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经常有家长议论教育孩子是严厉好,还是随意好。我觉得,严厉和随意都不好。 严厉是家长对儿童的过度控制,它会让孩子感到挫折,认为自己毫无能力,造成孩子消极、被动、依赖的严重心理;或者导致孩子倔强、反抗,用一些破坏性的方式发泄自己的力量和不满。  相似文献   

2.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常有家长议论,教育孩子是严厉好还是宽松好.我觉得,严厉和宽松都不好.严厉是家长对儿童的过度控制,它会让孩子感到受挫,认为自己毫无能力,造成孩子消极、被动、依赖的心理;或者导致孩子倔强、反抗,用一些破坏性的方式发泄自己的力量和不满.父母如果对孩子过于顺从,则会产生另一类问题.  相似文献   

3.
李荣 《家庭教育》2010,(10):40-41
在学龄儿童中有这样一些孩子,他们上课时容易分心,一刻不停,小动作、讲话多,作业拖拉、粗心的错误多,做事丢三落四,从一年级到二三年级很快就表现出对学习成绩的影响。父母感到很困惑,孩子挺聪明的,也有愿望在听课时、写作业时控制好自己,保持学习上的进步,可总是说到做不到,“不守信”,有时家长严厉地惩罚(打骂)后能好上几天……年复一年在家长、老师“严厉”管教下,孩子的情况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不能听批评的话,爱顶嘴,对抗,不在乎,学习动力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4.
一项对小学新生家长的调查表明,家长对孩子开始上学读书,觉得压力大的占53%,觉得压力很小的只占3.8%。在社会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中,家长惟恐自己的孩子处于劣势,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变得严厉无比。这种变化会使孩子不知所措,甚至恐慌,妨碍孩子对学习的适应,对孩子是相当不利的。孩子只有六七岁,他们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他们首先要适应学校、适应学习,然后才能喜欢学习,才能学习好。为此,家长要了解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孩子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  相似文献   

5.
对于孩子,爱和教育是两把不同的钥匙。如果用两手抓来作比喻,爱是右手,教育是左手。如果用另一种比喻的话,爱可以是阳光、雨露,教育却不尽是阳光、雨露,有时是暴风雨。仅仅是阳光、雨露而缺少暴风雨的孩子,只能是被爱烘烤的松软的面包,而难以长大。爱孩子,是很容易的,就连母鸡都会爱自己的小鸡娃。这是高尔基说过的话。教育自己的孩子,就不那么容易,它要求家长不仅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更要求家长有知识和思想,还有一份硬下心来的严厉和一丝不苟。尤其是要把握好爱和教育之间的辩证法。过分爱孩子,会导致一种自私;放弃教育孩…  相似文献   

6.
许多家长并不认为孩子的活动与大人的活动一样重要,他们也不认为孩子们应得到和大人一样的尊重与礼貌对待,因而,往往随意中断孩子的游戏。有位母亲很严厉地把她的儿子从玩的地方叫回来。当时,这个孩子正在帮助一个比  相似文献   

7.
王小波 《家庭教育》2007,(4S):10-10
在教育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的过程中,家长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认为“小时说谎不用管,长大了就好了”。有的孩子喜欢把幼儿园的玩具带回家,还谎称是小朋友送的。对于这种“顺手牵羊”的行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充其量只能算是爱占小便宜,没必要小题大做。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说谎。马上暴跳如雷,不问青红皂白。严厉斥责,甚至大打出手。其实,孩子说谎可能是因为害怕惩罚,或是为了得到表扬、为了争强好胜、出于想象.或只是为了开玩笑……[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每年的五、六月份是大班孩子的家长比较忙碌的时候,因为要为自己的孩子选择小学。有的家长认为要选择一所好学校,有的家长认为要选择一位好老师。不管您的看法怎样,我们提醒您,首先要做好孩子上学前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家长会是教师广泛接触家长的一种形式,也是教师工作中最普通、最经常的事。在一些教师的印象中,开家长会无非是先向家长介绍班级管理工作及学生的在校表现,然后由科任教师谈学生各科的学习情况,最后向家长提出要求,宣布散会。这种程序已经形成模式,家长也早已习惯。可对一些“学困生”的家长来说,由于在家长会上听到的经常是教师对自己孩子的批评或指责,再将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一比,觉得自己孩子啥也不行,往往开完家长会后带着怨气、怒气给孩子一顿严厉的指责或打骂,造成孩子怕开家长会和家长不愿去开家长会的局面,家长会所起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多家长迫不及待地让孩子提前掌握某种技能,能比同龄的孩子技高一筹,更加优秀。可是,家长越是心急,越容易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在学习上或行为上出现了一点问题,就草木皆兵,对孩子的看管更加严厉,坚决不让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  相似文献   

11.
李芳 《教育探索》2001,(4):31-32
一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因而家长倍加关心和爱护,这使得家庭教育在理念上有了保障,但同时也容易走进以下误区:(一)重智轻德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文化学习和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其思想品德的教育。孩子的学习表现及成绩常常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家长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关键所在。为了让孩子学习好,一些家长挖空心思、想尽办法找好学校,找好班级;有的家长自己节衣缩食,省吃俭用,从牙缝里也要省出些钱给孩子买钢琴或让孩子学绘画。家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  相似文献   

12.
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很多。家长溺爱孩子,家长过度严厉,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关系紧张,家长的正面影响不抵社会的他人的不良影响等,都会导致孩子一时冲动离家出走。这表面上看是孩子的问题,实质上原因都在家长身上。也许有人认为这样说太片面太绝对,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不难看出,孩子的离家出走的确都与家长有关。孩子离家出走,孩子肯定有问题。具体原因各种各样:犯了错误、学习考试成绩不好、要求得不到满足、承受不了家长老师的各种压力等。他们惧怕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  相似文献   

13.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泼,能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生活。可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孩子总是哭丧着脸,老担心有什么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会发生,整天烦躁不安,常常莫名其妙地感到着急、紧张和恐慌。由于心神不宁,他们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常做噩梦,更不能集中精力听课、学习。这些孩子的表现是过度焦虑引起的。如果不及时消除孩子的焦虑心情,长期下去会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畏缩、内向,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那么,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过度焦虑呢?孩子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有:1.缺乏安全感。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于严厉和粗暴,一旦孩子做了…  相似文献   

14.
对一直处于顺境的孩子做过于严厉的批评,可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孩子不愿与家长沟通。家长与孩子的思维方式与背景经历的不一致是造成两者意见相左的重要因素。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注意孩子的承受能力,注重教育的方式,一次不恰当的批评,可能会给孩子心灵投下阴影,成为家长与孩子之间关系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5.
体恤的力量     
侯登强 《广东教育》2010,(3):59-59,36
当老师和学生发生冲突的时候,家长应该如何面对?是应该站在老师的一边,严厉呵斥孩子,以保持老师的权威,还是支持自己的孩子,和孩子一起共同对抗严酷的世界?—在汉恩·吉诺特《接受我的爱——老师如何跟学生说话》的“师生冲突时:家长的角色”一章,作者抛出一个每个人都很熟悉却很困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内容简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那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教育是一门学问,如果家长在不知道“什么是好孩子”之前,便盲目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标准去教育孩子,甚至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就会毁了孩子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17.
王兰工作室     
赏识教育=零批评吗近几年整个教育界都在倡导“赏识教育”,我看到不少家长来信谈到自己的育儿心得的时候,都谈到自己对孩子经常的表扬和鼓励得到了很好的反馈。这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一些家长来信“控诉”自己的孩子一点都批评不得,脾气越来越坏,这些家长们在“赏识教育”面前越来越困惑。赏识教育的提出和倡导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的?我觉得首先要搞清这个问题。它是在过去严肃、严厉的“严师出高徒”教育体制中产生的,是在老师、家长很“吝啬”给孩子肯定、表扬,唯恐他们骄傲、不思进取的环境中产生的。也就是说“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根据自己近三年来对北京市1800名家长所作的跟踪调查,指出眼下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着程度不一的教育不当问题,并根据家长不同的教育方式,将家长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过分保护型。这类家长常常是什么事都为孩子代劳,致使有的孩子上了高中还不会削苹果,这样的孩子自然难有正常的、积极的、健康发展的个性。二是过分干涉型。这类家长总是按自己的意愿,给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在这种干涉之下,孩子很难有发散性思维,往往养成人云亦云的习惯。三是严厉惩罚型。这类家长的数量虽然不很多,但  相似文献   

19.
王如海 《天津教育》2013,(17):34-34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接受学校的教育外,父母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的。但在当前,很多家长对此存在误区,认为教育主要是学校的事。那么,作为教师,如何帮助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引导家长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20.
批评的兵法     
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教授指出,批评是一种负强化法,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如果不讲究方式、方法,结果只能是“家长出了气、孩子不服气”,取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的确,家长通常采取的批评方式很有问题:唠叨、生硬、严厉,结果越批孩子越皮,反弹力越大,越对着来、顶着干。最后搞得父母筋疲力尽,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