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地市报人》2013,(7):47-47
各会员单位:四川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向灾区群众伸出援助之手。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的众多会员报社也迅速行动,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通过多种方式,高度关切,竭力支持雅安地震灾区抗震救灾。雅安有灾,中国有爱。为帮助雅安地震灾区人民渡过难关,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在此,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向各会员单位发出以下倡议:  相似文献   

2.
“回去多写好稿”是《雅安日报》新闻培训将要结束时,社领导、老师们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一番话。   得知《雅安日报》举办新闻培训班,我便自费从汉源县赶来参加,不幸的是 10月 7日晚钱包掉了。第二天早上,我到报社找到社领导反映情况,报社领导、老师得知情况后,他们研究决定免收我的培训费,并借 200元钱给我作生活费,让我安心地参加完 15天的培训。   我将用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尽量写好稿,来感谢《雅安日报》和所有关心过我的人们。 用“回去多写好稿”来感谢《雅安日报》@伍金祥!四川汉源县  相似文献   

3.
2013年4月20日上午8点02分,四川省雅安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突如其来的地震震碎了这座风景秀丽的城市。8点02分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地震的第一条微博,发出求救信号;雅安电视台女主持来不及换下婚纱,赶到第一线播报灾情;《第一财经》的男主持人在播报雅安地震时哽咽落泪;各大报纸把灾区的惊慌、恐惧、悲伤、  相似文献   

4.
梁泽方 《新闻世界》2013,(12):145-146
四川卫视的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形式多样,内容全面。本文通过对四川卫视"4·20雅安芦山地震"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评价,探讨其在自然灾害报道上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5.
从舟曲灾后三小时到雅安的53秒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省雅安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以下简称“雅安地震”)。8点02分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地震的第一条微博。在随后的数小时内,以最新灾情、安全提示、求助呼吁等为主要内容的地震微博在网络空间急剧增长,让更多的人短时间内迅速获知了雅安地震的实时灾情。  相似文献   

6.
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巿芦山县发生里氏7级地震(以下简称"雅安地震")。8点02分53秒,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发出了四川雅安芦山发生地震的第一条微博。在随后的数小时内,以最新灾情、安全提示、求助呼吁等为主要内容的地震微博在网络空间急剧增长,让更多的人短时间内迅速获知了雅安地震的实时灾情。  相似文献   

7.
潘頔 《新闻前哨》2013,(7):100-100,106
汶川大地震的剧痛刚刚平复,强震再度袭向四川雅安,以不到1分钟的时问,改变了雅安的面貌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然而,与2008年汶川地震不同的是,当时,社交媒体在中国尚未兴起,而现在,拥有即时、迅速等优势的微博,以其透明、多渠道和全方位的信息发布,在此次地震报道中传播优势凸显,为雅安地震救援做出了不可低估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时隔一年多的两次地震在考验政府救灾能力的同时,也考验媒体的报道能力。对报纸来说,这个考验尤为严峻,因为报纸无法修改,优劣都成为历史留在了报纸版面上。  相似文献   

9.
2009年新修订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三条中规定: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然而,直到现在,新闻失实的现象还屡屡发生。本文列举最近在雅安地震中比较火的几个假新闻来分析。一、现象列举及简析最近四川雅安发生地震,人们急切地想知道灾区人民的状况,以提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广播》2013,(5):4
雅安地震后,各级广播电台派出记者奔赴灾区一线采访报道。中央电台中国之声4月20日10点,在地震不到两小时就开播持续72小时的《雅安紧急救援》特别直播,30位记者当天直抵灾区开始连线  相似文献   

11.
李义菲 《新闻世界》2013,(6):319-320
4·20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媒体第一时间向社会报道了灾情。但部分媒体在灾难报道中片面追求报道速度或为吸引受众眼球而降低要求,在采访中忽视受难者的感受、伤害他们的感情,导致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本文将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刘冠华 《今传媒》2014,(4):101-10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号外是报社报道突发新闻或有重大历史意义事件的新闻纸。历史上,报纸号外是报纸记录、解读重大历史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最快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号外的时效性已经远不及微博等新媒体,报纸号外的形态也随着受众需求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但是,报纸号外作为重大突发事件记录者、见证者的作用并没有改变。本文以"四川雅安4·20地震"后发行的报纸号外为例,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号外形态的嬗变以及它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民日报》雅安地震报道中的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鹏 《新闻世界》2013,(8):249-250
每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都是对媒体,尤其是以党报为主体的主流媒体舆论引导能力的一次考验。本文以《人民日报》雅安地震后一个月的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人民日报》对雅安地震的舆论引导特点,并在前人有关《人民日报》对汶川地震的舆论引导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5.
刘冠华 《报刊之友》2014,(4):101-10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6.
庄园 《新闻窗》2013,(4):26-28
在中国,媒体代表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群体强大的舆论监督下,新闻记者担当强烈的道德责任。同时,媒体内部把关人(报社编辑和记者)通过策划报道和议程设置,呈现新闻事件在多阶段、多状态的变化过程并影响社会舆论。本文以雅安地震(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级地震)——这种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为例,分析《重庆晨报》、《重庆晚报》两家报纸在跨地区报道过程中的亮点。  相似文献   

17.
祭日未临,又蒙新殇。尽管有着"熊猫首都,生态天堂"的美誉,但雅安这座宁静秀丽的城市,在最近五年都遭受了太多的苦难。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雅安全市遭受重创。2013年4月20日,芦山7.0级特大地震。雅安土地再遭流血之痛,芦山、宝兴、天全、荥经、雨城、名山、石棉、汉源六县二区无一幸免。作为当地主流媒体,雅安日报传媒集团见证了雅安这五年的起起落落,从受灾到重建,从重建到再度受灾。作为当地媒体人,雅安日报传媒集  相似文献   

18.
就在本期准备付印之际,经历了"5.12"汶川地震的四川人民再一次遭遇震痛。4月20日8时02分,雅安市芦山县发生里氏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造成人员重大伤亡和财产巨大损失。灾情就是动员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李  相似文献   

19.
快慢之间     
看大样时,传来雅安地震消息.汶川地震的景象还未从记忆中消去,四川又一次地动山摇.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唐山大地震的消息,是唐山两位干部冒险驾车冲到中南海,才让党中央及时得知具体情况;半个世纪后,深山老林中的雅安地震信息却几乎在地震同时通过网络传到北京、传到全国、传到全世界;就是与五年前的汶川地震相比,现场图片的传输速度也要快得多.信息技术进步之快令人感叹.  相似文献   

20.
雅安地震发生后,成都军区开设了官方救灾微博——“@雅安芦山抗震救灾”,实时发布救援信息,与民众进行互动交流。协助救灾行动。微博在公开灾情、普及自救知识、组织救援方面的便利性和有效性,再次被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