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十余年间,各地创办的白话报刊达140余种,影响较大的有<无锡白话报>、<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安徽俗话报>、<直隶白话报>、<京话日报>等,其中又以<安徽俗话报>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2.
新闻语言是“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①不同时期的新闻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关注的对象是以白话报刊为载体的晚清新闻语言.截至目前,学界对晚清白话报刊的研究主要涉及文学、史学、新闻学、语言学等角度.笔者选择五种报刊进行深入考察,分别为《杭州白话报》(1901-1903)、《中国白话报》(1903-1904)、《安徽俗话报》(1904-1905)、《京话日报》(1904-1905)、《第一晋话报》(1905-1906),总字数为300万字.笔者希望通过对其新闻语言特点的分析,促进晚清白话报刊的研究,力图对这一过渡时期的新闻语言面貌有更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晚清白话报为分析对象,将其社会功能和历史功绩作为基本框架,从白话报刊创办人启蒙和革命的主观意图出发,探讨白话报在教育和宣传方面的社会功能,并对白话报刊的历史功绩做出新闻学、史学、文学和社会运动四方面的叙述,客观评价晚清白话报刊在中国近代报刊发展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我国白话文报刊是在清末维新变法的高潮中创办的。1897年10月在上海出版的《演义白话报》,《蒙学报》是目前知道的最早的白话报。随后,裘廷梁创办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影响较为广泛的一张白话报。随着维新变法的失败,这些报刊很快停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逐步走上政治舞台的过程中,不少人注意到要发动下层社会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斗争,因而也创办了不少白话报。1900年至1905年间,曾先后出版过《杭州白  相似文献   

5.
谭娟 《新闻三昧》2007,(8):55-56
林白水(1874—1926),中国近现代史上的著名报人,白话报刊的先驱。他教过书,办过学,从过政,但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办报实践。1901年,他出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到1926年因文字贾祸,25年间他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的报刊有《杭州白话报》、《中国白话报》  相似文献   

6.
我国早期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出现于20世纪初叶,《西藏白话报》是我国最早的藏文报纸。《西藏白话报》创办于清朝末年即1907年四五月间。其创办人是清廷最后一位驻藏大臣联豫和帮办大臣张荫棠。  相似文献   

7.
吴宓出生于一个报刊世家,嗣父吴建常是《民立》报馆的编辑,舅父胡堪编撰的三原《训俗白话报》是陕西省最早的白话刊物。吴宓自幼耳濡目染,11岁自编《童子月报》;  相似文献   

8.
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有几位女报人为我国报刊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是值得一书的——翻开我国近代史,第一位从事报业的女子,恐怕要算裘毓芳了.她是江苏无锡人,于1898年5月创办并主编《无锡白话报》。她是当时的著名才女,有深厚的文史和国学根基,精通英文,知识渊博,思想敏锐,文笔优美。她不仅熟悉中外历史与现状,还善于吸取外国有用的东西。为此,她摒弃文言文,立志创办通俗报刊,运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开拓民智,传播新知,以白话为维新之本。她主笔的以戊戌维新时期出现的基本上用口语编写的白话报,被鲁迅誉之为“将文字交给大众”的尝试,肯定了其进步的历史作用。由于戊戌变法失败,《无锡白话报》随之停刊。裘毓芳的办报活动也被迫中断,她犹如历史夜空中一  相似文献   

9.
一 清末,伴随着"开民智,乃救亡图存的根本"成为社会有识之士的共识,以启蒙大众为目的的白话报刊纷纷创办.据统计,清朝最后10年,完全采用白话出版的报刊达140余种.①另外,众多文言报纸还辟有白话专栏.<大公报>创办伊始,便附有白话论说一栏.查阅<中国近代报刊名录>晚清白话报刊的栏目设置,几乎没有哪家报纸不登小说.  相似文献   

10.
裘毓芳,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无锡人。她在我国历史上,是第一位从事办报活动的妇女,于一八九八年五月创办并主编《无锡白话报》。该报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对于这种戊  相似文献   

11.
张梦雅 《今传媒》2013,(1):72-73
晚清报人陈独秀在安徽芜湖创办的《安徽俗话报》,诞生于20世纪初白话报大发展时期,与此前的近代政论性报刊相比,出现了由救国向救民、由维新到革命的转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进行了改革,体现出近代报刊大众化的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12.
《大江报》的前身为《大江白话报》,1911年1月3日创刊于汉口,是湖北革命团体创办的第二个机关报。湖北革命团体的第一个机关报是创刊于1909年10月8日的《商务报》。《大江报》与《商务报》可谓一脉相承,代表的同为革命团体,《大江报》报人也几乎是《商务报》的原班人马,承袭了《商务报》的报刊主旨及风格,  相似文献   

13.
晚清中国的现实激起了大批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许多知识分子创办新式报刊,宣传新思想,传播新知识,以启蒙民众。但早期报刊多使用文言,下层民众读不懂,自然影响传播效果,于是白话报刊应运而生。陈独秀创办的《安徽俗话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裘毓芳与《无锡白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毓芳(1871-1904),字梅侣,笔名梅侣女史,无锡报界才女。1898年,裘毓芳和叔父裘可桴一起创办并主编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报刊之一《无锡白话报》,并与裘可桴、顾述之、吴荫阶、汪赞卿等人一起创办“白话学会”,在当时影响很大。裘毓芳还是我国第一份妇女报纸《官话女学报》的主  相似文献   

15.
范鸿仙与陈独秀、胡适,都是安徽人。范鸿仙,名光启,1882年生于安徽合肥北乡的一个农民家庭。陈独秀,1879年生于安徽安庆一个平民家庭,比范鸿仙年长三岁。两人学识同样渊博,但陈独秀出道比范鸿仙要早,且对范有着深刻的影响,范鸿仙对陈独秀则怀有崇敬之心。范鸿仙比胡适大了整整十岁,对这位后辈欣赏有加,可谓是忘年之交。陈独秀与胡适,都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思想界的拓荒者,学术界的祭酒。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他们与范鸿仙都有过交往,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忽略的痕迹。有评论称:"清朝末年有过一阵‘白话文运动’,时期非常短暂,代表报刊为《国民白话日报》、《安徽白话报》",前者创办不久即改名《安徽白话报》。范鸿仙等安徽人创办的这份白话报,正是受了陈独秀的影响,少年胡适则是撰稿人之一。早年的《安徽白话报》对于中国新文化运动,做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赵继红 《现代传播》2004,(2):130-132
一、清末北京白话报刊的盛行中国最早的白话报出现于19世纪后期。1876年,上海申报馆主人英商美查(ErnestMajor ?- 190 8)鉴于“申报文字高深,非妇孺工人所能尽读”①发行了一张通俗易懂的白话小报———《民报》。据考,美查创办这份报纸主要是出于商业需要,想以此扩大《申报》的销路。②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认识到白话报对开通民智,宣传西政、西学的作用,他们认为国家要富强,必须“开民智”,“谋国大计,要当尽天下之民而智之”;而开通民智的手段,“必自广兴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由于社会中人十之八九识字不多,因此…  相似文献   

17.
沈志洋  胡颖华  杨闯 《出版科学》2016,24(3):122-124
以近现代重要的三家藏文媒体——《西藏白话报》《藏文白话报》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在西藏和平解放前重要历史拐点的表现为例,着重分析传媒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以透过纷繁的历史对所谓的“西藏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黄有东 《编辑之友》2010,(8):119-121
陈独秀是中国现代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从参与编辑出版<苏报><国民日日报>,创办<安徽俗话报><新青年>杂志,他一直与报刊编创活动联系紧密.报刊的编创活动成就了陈独秀的辉煌人生,尤其是<新青年>的成功创办,真正确立了陈独秀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白话报刊的历史演进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白话文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存在,并出现了以《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为代表的一批古代白话小说经典作品,但白话报刊却是近代以后才产生,并至五四时期后最终取代文言报刊,成为左右大众媒介的中国主流媒介。 一、白话报刊的演进过程 中国近代的第一家白话报刊,是由外商主办的上海申报馆的《民报》。《民报》创刊于1876年3月,是一份通俗小报,《申报》在为其刊登的启事  相似文献   

20.
威廉·伍德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英文报刊《广州纪录报》的创办者和首任编辑,也是美国在华第一份报刊《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的创办者.通过介绍威廉·伍德创办《广州纪录报》及《中国差报与广东钞报》的过程,论证了威廉·伍德是中国英文新闻报刊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