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燕丽 《广西教育》2013,(6):37+42-37,42
青少年是在学校、家庭与社会多种教育影响下成长的,为了提高教育效果,学校应协调整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相似文献   

2.
陶曼华 《宁夏教育》2008,(12):27-27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是否有效,还要得到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与支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班主任工作更需要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在教育过程中若能取得家长们积极配合,对学生的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起点,学校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延伸,孩子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忽视任何一个方面的教育都是残缺的。然而,近年来社会竞争加剧,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也日益增加,家长们没有足够的精力教育孩子,甚至有很多家长表示根本不懂得如何与孩子交流。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4.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家长需要和学校共同努力,让学生成长得更好. 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教育要遵循两个公理,第一个公理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家庭教育的重心,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学习的兴趣.第二个公理是"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这两件事,家长和老师谁都代替不了,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不足,甚至磕磕绊绊,再平常不过.关键是怎么去引领和指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应该将教育的重心由聚焦孩子的缺点转移到鼓励和发现孩子的长处.  相似文献   

5.
残障儿童的父母,是孩子一生最好的教育者,因为他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私奉献,恪尽责任.对那些有残障儿童的家庭而言,“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就是真理.这些家长需要掌握关于残障症状的特点、教育治疗方案和策略等信息,以提升日常生活质量.家长们也想知道什么样的服务最适合孩子,如何获得这些服务,如何定位家长角色以确保孩子的进步,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规划孩子的未来、获得相应的服务并找到支持者.……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人一出生就投入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养方式是家庭内外众多因素中影响孩子发展的重要中介,它是家长在抚养、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家长通过具体的教育行为,传递着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态度体系、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构成了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  相似文献   

7.
正很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往名校。事实上,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而非学校。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法替代。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为孩子提供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前者更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8.
宋新华 《教育》2013,(25):11
很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往名校。事实上,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而非学校。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法替代。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为孩子提供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前者更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9.
张萍 《成才之路》2013,(30):9-9
长期以来,教育似乎存在一个误区,很多家长往往把孩子的成长成才只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认为教育的好坏取决于学校教育的成效。于是,为孩子选择“好”的学校,成了很多家长的的首选。事实上,孩子的成长成才,离不开社会、学校、家长多方面的共同协作,尤其是家庭和学校的合作教育。  相似文献   

10.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造就一个人的三个重要方面。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诸多方面的相互配合,孩子才能完成不同层次的教育。健康地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日益增多,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困扰着众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因此,家庭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实践证明,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需要广大家长全力做好此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宋新华 《教育》2013,(9):11-11
很多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往名校。事实上,在一个人的受教育经历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父母,而非学校。在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东西往往是学校无法给予的,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无法替代。父母是孩子人生的设计师,学校能给孩子知识、技能、能力,而家庭为孩子提供人性、情感、自尊、自信、品位、视野、生涯规划等,这些比前者更能决定孩子将来是否能够成功。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为青少年创建一个文明安静、奋进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和生长环境。笔者认为,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石。从家庭产生的那一天起,就有生育、教育、赡养等功能,而教育是它的基本功能之一。孩子的养成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氛围,它包括家庭内部成员的人际关系、生活态度、价值取向等。就家庭养成教育而言,应注意两个大的方面。一、家长要率先垂范首先,家长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德立身。家长是孩子效仿的活样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老师。孩子的心灵是一张白纸,是纯洁无瑕…  相似文献   

13.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是孩子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是孩子一生的学校,而学校是不断完善孩子教育的地方。教育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过程,教育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才能对孩子起到更好的作用,尤其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配合。只有家校不断的沟通和配合才能更好的教导孩子。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堂,但当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都更加注重孩子的学校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从孩子的成长方面来看,学校教育只能够传授给孩子基础的理论知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家庭教育会对孩子长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产生重要的影响,幸福的家庭生活可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注重幸福家庭教育课程的教材开发,运用这些教材可以干涉孩子的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幸福家庭教育课程的开发展开探讨,帮助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孩子的第一课堂不再是学校,而是家庭;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是教师,而是家长。因此家庭教育是基石,家庭教育的成败在孩子成长经历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家长不仅提供孩子身体发展需要的物质条件,而且还担当着孩子启蒙教育的基本职责。而学校则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与学生的需要、兴趣、学习方式相适应的课程,但是家庭和学校之间存在差异,需要互相弥补。因此,学校要促进家长参与,家长要与学校开展合作,而家校合作的桥梁和  相似文献   

16.
苏钰 《考试周刊》2013,(91):190-191
家庭、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摇篮",在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是独生子女,他们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从刚入学就感觉到巨大的压力。这些家长对新时代的学校教育抱有很大希望,但也不乏担心。班主任在教育本班学生的过程中,经常发现要在教育理念方面取得家长的认同。为此,各学校都在努力构建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家长资源管理和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7.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同样也与学校教育密切相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基石,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缺一不可。所以,为了让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广大家长不仅要重视孩子在家里接受的教育,而且还要密切注意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学习情况,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进行服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做全人。殊不知,良好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而且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建立,不仅有助于家校合作,而且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每一个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理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和家长要共同努力,携手同行,完成教书、育人、培养完人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就培养学生而言,家庭教育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而且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还担任着重要的教育角色.良性的家校关系能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有利于孩子健康地成长.家访是家校双向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它在改善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促使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终身学校。于是"家庭教育"自然成了教育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  相似文献   

20.
一、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知道,每一个孩子都寄托着一个家庭甚至是整个家族的期望,家长总是把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延伸到孩子身上,渴望着自己的孩子与众不同,出类拔萃。由此,家长对学校有了更多的期待,更高的要求,希望学校教育能够成全一个家庭的梦想。事实上,教育应该是五育协调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要学会这些,离开家庭教育无法实现。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