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影响力是媒体安身立命之基。一家媒体究竟有没有影响力最终裁定权归于广大受众。因此,我们在谈论媒体的影响力时就必须围绕受众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其中媒体信息的及时传播就是媒体围绕受众需要提高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媒体要提高影响力,就要本着对受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传播以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2.
从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传播由以往的媒体传播什么受众就接受什么,转到媒体需要信赖受众的需求来安排自己的版面。  相似文献   

3.
☆在许多新闻人传统的思维中,媒体的主要功能就是主动地向受众传播信息,而受众只有被动地去接受这种信息的传播。事实上,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是双向传播的关系,也就是说受众对媒体存在着逆向传播的现象。对此,朱金平在《受众对媒体逆向传播之探析》一文中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电视媒体影响力是指通过电视媒体所传播的大量信息被受众接收并接受,从而改变受众态度和行为,产生对传播主体有利的力量.现阶段,随着媒体生态环境的变化,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改变,这种改变既存在积极的一面,也存在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对于媒体信息价值的判断,主要看信息在传播之后是否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与传统信息传播效果相比,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的涵盖面更为丰富,影响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也更多。本文以火遍全球的"李子柒现象"为例,通过对网络时代受众特点、中介因素以及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分析,阐释网络信息传播如何赢得受众青睐与追捧。  相似文献   

6.
李艳  王燕侠 《新闻前哨》2009,(12):69-70
传统的电视传播模式中,传者将信息传至受众,传播过程就结束了,受众与媒体之间不可能交流,传者与受者是单向的传播关系。这种模式使“传”“受”双方明显处于主动与被动的不平等地位.受众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传者也不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随着传播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受众并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相反.他们是积极的参与者。  相似文献   

7.
随着媒介形态的泛化,信息过载导致的"信息疲劳"、"信息迷雾"等现状使得传播环境更加复杂多样.在这样一个变局横生的传播环境中,针对不同的视听媒介、各异的视听内容、个性化的视听受众需要在大数据分析基础上实施不同的传播策略.本文着重论述视听媒体传播策略中的整合传播、精准传播和品牌传播的具体运作与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闻的传播力,是指媒体传播的信息被受众接收并接受.进而启迪其理念,促使改变其态度和行为,使媒体的传播力产生独特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9.
范祖荣  周建辉 《传媒》2015,(20):70-71
信息化时代,我国传统媒体开始走向并融入市场,媒体与受众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微妙且深刻的变化,从而出现了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体育信息传播模式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受众对体育信息的需求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消遣,这就要求体育信息传播模式尽快实现自我革新与转型,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10.
注重受众态度 提高传播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晓强 《传媒》2011,(3):70-71
受众接受信息的效果如何是衡量传播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作为传播者,媒体应了解受众的需要和兴趣,注重其心理需求。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一家媒体来说,注重受众态度,提升传播质量,是制胜发展的关键,是媒体生命力所在。受众心理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受众心理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这是因  相似文献   

11.
盛玮  史果 《新闻前哨》2006,(7):54-55
现代传播学认为:信息传播过程是信息传播(包括传播信息的人及其所依存的媒体组织)通过一定的媒介将信息传给受众,受众对信息接收、评价、整理后,再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己对信息的反映反馈给信息传播,从而与传播形成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12.
李洁 《新闻前哨》2014,(10):74-75
节目主持人通过大众媒介进行语言表达是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这是首先需要向学生阐明的主持人大众传播行为的概念。何谓传播,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1]作为"喉舌"的节目主持人,其职责就是将有意义的社会信息传递给受众,受众接收信息并反馈新的信息,媒体接收反馈信息并不断修正自己新传播出去的社会信息,从而使整个社会信息系统得到良好地运行。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音乐传播的受众导向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春梅 《传媒》2018,(7):90-91
传统媒体时代,音乐传播受媒介性质所限,存在诸多缺陷.新兴媒体的蓬勃发展为音乐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受众反馈、受众参与变得更加简单,这也提升了音乐传播的效果.本文认为,在新媒体时代,需要建立以受众为导向的音乐传播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李湘麓 《中国广播》2012,(12):45-48
大众媒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日益丰富,但基于大众媒体平台所产生的受众之间的良性交流在当前广播节目中并不多见。本文从《京城帮帮团》节目的实践入手,分析基于大众传播平台所产生的受众间人际传播对广播节目的影响。大众媒体和受众的互动以及受众之间的互动,将使受众既能被动接收信息又能主动传播信息,使受众和受众能直接联系,将其应用在生活服务类广播节目将会增加节目的信息量、增强信息可信度、强化节目的公信力,方便快速地解决听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图书的信息传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以文字、符号、图形、图像为基本要素,记录和描述了人类的知识及信息,并以纸张等物质为媒体将这些信息进行大批量复制,在广泛范围发行和传播,起到了保存和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作用。因此,从传播学的观点来看,图书也是一种传播媒体,它和报纸、杂志一起构成现代传播的重要媒体——印刷媒体。然而,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媒体,图书从其信息的产生、信息的内容特征、载体特征、传播主体、受众到传播接受过程都有其特殊性。研究图书这一出版物的信息传播特征有助于人们对它的信息传播特点、功能的认识。一、图书的传播类型归属从人类传播体系来看,传…  相似文献   

16.
如今越来越多的信息可以公开传播,网络媒体也提供了更快捷的渠道.这对媒体和受众来说本是好事,但一些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失当,小事恶炒,个案恶评,引发集体非理性.  相似文献   

17.
符号化传播是当前一些热点舆情事件衍生出的新迹象,对社会文化和民众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对符号化传播现象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同时,舆情事件的符号化传播对媒体传播、受众信息养成以及网络文化有着潜在的负面影响,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公众的共同规范。  相似文献   

18.
如今手机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传播媒体,日益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发展.手机媒体的小众化传播有着不同于其他媒体传播的优势,人性化的信息服务、碎片化的信息传递、移动化的即时传播都让手机媒体成为信息时代的“宠儿”,逐渐赢得了受众的青睐. 手机媒体小众化传播的特点 小众化传播是手机媒体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其特点主要包括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受众三个方面.无论是传播形式,还是传播内容,受众都可以自主选择,自由空间大.正是这种人性化的传播方式,使得手机媒体的小众化传播逐渐被关注,并且得到了迅速发展.传统媒体的大众化传播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小众化传播恰恰是对大众化传播的一种补充与延伸,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灵活、迅速、全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传播技术出发,探讨在传播过程中技术对媒体、信息、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靖鸣  蔡文玲 《出版广角》2021,(13):68-71
"信息暖房"是媒体机构主导构建的特殊拟态环境,组织传播媒体和大众传播媒体是"信息暖房"的构建者,而组织传播媒体的传播目的主要是致力于"信息暖房"的构建."信息暖房"能为实现媒介组织目标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但是也存在双面性,运用不当则会产生消弭媒介组织公信力、固化受众认知偏见等负面效应.其负效应规避需要媒介组织精准全面绘制"社会地图",高扬新闻公共责任的旗帜;也需要信息接收者拓宽新闻消费渠道,冲破封闭圏群的信息壁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