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大家知道,作为党报,实行新闻监督,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进行曝光,提出批评,是其重要职责,也是党报权威性的具体体现。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来,报纸上监督曝光类稿件越来越少,甚至踪迹难觅,报社没要求、没任务,记者没积极性,不愿写。究其原因,就是许多曝光稿件见报后,没有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总是惹来许多麻烦,还没人称好,所以干脆就不写了,这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地市级党报,因为地域和隶属关系等原因,在报道上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制  相似文献   

2.
翻开我们的一些地市级党报不难看出,大量新闻价值不高的工作性报道充斥报纸版面一些时效性不强的新闻报道,给读者以陈旧不新鲜之感:还有许多报道,不从受众关心的角度写新闻,见报以后,也没有多少阅读率,等等。因此,下功夫提高新闻报道的价值含量,增强地市级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我们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常行动和报道实绩在驻地干群中树立起党报记者应有的形象。 导引办法之二是积极主动争取外部良性激励因素,避免负心理效应的产生。记者长期处于某个局部,他所写的有关报道,难免有不符合客观需求,不宜于被编辑部采用之时。记者是脑力劳动者,最注重作为体现自己劳动价值的见报稿件的,如果连续几次出现被压下不得发表的情况,就难免产生“不被重视”的抱怨心理,作为基层发稿部门的领导,此时既不能在同情心的支配下与记者一起抱怨,也不能简单地批评下属稿件写得不好,应该一方面与上级及时沟通情况,解释一些记者不易反映清楚的稿件背…  相似文献   

4.
一线记者写稿件时可能会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正在召开的会议如果按常规来写,很难吸引读者的眼球,发表的内容也未必是读者想要知道的内容。而一些见报的动态消息也让读者感到意犹未尽。其实记者在写稿时完全可以创造出“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文效果。记者在写稿件时应多思考、换角度、深挖掘、勤反思。写出吸引读者的靓文章。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一名地市级党报的记者、编辑,长期奔跑在基层一线,也就成了基层通讯员零距离接触的"老师",不仅要能自己写好稿件,又要帮助基层通讯员编好稿件。如何才能帮助通讯员把稿件从内容到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使之引人入胜。这就要求地方党报记者、编辑要对稿件进行认真思考、精心写作、细心修改及润色,提高稿件的宣传效果和质量水平。文章出彩方能夺目一个称职的地市级党报记者、编辑,不仅应该有对自己写的每一篇稿件严格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压力     
有些青年人很羡慕记者这个工作,觉得当记者自由自在,没有压力,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在新闻队伍里,确实有这么一种少数人,自由自在,业务上也无所追求。你说他不忙吧,他整天出来进去坐不住;你说他没写稿子吧,他住上几天还有稿件见报,稿子后面好几个名字,有说他是署了些关系名,有说是他在别人稿子上挂的名。这种记者,写了多年稿子,没写出  相似文献   

7.
牛牧 《新闻采编》2000,(6):25-26
党报驻站记者常年泡在基层,对基层情况十分了解。但如果只停留在“有闻必录”的状态,可能“钓”不到什么“大鱼”,如此,驻站记者的地位也不会很好地显现出来。那么,如何在完成日常稿件的同时,写好重点稿件呢?笔者认为,应做到“吃透两头,有的放矢”。吃透两头是指上情和下情;有的放矢是指抓住一些热点和难点且带有普遍性的话题重点发挥。这样,就能不失时机地“抓”出好稿,从而达到充分发挥驻站记者作用的目的。 一、自我调节,把握重点。驻站记者绝大部分的时间在工农业生产第一线,时间上弹性较大,自由程度高。因此,也极易被一些不痛不痒的事件所  相似文献   

8.
“党报上全是工作型的新闻。没看头。”这是一部分读者的意见。“党报不同于晚报,不写工作型报道写啥?”这又是一部分记者的观点。虽然前者观点不免偏颇,那么,对于党报的记者来说,报道非要写成“工作型”不可吗?我看未必。  相似文献   

9.
张宁 《军事记者》2012,(6):70-70
有幸到军报编辑部学习.能够翻阅许多通讯员的来稿。不过,当我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读一些过去名字时常在报纸上“闪光”的通讯员稿件时.真觉得那些稿件不如他们过去的见报稿写得好。我问编辑老师.是不是通讯员的来稿都是这个样.后经编辑修改润色后才变“好看了”。编辑老师告诉我,这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是有些报道员平时一味忙着写稿.不注意学习.肚子里的那点知识渐渐掏空了.所以写的稿件越来越没味道。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地市党报记者队伍中对党的喉舌作用认识比较深刻,作用发挥也比较好。而对内参的写作却了解得不深不透,也不是那么重视,有的甚至不屑一顾,认为是份外事。因此,出现有些记者连续数年不写一篇内参稿件的不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1.
党报的内参报道是专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不宜公开见报的内部信息。作为新闻报道的一种形式,党报记者不仅要重视内参报道,还应把写好内参报道作为自己的一项看家本领。2002年以来,我在《辽报内参》上先后刊发50余篇文章,其中有10余篇被人民日报《情况汇编》、新华社《内部参考》转发,有8篇被中央、省主要领导批示。在此,我谈谈自己写内参报道的体会,与同行交流共勉。  相似文献   

12.
近日,一基层通讯员对笔者说,他平时有不少稿件被记者修改并添上名字后刊出,或者记者再深入基层加工后登载,他庆幸自己的稿件见报,但也感到很自卑,搞了这么多年的新闻报道,水平怎么没长进。我在安慰这位通讯员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也深有同感。记者不厌其烦地帮助通讯员改稿,并深入一线挖掘素材重新写稿,其敬业精神令人感动。但如果记者只是在通讯员稿件上稍加“润色”,形变质不变,并无出新之处,这种“熟饭炒着吃” 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3.
新闻要新,是当前新闻改革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这里有主要是记者如何采写新闻的主观因素;也有客观上的一些原因,结果往往使新闻变成旧闻。我想就后者谈点看法。(一)记者为本报写的昨日新闻,第二天应当见报,如果两三天内见不了报,应允许记者将稿件另投其他新闻单位。不属于昨日新闻的稿件,最好也规定个见报期限,比如十天、十五天,过期还不见报的,应允许记者撤稿,另作处理。这样做,一方面能调动记者抓新闻的积极性,抓到了新闻有处发表,促使其多抓昨日新闻,多写好新闻;另一方面,各新闻单位之间有竞争,看谁家的昨日新闻多,总之,达到一个目的,使报纸上的新闻越来越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4.
许多地市报的记者会有与我同样的体会:采写正面报道,被采访单位爱理不理,记者费力不讨好,多写不如少写;搞新闻舆论监督,易惹人兴师问罪,何况写出来的稿件也难以见报,不如不写。  相似文献   

15.
记者做多年后,都会有几篇说得过去的稿件.但回头看的时候,记得住的往往是报道过程中的过失. 我经常回想的是早年一个报道的过失.那是1992年,我去胶东一个渔业公司采访,当时尽管水产业发达,但一部分企业意识到转型的必要——他们也有资本这样做.这家公司引进的多是工业创新和深加工项目,我觉得事实不错,就写了一个企业创新的稿件,也很顺利见报了.  相似文献   

16.
记得我在部队刚搞通讯报道那阵子,连新闻的五个W都不清楚,只凭热情埋头写稿。结果写了两个月,一篇也没见报。我很苦恼的时候,一位记者帮助我分析了稿件未能见报的原因。经他指点,我才发现,我在新闻采写知识方面很欠缺。于是,我用心学习新闻采写的基本知识,一年后,我采写的稿件被几家报刊先后采用了,初步尝到了甜头。从吃苦头到尝到甜头,我的体会是:要揽瓷器活,须有金刚  相似文献   

17.
作为记者和通讯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自己采写的新闻稿件如何让编辑部喜欢,尽快采用见报;而编辑部又常常会为面对一大堆来稿,挑不出对路的稿件而犯愁。怎样解开这个不等式?从我们编辑《解放军报》二版宣传的实践来看,一条重要的体会就是:下笔之前多想想如何让稿件适销对路。采写时头脑里要有点版面意识采写稿件与版面上稿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这就如同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一样,产品只有适销对路卖出去,才能产生价值。记者和通讯员写的稿子只有见报了,才有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作者在采写稿件时,头脑中一定要有版面意识。因为版面是整…  相似文献   

18.
《内参》是党报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各级党报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舆论监督中,如果把党报公开报道的作用比作“喉舌”,那么党报《内参》的作用就如同“耳目”。这种“耳目”,既可以直接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一个时期的社情民意以及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又可以随时揭露社会上一些不宜公开见报的不良倾向和问题,它有着公开报道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抓信息,发挥《内参》在舆论监督中的参考作用。 《内参》是供一定范围领导层参阅的一些不宜公开见诸报端的报道,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了解、掌握社情民意以及重大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新闻舆论监督是党赋予新闻事业的庄严使命,也是广大读者交给新闻媒介的社会责任。作为新闻媒体,如果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不予理睬,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道德失范,腐败现象蔓延.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受到很大损害,已经直接危及到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作为有良知的记者,应该勇敢地拿起手中的笔.对消极腐败现象进行批评和揭露。而近年来,批评稿件采写难.发稿难,已使一些记者思想上产生了困惑和畏难情绪.有相当一些记者不愿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找认为,这里有一个如何正确认识党报舆论监督的问题。尽…  相似文献   

20.
吴宝书 《青年记者》2007,(23):52-53
每当有人问我:最近在写什么大稿?怎么不常见你的稿子?我总是内心惶恐,不知如何作答。虽然做记者近10年了,但总感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稿件太少,能给人以教益和启示的可能就更少了,这是我常常汗颜的事情。我在自问:作为一个党报的特派记者,这一年我是否写的稿件太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