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蔚晓艳  张卫青 《地理教育》2015,(Z1):110-111
一、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本章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地理》下册(2013年10月第1版,2013年11月第1次印刷)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1~6页)"的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两部分内容:地理差异显著、四大地理区域。在八年级上册学生已学习中国地理的总论部分,下册讲述中国地理的分区。本章内容既是对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中国地理分区部分的引领,目的是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中国地理分区学习。  相似文献   

2.
俞峰 《新高考》2007,(3):48-54
一、考点分析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种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分布和特征。无疑都具体表现在世界某一地区或具体的国家之中。因此,尽管世界地理是初中课程,其内容包罗万象而略显肤浅,但考试大纲仍将世界地理的内容纳入考试范围。世界地理教材内容是按“总论一分区地理一典型国家地理”的体系来编排的。总论与分区地理着重从宏观上、整体结构上介绍自然地理概况,而典型国家地理比较则重于人文地理的描述与解释,分区地理则是总论的延伸和详细化与典型化过程。世界地理总论与分区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高中地理是进一步理论化与概括。作为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一些常见的地名如海洋、海峡、海湾、大陆、半岛、岛屿、山脉、平原、盆地、河流、国家、首都、城市与工业、气候特征与重要物产是应该熟记的,但更重要的应是宏观掌握世界各大洲、大的地形单元、典型经济区、重要国家的自然环境结构与经济、人文特征,从而进行区域分析与区域比较,  相似文献   

3.
初中中国地理教材,是按总论——分区——总论的结构编排的,其中以分区部分所占比重最大。中国地理总论只是就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地理条件,从全国的角度进行分析,阐明其基本规律及分布特征,每一章只研究一种地理要素,内容比较单一,学生易于接受;而分区地理则是对组成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各种要素和经济的各个部门,包括位置、地形、气候、陆上水、土壤和动植物,以及农业、工业、运输业等进行分析、综合和概括,才能认识到该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庞杂,头绪纷繁。因而历来教学进入到分区阶段,学生较普遍地感到学习困难增加,兴趣减退,  相似文献   

4.
我对五年级地理期终复习是这样打算的。一、作好复习准备。在拟订复习计划前,把教材再熟悉一遍,把小学地理教学大纲的说明、中国区域地理第二学期内容再作一次深入地学习,明确复习的要求是:使儿童认识黄河中下游区及长江中下游区的范围(包括  相似文献   

5.
地理成绩的考查要根据教材的性质、学生的能力,采取多样化的方法。这里,把我常用的几种方法提出来请大家指正。1. 口头提问,要求学生指图回答。例如教学“黄河中下游区的景色”一课时,在儿童掌握了黄河中下游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的知识后,就可以这样提问:①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黄河中下游区的范围和地形,并说出这里的主要山脉和河流。②黄河下游结冰的时期为什么此辽河短?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着的,第一题着重地图的应用和记忆,第二题便着重在思维和推理。在所提的问题内容比较广泛,儿童组织答案的能力较差时,可以提出一  相似文献   

6.
掌握三部分教材的内在联系新编初中中国地理课本包括《准备知识》《全国地理》和《分省地理》三部分。它们是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准备知识》,顾名思义,是为学习后两部分作准备的。它包括地图、地形、大气三章。普通自然地理知识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但初一学生学习普通自然地理知识比较困难。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新编课本把难于理解的大部分普通自然地理知识安排在  相似文献   

7.
一、总论 在全国八大基本方言里,以北方方言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北方方言的基本词汇和普通话的基本词汇大致相同,它的语法结构跟普通话的语法结构也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只是语音和一些地方色彩比较浓厚的方言词语。所以北方人学习普通话实际上主要是学习掌握标准音(普通话音)的问题。大荔位于陕西关中东部,属于北方方言范围之内的  相似文献   

8.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内容多范围广。复习地理不是简单地将课本复述一遍,就能解决问题。而应按高考十项能力要求,结合所复习的知识点,订出计划,逐步实施。使高考复习过程变成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的过程。一、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学好地理知识,首先要确实掌握地理知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离不开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深化。但是能力在本质上却不依赖于知识的多少,而依赖于对知识的理解,依赖于对各种知识之间相互关联的掌握。没有必要的知识背景,必要的地理“词汇”,能力无从谈起。为此我们应让学生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以能力为纲进行综合复习演练。如复习中国地理总论部分是中国地理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础,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复习掌握我国地理环境、位置、地势、气候、河流、自然资源、人口、工农业分布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在地图上熟悉地理各要素的分布和一些地理特征的成因。二、重视地图及其运用地理图像以承载大量地理信息,利用特定图例来展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及其成因,从而成为地理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文字和数字信息相比,它具有极强的空间性和综合性地理学科特点。因此,地理图像比文字载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识记,观察...  相似文献   

9.
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学的基本标准,是使用于全国范围的最基本(底线)要求。地理课程标准目标中出现了"过程与方法"的说法,明确提出地理教学不仅要关注最终的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必要的知识获取和学习成果展示过程以及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同掌握知识一样是地理课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考试卷中明显反映出区域地理内容占有相当的比重,特别是许多能力要求的体现,常反映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和运用上,其中有很多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这就提示我们:在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对区域地理的掌握。一、了解知识系统,掌握内容结构,建立空间概念区域地理的知识系统一般都是从总论到分论。总论从宏观上了解自然条件,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湖、生物、资源等;以及人类活动,如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人口、城市等。分论按分区论述不同地区的自然特征、发展状况、人文景观、人地协调发展等,以及地域之间的差异。复习时一般先要了解其  相似文献   

11.
孙静  赵艳 《地理教育》2013,(Z1):36-37
一、课标要求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二、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东南亚"一课是学生学习的第一个分区,是世界区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亚洲"的深入,是帮助学生"走近国家"的基础。这一区域的学习结果不但影响到学生对本区域知识的掌握,还关系到学生今后区域地理的学习。在本区域的学习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关于东南亚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培养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本区既涉及到知识的掌握,也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在教材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李珍 《地理教育》2013,(Z1):38-39
一、教材分析"西北地区"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第三节的内容。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总论部分和中国区域部分的衔接点,是在前几章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我国不同地区的地理差异,是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开篇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对区域地理的宏观分析,是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区域的差异,以便后续内容的学习。本节内容安排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之后,旨在突出西北地区鲜明的特点。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主要民族等基本情况,掌握重要铁路的分布,了解重要矿产资源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一、直击高考[考纲解析]地图知识是学习地理最基础的知识,综观近几年全国及各地“文科综合”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对本专题所涉及的考试内容、能力要求一直没有发生变化.内容上要求对“地图上的方向和比例尺,常用图例及注记,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和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等进行理解与掌握;能力上,要求“熟悉图形语言的表达方式,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对不同类型地理图表能够进行简要填绘,对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能够进行转换”.考点透视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14.
学习中国近代史时,同学们经常遇到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等地理名称。很多同学对此很头痛:实在难以区分这些地理范围究竟涵盖了哪些地区。下面对上述地理范围作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便同学们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相似文献   

15.
今年秋季用的高小地理课本第一册和第三册,在付印以前,曾根据各地教师的意见,把教材内容做了一些精简和修订。精简和修订的原则是:(一)根据小学地理教学大纲(草案)的规定,把中国地理部分各个区域的名称改为“东北区”、“黄河中下游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原名“南部沿海区”)、“云贵区”(原名“云贵高原区”)、“青藏区”(原名“青藏高原区”)和“蒙新区”(原名“内陆草原沙漠沃洲区”)。(二)精简了一些儿童难以理解的,或是比较次要的地理知识,如地轴、经纬线的长短、沙洲、护林防火等等。  相似文献   

16.
与地理对弈     
曹正 《地理教育》2003,(6):69-69
与人对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与地理对弈,掌握策略才能占得先机。下面是我关于地理学习的一些方法,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其中玄机。一、夯实基础,把握重点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知识,都是思考理解问题的工具,都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缺少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理解问题就只能浮于表面,无  相似文献   

17.
一、教材内容分析本章是世界地理总论和分区知识的基础,它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基本面貌,具体包括三部分:一是世界海陆轮廓、海陆分布及其形成变化理论;二是有关地表常态地形的基本知识以及各洲地形特征;三是阐明影响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因素。三部...  相似文献   

18.
一、知识要点 1.本章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 中国分区地理的划分依据;不同地区的区域特征及形成区域差异的自然和社会方面的主要原因;各地区的主要地理事物的特点及其分布;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生产的成就以及国土整治方面的主要问题及措施;台湾省及香港,澳门地区的地理概况。 2.本章应予理解的知识难点 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区域差异的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主要原因。 二、记忆方法导引  相似文献   

19.
一、加强整体意识,建立知识体系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就会降低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知识迁移是指主体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对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培养中的活动。知识迁移分为两种,一种是正迁移,即原有的知识信息对新课题学习起促进作用;另一种是负迁移,即原有的知识信息对新课题学习构成干扰。地理学习中,知识的正迁移有利于我们把握地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的负迁移则会让我们混淆地理概念、错误运用地理规律,影响我们接下来的学习。一、知识负迁移的表现及成因实践表明,知识负迁移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们不能准确地掌握地理概念、原理,理解地理规律,只注意知识要素间的共同性,而忽视了它们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