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守田 《新闻界》2000,(5):50-50
主题是一篇稿件的灵魂和统帅,也就是作者通过新闻事实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新闻事实的主体和核心。主题好比项链的丝线,有了它,才能串起素材的宝珠;主题好比车轮的轴心,有了它,才能撑起事实的辐条。   这就是说,一篇新闻稿件,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本文着重从新闻主题的“新、尖、小”入手,谈谈如何选择和提炼主题。   主题要“新”,富有导向性。新闻贵在“新”,到底什么样的主题才叫“新”呢 ?能够体现当今时代特征,符合当前报道精神的主题才叫“新”。唯有提…  相似文献   

2.
现在读新闻,发现号称“惟一”,“第一”的新闻多了起来,而许多经不起推敲,有的根本就是假的。别的不说,就拿服刑犯人登记结婚这事,近年来一些媒体就不断冒出许多个“惟一”、“第一”来。年初,我参加一个新闻评奖,其中一篇作品说的就是某监狱一  相似文献   

3.
“养”新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义平 《声屏世界》2004,(11):36-36
在平时的新闻采访报道中,我们常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发现一篇颇有新闻价值的报道题材,由于一时找不到新闻由头而不得不暂时搁置;采访某一新闻由于时机不成熟而不得不另择时间或地点进行再采访;开始着手写一篇报道由于素材准备得不充分不得不重头再来;以致有的记者为了采写好一篇新闻报道耗时数月,往返数趟,辗转数百公里。这样一种迂回曲折采写一篇新闻的过程,是否可理解为“养”新闻?当然,“养”新闻的外延不仅限于此,以每年的防汛抗旱来说,防汛抗旱两手抓,两手都要有准备。但由于天气变化实在难以捉摸,一阵久晴之后,突然下了一个星期的暴雨,…  相似文献   

4.
从2011年开始,全国新闻战线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走、转、改”活动,活动开展以来,一篇篇深入反映基层生活、体现党的优良作风、凸显活泼质朴文风的新闻稿件跃然媒体。  相似文献   

5.
刘畅 《记者摇篮》2005,(9):46-47
作者送来两篇稿子,一篇“大”的。一篇“小”的,编者留下了这篇“小”的,“忍痛”把那篇“大”的退了回去——提了修改意见,请作者重新写来。很显然,编者退稿之所以“忍痛”,是深感作者为了那篇洋洋几千字的“大”稿肯定费了不少心血——为作者的“吃力”而“痛”。但在编者看来,写这样的“大”稿虽“吃力”却“不讨好”,原因是编者认为它有些“言之无物”。相比之下,这篇《提倡写“羊尾巴”新闻》的“一得”,却很新颖实在,绝无“无病呻吟”之嫌,读来有些味道。由此看来,写论文虽不是“纪实”,但要求文章“实在”却是“通例”。我们在本刊改版时特意设了一个“编采一得”的栏目。就是想让编辑记者把在新闻实践中的“一得”记下来,从实践的“一得”中悟出“多得”来。  相似文献   

6.
(一) 新闻写作,实质上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手工劳动。说来说去,总跳不过五个W、写作的主体与客体、思维与情感、方法与技巧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资深记者、老牌编辑或是熟练的“稿手”,可像工厂里的熟练操作工一样。手到“轻”拿,倚马可待。而同样的报道素材,如果让一位刚入道的新手去写。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容易出现枯燥无味、涩滞呆板等毛病。原因何在呢? 笔者以为,每一篇新闻作品都是由诸多构成新闻的零星“元件”组合而成的。写作高手像熟能生巧的烹饪大师,可将酸甜苦辣咸诸种构成新闻作品的“元素”加以巧妙地组合,形成一篇构架完美、内容丰  相似文献   

7.
陈玲 《视听界》2010,(4):113-114
“新闻故事化”是指“讲故事”式的新闻叙述手法,目前这种手法已经从新闻生产的后期处理环节影响到新闻采集、报道策划等前端环节。如何对一篇新闻专题进行故事化的“包装”?本文从无锡电视台都市资讯频道新闻专题《都市评弹》栏目播出的几个实例来分析新闻专题的故事化“包装”。  相似文献   

8.
每名记都希望自己能轻轻松松写出新闻精品来。在新闻越来越重质的今天,都在为创出精品成为“无冕之王”而不懈追求。毕竟,新闻精品影响力大,一篇精品的影响力超过成百篇、上千篇的普通作品。但创新闻精品绝非易事,光有美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笔从事新闻写作多年,悟出一点创精品的道理,那就是记要舍得做“无用功”。  相似文献   

9.
赵振义 《新闻传播》2010,(9):118-118
是否能采写出一篇有价值、有一定影响的新闻作品,关键在于记者的“内功”练就得如何。本文从新闻采访的角度,提出应把握好新闻采访的“四最”,即最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最有价值的事实、最佳的角度、最独特的新闻,以为采写好新闻稿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0.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获奖作品除了标题究竟好在哪里;而自已辛辛苦苦采访了新闻素材,却无从下手,勉强写出稿子也羞于见人。应该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初学者,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拎出“新闻眼”,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或把握不准,恐怕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状况。何为“新闻眼”我这里所说的“新闻眼”,指的是一则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它是整个报道思路和整篇新闻文脉交织的枢纽,是新闻作品中的精气神和最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有没有“新闻眼”,“新闻眼”显不显著,抢不抢眼,将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作品的深浅高低和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1.
沈阳军区某高炮旅.新闻报道工作“满园春色”.连续三年被军区评为“新闻报道先进单位”.连续7年夺得“前进杯”。他们用1500多篇新闻稿件,诠释了部队新闻写作的一片繁荣景象。该旅官兵说:“这是旅党委关心、支持报道工作取得的好结果。”  相似文献   

12.
黄贻琼 《新闻世界》2008,(10):72-73
新闻姓“新”,这是新闻工作常理。新闻姓“新”,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时效性强,报道及时;二是内容有新意,即报道的内容新鲜并要有时代意义。一篇报道究竟反映什么内容,完全取决于新闻传播者看新闻的视角。新闻内容上的新,要求新闻报道立足于“新”,把握视角,做到立意新、选材新、表现手法新。  相似文献   

13.
刘世伟 《记者摇篮》2004,(5):21-21,31
一篇好的新闻,标题制作很关键。给新闻制作标题就好比“画龙点睛”。新闻按发生的地区和影响的范围可分为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和地方新闻。而时事新闻则包括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国内外重大的事实报道。时事新闻这种特有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新闻的“眼睛”——标题必须精当。  相似文献   

14.
安泰 《新闻知识》2001,(8):39-40
新闻导语,是指消息的开头,通常是消息的第一个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语言,把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提炼、概括和展示在开端部分,吸引读者的注意。   导语的“导”字,含有“开始、启发、吸引”三个涵义。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说:“抓住或失去读者,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新闻学者洪天国在《现代新闻写作技巧》一书中说:“一条优秀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   根据…  相似文献   

15.
时效,新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业内人士耳熟能详,众多媒体视若生命。解放军报《绿色快报短新闻竞赛》专栏自今年1月1日开办以来,以其突出的时效性和鲜活的可读性,成为军报新闻的“快枪手”,在较短的时间内赢得了广大读者的青睐。第二季度该专栏共刊稿45篇,经评委会投票评选,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3篇(获奖篇目附后)。翻阅获奖作品,再次印证了新闻时效的魅力所在。“新闻是易碎品”,但同时新闻也能将“瞬间”定格成“永恒”,要想在突发事件面前做到定格“瞬间”,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采集和编发新闻,因为只有“第一时间”内的首发信息…  相似文献   

16.
“笑是幽默的动力。”引人发笑的新闻事实,就是新闻的幽默“元素”。笑料的种类繁多,有巧合,有滑稽,有荒诞,有矛盾,有反常,有误会,有离奇,有意外,有突变,有曲折,等等。我们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把含有巧合、滑稽、荒诞、矛盾、反常、误会、离奇、意外、突变、曲折等幽默“元素”的新闻事实加以提炼和表现,就是一篇引人发笑的幽默新闻。下面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17.
周国昌 《新闻窗》2010,(2):52-53
“新闻小言论”是针对某一新闻事实发表的理性认识及其论证。与其他新闻体裁相比,新闻小言论的明显特征就是其“评论性”,在“评”和“论”的过程中,作者不仅表明了自己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态度和观点,而且对其观点进行充分、有说服力的论证。“新闻小言论”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对于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提高媒体的社会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写好一篇新闻小言论,除需具备论点、论据、论证等基本要素外,还要注意“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在云阳县有一位小有名气的“土记者”名叫吴秋生。从2002年开始他迷上了新闻写作。别人业余时间沉醉于棋牌中,他却陶醉于新闻写作中,业余时间采写新闻成了他快乐生活的一部分。短短两年时间里.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19.
去年刚调到宣传股时,为了在“新闻”岗位上千出成绩,我每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扎在书报杂志堆里,东拼西凑、闭门造车写新闻。结果,两个多月过去了,辛辛苦苦“写”出的百余篇新闻稿件都如“泥牛人海”,没有一篇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20.
钟鸣 《新闻前哨》2005,(12):1-1
前不久,笔者读到了两则晚报上的新闻,第一篇新闻的标题是: 得手后去看失主表情(引) 笨贼“耍酷” 自投罗网(主) 第二篇新闻的标题是: 成色不好卖不动 回家途中人被捉(引) “倒霉”女毒贩获刑15年(主) 相信不少人会和我一样,“品”出其中变异、酸涩的味道。小偷、毒贩损人利益,危害社会,都是为道德和法治所不容的,是依法惩处和打击的对象。媒体对:于他们的“多行不义必自毙”的结果应该立场鲜明地给予揭露和报道。但透过上述两则新闻标题,看到的是作者心态扭曲,价值判断出现了严重偏差。字里行间,看不到作者对小偷、毒贩的憎厌、谴责和鞭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