收藏。于是,我便让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在征得作者同意后,把照片传给我。我一收到这张《思念》照片,第一眼就感觉心头猛然一抽,一种感动便在浑身弥漫开来。  相似文献   

5.
河南日报社摄影记者王根乾拍摄的《喜相逢》,几年过去了,但仍然经常闪入眼底,浮于脑海。这就是一幅好的新闻照片的魅力。这幅作品,曾获河南省1985年新闻照片一等奖,同年获省新闻摄影展览二等奖。新闻照片和其他诸如艺术照片、广告照片一样,可以使用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等手法。《喜相逢》属中景照片。中景照片比较难拍。它是以情节取胜的一种表现手法。王根乾同志在谈体会时曾经写道:“过去拍母女相逢,一般都是落泪,这张照片哭中有笑,笑中有甜,人物之间感情协调,画面真切活泼。”他说得对。拍摄中景照片主要是表现人与人的关  相似文献   

6.
首发在2011年7月15日《解放军报》头版头条。并在同日5版配发3张现场照片的消息《我军第一代女导弹操作号手高原亮剑35名平均年龄不足23岁的军中女“剑客”首次实弹发射圆满成功》,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7.
《有房啦》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是齐鲁晚报新闻摄影作品首次获中国新闻奖.《有房啦》拍摄于2010年11月1日.当天济南市廉租房实物配租开始选房.妻子丧失劳动能力、租了十几年房子的济南低保户柳恒章选到了自己的房子,领到确认书之后他激动得嚎啕大哭.正在现场采访的我及时抓住了这一细节,咔嚷咔嚷连拍几十张,成功捕捉了柳恒章选到房子之后喜极而泣的瞬间.画面令人动容,在头版以大图刊出,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与感染力.  相似文献   

8.
在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安阳日报》2007年5月17日5版版心位置刊发的照片《如此开会:大人乘凉孩子遭罪》,在一等奖空缺、二等奖只评了一个的情况下,最终荣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张具有时代特色的舆论监督照片是如何见报的呢?回顾这张照片的编辑经过,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地市党报编辑,要把最能反映百姓生活的真实画面献给读者,要善于从繁杂的信息中发现重大新闻照片,并运用编辑手法将其中蕴涵的重大新闻价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9.
《走近幼儿听歌声》获1995年中国广播奖、中国新闻奖两个二等奖,是因为反映了家家关心、社会关注、中央重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因为开头自然入题?是因为起承转合简洁,层次分明?是因为结尾一个5岁男孩的歌声“爱我的人已经飞走了,我爱的人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1994,(3)
以情动人─—《英雄徐洪刚回筠连探亲》拍摄经过1994年3月26日,《四川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抓拍的题为《英雄徐洪刚回筠连探亲》的新闻照片,在我所在的宜宾地区引起了较大反响,人们纷纷称赞这张照片柏得好,川报放在头版头条用得好。说照片主题鲜明动人,画面...  相似文献   

11.
我面前放着一张照片,那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京剧史》首发式时,我与该书总主编马少波老师的合影,时间是1999年11月18日上午。拍摄这张照片的是与我同去北京出席首发式的上海艺术研究所所长高春明先生。这张照片虽然不算很老,但至今也有近十年了。这张照片使我想起许多往事。  相似文献   

12.
在纪念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日子里,我拍摄的《切断敌人的供给线》这张照片(见图),曾多次在电视台的节目中展现出来,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这张照片比较有名,被摄影界称是一张“文献性”作品,它高悬在《芦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照片的画面向中外参观者显示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气概,它出现在《革命战争摄影作品选集》等全国大型影集或影展中,因而传遍全国,走向世界。这张照片是怎样诞生的呢?  相似文献   

13.
《合龙》是一部反映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建设的专题片,节目创作历时近四年。四年后,《合龙》荣获2007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笔者体会到:真实是这篇重大主题报道超越于技术技巧之外打动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评委会以接近全票的绝对多数,评定《正义之声》(新华社李学仁摄)、《新婚诀别》(广东公安报周晓辉摄)两张照片分获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评选结果宣布后,评委中几位来自高等院校的教授重又拿起获奖照片,一边仔细观赏,一边交口称赞:一等奖,当之无愧;精彩瞬间定格所产生的魅力实为电视所不及,即使在电视进一步发展之后,也代替不了新闻摄影。当我得知作如此评价的正是从事电视教学的专家,一种被理解的快感油然而生。 判断一张新闻照片是否优秀的标准,主要看它的新闻价值、形象价值和记者完成拍摄过程的艰难程度。这是本届评委的共识。《正义之声》纪录了江泽民主席去年5月9日在莫期科出席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盛会,发表演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5.
业余摄影者拍摄的照片,常常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他在面向客观现实选取对象时,画面上常常会出现难以处理的背景和一些不必要的细节。这些会干扰主体形象和冲淡照片的感情色彩。一些富有经验的编辑使用剪裁的手法,能够把一张毫不出色的照片,剪裁成为一张精彩的照片。有人说,一张照片只要看上它五百次,你总会发现照片中有些新的东西,而  相似文献   

16.
张大纯同志拍摄的《时代的信息》(见封三),在1985年全国新闻摄影作品展览中,荣获了银牌奖。这幅照片所以能给人极强的现场真实感,是由于作者在沸腾的现实生活中,善于运用摄影本身具有的特点,真实地纪录了典型的一瞬间。一篇没有内容的文章,会使人读后感到乏味,一幅没有反映出新闻事实特征的新闻照片,如同白纸一张,同样不能给人以启迪。《时代的信息》在形式上没有什么新奇之处,在拍摄技巧上也不存在什么高难度。那么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以为它好就好在通过充实的  相似文献   

17.
今年1月22日和2月2日今日早报“詹晓东的眼睛”专栏,刊登了记者詹晓东拍摄的系列照片《亲历回家》和《艰辛打工路》,看后觉得很好。尤其是《艰辛打工路》头条上那幅大照片,使我久久不能平静。它的好不在于拍摄技巧运用得如何到位,而是好在作者的魄力、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今年我随家人去河北过年,  相似文献   

18.
李杨 《当代传播》2006,(1):89-90
2004年2月14日上午10点,对于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六村党支部书记达吾提·阿西木来说是个终身难忘的时刻。他在祖国的首都北京见到了亲人温家宝总理。对于我来说也同样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我采写的《达吾提·阿西木北京探亲记》获2004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照片获“全国党报好新闻”一等奖。 2004年2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司马义·铁力瓦尔地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说达吾提·阿西木要到北京去看望亲人温家宝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已经和总理联系好了,要我们一起去北京拍摄这次活动的珍贵图片资料,明天就出发,要我做好准备。我听了非常高兴,回想2003年3月16日随同温家宝总理前往地震灾区采访时,总理亲民、爱民的言行在我脑海中如同电影般  相似文献   

19.
这里所说的“137”,是指人民日报海外版一、三、七版上稿子的事。去年10月18日,海外版一版刊登了一张我拍的新闻照片: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新购买的一架波音747—400大型豪华宽体客机到达北京。三版上刊登了我写的一篇人物通讯:《鹰击长空飞万里》,同时也配发了一张我拍的照片。在七版副刊上又刊登了我的一篇特写和照片:《在天安门广场看秧歌》。上面说的是同一天报纸的一、三、七版登我拍摄照片的事实,我称之为“137”。一天中登了三幅照片。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但是有必然性才会有偶然性。  相似文献   

20.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感谢邀请参加这次会议。刚才汪新来的发言也表达了我的心声,我在这里说两件事。一个是前几天在整理我父亲遗留物品时找出一张照片,这张照片是1938年我父亲在湖南大学图书馆工作时拍摄的。照片的背后留有文字说明。拍照的前一天湖南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