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闻榜     
金庸:请辞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在“华山论剑”、修改小说结尾之后,金庸近日因请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再次成为焦点,其引起的关注程度,年前他接受浙大人文学院院长及博士生导师聘用时所引起的那场争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证实了金庸的辞职请求,但目前,校方对其请求尚在考虑之中。金庸刚任院长时就强烈质疑过此事的一些学者表示,年的错位终于结束了,而金庸有意收回院长这张名片,对陷入名人效应怪圈的高校,有醒脑的作用。不过,当事人双方目前对这些争议尚无任何表态。插图\袁化冰榜 眼探 花:平民巨贪夫妇获刑被舆论称为“1995年国内最大的贪污…  相似文献   

2.
2004年底,金庸请辞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之职。有评论说,一场错位终于结束,而金庸自己说,他还会到大学教书,他想做一个很好的学者。  相似文献   

3.
幽默能引发喜悦、带来欢乐,使人获得快感。如今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人们的思想开放,收入增加,日子越过越好,就需要有轻松活泼的精神食粮,使生活更多一点情趣。把蕴含在新闻事实中的幽默因素挖掘出来,引入文中,这是近些年来许多新闻作品写得更能撩人情趣、更能入接受者记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今年5月10日出版的中国电视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金庸说不完》的专访。专访说,1999年3月26日金庸受浙大聘请担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他说:来到杭州,我很高兴。浙大这些学生,我都不叫他们学生,我叫他们小师弟,小师妹。第一天上第一…  相似文献   

4.
他们     
《中国新闻周刊》2001,(24):10-10
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17年之久的朱镕基日前回到母校,聚集在该校体育馆、等待聆听总理作形势报告的师生,没想到同时听到的还有院长的告別演说。朱镕基宣布辞去经管学院院长一职,“今天,我告别清华,以后就很少来了。说实话,永远也不来了。”此言一出,在场师生无不动容甚至落泪。朱镕基1984年5月出任经  相似文献   

5.
幽默能引发喜悦、带来欢乐,使人获得快感。如今我们的生活极为丰富多彩,人们的思想开放,收入增加,日子越过越好.就需要有轻松活泼的精神食粮,使生活更多一点情趣。把蕴含在新闻事实中的幽默因素挖掘出来.引入文中,这是近些年来许多新闻作品写得更能撩人情趣、更能换人接受者的记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1999年5月Ic日出版的《中国电视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金庸说不完)的专访。专访说,1999年3月26日金庸受斯大聘请担任浙大人文学院院长。他说;来到杭州.我很高兴。浙大这些学生,我都不叫他们学生,我叫他们小师弟,小师妹。第一…  相似文献   

6.
去年第七期《名人传记》刊登的《金庸二三事》,有一段关于金庸作报纸“老总”时面对骂声微笑以待的故事,颇有意味。 金庸在他创办的《明报》上给有实力的作者开专栏,使一些作者成为作家,出了名。《明报》的稿酬虽低,却趋之者众。但也有不满意的,有个作家(亦舒)要求金庸加稿费,金庸不加,这个作家就在专栏里撰文骂他。金庸看了笑笑说: “骂可以骂,稿照样登,稿费照样一点不加。”据称,金庸对闭口不提加稿费的,到年底反而会加一点,这是金庸性格好强的表现。但不管怎样,金庸对骂他的作家的文章照登,专栏照开,这不能不说是他大度能容、胸怀宽广。试想,如果金老板鸡肠小肚(他不需和任何人商量),从此炒了那个作家的鱿鱼——枪毙了他的文章,砍掉了他的专栏,那么,枪  相似文献   

7.
2020年是熊佛西先生诞生120周年.熊佛西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达19年,是上戏担任院长时间最长的一位.他离世虽已有半个多世纪,但是,上戏的师生对这位我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一直怀有深深的敬爱.熊佛西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戏剧活动家、剧作家、导演和戏剧教育家,同时也是颇有建树的戏剧理论家.广大师生都尊称他为"上戏之父".在上戏校园里,矗立着他的一尊铜像,铜像的对面,还有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历史建筑——"熊佛西楼",它不仅代表了对这位著名戏剧家的怀念,也是上戏历史的见证.  相似文献   

8.
唐文 《新闻世界》2005,(9):50-50
46年建校史,46载风雨路。合肥市屯溪路小学就像校园里的耶株百合一样,悄然开放,散发出阵阵幽香。近年来,该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全力把校园打造成“师生幸福的精神家园”,取得了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9.
1937年9月至1940年2月,浙大师生踏着红军长征的足迹,行程五 千余公里,进行了中国近代史上的“文军”长征,最终选择了遵义和湄潭作为浙大新的落脚点.浙大在竺可桢校长的领导下,筚路蓝缕、弦歌不绝,在艰难困苦中屡创科研佳绩,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  相似文献   

10.
杨亮功,大陆知道的人可能不很多,在台湾,却相当有名。因为1949年到台后,他曾任“监察院”秘书长,“考试院”副院长、院长,“总统府”资政等职。  相似文献   

11.
金庸,本名查良镛,以其笔名“金庸”行世。金庸有两支笔,一支是为《明报》写社论,一支是写武侠小说。金庸的《明报》成功,除了它的武侠小说、新闻报道等因素外,也离不开金庸以他本名查良镛发表的社论。金庸写了30多年的社论,当时,世界发生了什么事,不仅香港人会习惯性地想到看看《明报》社论怎么说,海峡两岸的政要也非常重视他的社论,国际上对《明报》“路易—查”(笔者注:金庸的英文名)的评论也非常看重。他的社论为知识分子所欢迎,有些人买《明报》就是为读他的社论。笔者认为,金庸的社论,在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值得我们进…  相似文献   

12.
从今年3月4目起,一个题为《暴强:女大学生狂骂浙大知名教授——郑强(转载)》的帖子,开始被疯狂转载,网民称之为“浙大女”事件。一个网名为“河谷渔风”的浙江网民,在网络上发贴自称“浙大女”,“她”在贴子里写道,“浙大教授郑强曾在一次演讲中说过:‘学校有些女生不自重,我们的女生见到垃圾一般的外国男人都要讨好’。”  相似文献   

13.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本名也许没有他的笔名更为人所知。他的笔名由来也是许多人知道的:1955年,金庸因友人介绍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动笔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使用笔名。小说在《新晚报》连载时,主编希望他选一个具有“侠士味”的笔名发表。几乎是不假思索,金庸将他的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于是如雷贯耳的笔名“金庸”便由此产生。此外,金庸还有“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姚馥兰由英文。您的朋友”(Your Friend)读音而来。当时香港报纸副刊相当男性化,金庸就以一个女性化名字写影评,冲谈一下男性的阳刚气。“林欢”的笔名也是金庸写评论用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人物     
以一元钱出让《笑傲江湖》改编权的金庸一度对拍摄中的这部电视剧赞不绝口,不料在看过播出的剧集后,对某些情节大为光火,并称“该片令人非常不满意”。然而,在该剧制片人张纪中亲赴杭州会面后,金庸再次改口,称批评之辞与他对该剧的赞扬相比,不过“一、二句话”而已。俗务繁忙的金庸近日还在台北接受了台湾清华大学颁赠的荣誉教授证书,并向外界透露他正在写作一部“中国通史”,跨度从上古直至近代。  相似文献   

15.
作为报人的查良镛一定比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名气小,知道查良镛与金庸是一个人的就更少了,但是细心的人还是可以发现“金庸”二字原来就是“镛”字一分为二.他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说他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然而他自己在一次演讲中却说,他写小说仅仅是“附属于新闻工作的副业”,他解释说,写第一部小说时,在《新晚报》当编辑的他,是为了副刊的需要而写,后来的小说则是为了《明报》的需要而写.  相似文献   

16.
金庸先生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庸作品影视新版剧的播出,使金庸又成媒体的热点话题。几部与金庸有关的著作纷纷出版,包括金庸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录《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北大版)、《金庸小说论稿》(严家炎著,北大版)、《孤独之快:金庸小说论》(陈墨著,上海三联版),使金庸顺理成章地成为本刊的话题。本刊记者走访了陈墨先生,访谈的话题是金庸与经典,但金庸是否是经典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经典?这才是我们的核。X话题。记者:在您看来,金庸作品能不能成为文学经典?陈墨(以下简称陈):在我个人看来…  相似文献   

17.
李云龙 《新闻世界》2006,(11):40-41
修鞋也能成为百万富翁!你相信吗?在深圳,一位名叫洪永世的打工就一直坚信这一点,并构想如何把修鞋这种被人们认为“低贱”的行当做成一种事业。他费尽心思,几经“折腾”终于想到这样一个绝招:把修鞋摊办成“鞋子院长”……如今,他不仅把“鞋子院长”办得红红火火,成了全中国最“牛”的修鞋匠,并且积聚了百万资产![编按]  相似文献   

18.
据《北京晨报》报道,在西单图书大厦熙熙攘攘的顾客当中,记者采访了一位高二的同学,他说:“现在很少有什么好看的书,金庸的(书)还是不错,《天龙八部》我看了好几遍。”对于书店里图书整体状况的评价,另一  相似文献   

19.
晓唐  楚楚 《新闻天地》2005,(12):22-24
2005年11月5日下午,在长沙市芙蓉路的一家快餐店里,三个年轻女子相拥而泣:经过勇敢地抗争.她们终于替自己、替所有受辱的打工姐妹们讨回了公道。那个衣冠楚楚、以玩弄打工女性为乐事的“校园诗人”亦然刚刚被其所在学校勒令退学!虽然校方尽量保持低调,并且对外界完全封锁消息,但这条不胫而走的新闻仍然令岳麓山下、湘江河畔的某高校师生大吃一惊:才名远播且温文儒雅、学业出众,深受师生好评的“校园诗人”亦然,竟然是以玩弄女性为乐事的“校园色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辞典里,杭州总是和“天堂”唇齿相连。 而2009年5月7日往后的日子里,“天堂”被赋予更多的解读。在浙大毕业生谭卓遭遇车祸后,一则黑色幽默滥觞于互联网,“70码速度,来杭州感受天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